永字八法,包括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 但是稍微了解过一些书法知识的人便会知道,永字八法的每一种笔画,都有一个与现在并不相同的名称,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名称呢?这些名称又有什么样的涵义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点画乃是所有笔画的根源,与数学中的点一样,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三维体,书法中所有的笔画,开端必有点画的“侧”的动作,以这个动作起,方能准确无误地确定笔画的走向。 点为侧,由字面意义来讲,“侧”的含义是“旁边”“侧面”。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中讲,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像鸟从高处飞快俯冲那样。 横,横为勒,如勒马之缰。即像骑在马上要停止时,向后拉拽缰绳的动作一样。此解释应是讲其行笔之法,即在行笔之时,要有如勒马一样的阻力,不可浮滑。此法在楷书和行书中均有体现。 竖,竖为努,用力也。即写竖笔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当然这里说的较大的力量,并不是真正要像大力士那样,如果有力量便可写好字,那么就如苏轼说的,“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善书也”。 也是说竖画的整体形态要有力量(即需要中锋用笔,笔画需要完全竖直,或像弯弓一样呈一条平滑的曲线但是整体重心竖直。) 钩,钩为趯,跳貌,与跃同。即写钩时,应当像跳跃那样,果断灵敏而不可迟钝。本人以为,此处所说的跳跃,用于钩上,应当理解为由起跳到跳起即结束,因为像钩挑撇捺这些出锋的笔画,均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像是数学中所讲的射线,端点与方向固定而可以无限延长。 至于跳起至落下的部分,应当理解为与下一笔的连接之处。 提,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意为提画应当像用马鞭打马一样,书写感觉应与钩类似。用鞭策马,打完后仍有滑起之意,像钩一样有意犹未尽之势。 当然,在永字中,提与撇相交联,无尽之势便无从说起了。 撇,撇为掠,如用用之掠法。意为用辫子(一种极细密的小梳子)梳头发一般。试想,以梳子梳长发,一般为前半部与头发接触多而后半越来越少,阻力越来越小,与写撇画效果相似,前半部以按为主,后来慢慢提起,笔锋与纸面接触越来越少,最后篦子脱离头发的瞬间,便像出锋的效果。 短撇,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意为像鸟啄食一般,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看啄木鸟啄木之态,短促而尖利,此即为所谓“啄”法。 捺,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磔,指祭祀时分裂作为祭品的牲畜,又指类似于这样的一种刑法,像我们说的“五马分尸”。 以撇说捺,指的是在书写时,应当用力行笔,在转折处捺满;或可指捺画应当如刀锋般尖利,如用笔锋劈纸一般。 永字八法是初学书法的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书写技法它以一个“永”字,概括了书写中最主要的八种笔画,由这八种基本笔画组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引申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笔画。 但是,永字八法毕竟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我们应当在对其加以利用的同时,认识到其局限性,不可偏废于此。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临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