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学免疫系统(2)周围淋巴器官脾脏、淋巴结、扁桃体

 元亨技术 2021-11-28

(二)周围淋巴器官

1 淋巴结(Lymph node)

哺乳动物特有的淋巴器官

人的淋巴结有450个左右,呈豆形,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

常成群分布于肺门、腹股沟及腋下等处

是滤过淋巴、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

结构:

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几条输入淋巴管(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穿过被膜通入被膜下淋巴窦

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小梁

淋巴结凹陷的一侧为门部,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由门部出入淋巴结

从门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连,构成淋巴结的粗支架

粗的网状支架之间充填着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结微细支架

淋巴结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1)皮质

被膜下方

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

1)浅层皮质(Superfacial cortex)

皮质B细胞区

由薄层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组成

①淋巴小结:在副皮质区发育而成,增大后嵌入深部的副皮质区

②淋巴小结密集时,淋巴小结之间近被膜下淋巴窦处有薄层弥散淋巴组织,B细胞区

发育良好的次级淋巴小结正中切面,生发中心相当大,可分暗区和明区两部分

生发中心顶部及周围有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顶部最厚,称小结帽(Cap)

淋巴小结内95%为B细胞,其余为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和Th细胞

暗区:较小,位于生发中心基部,主要由许多转化的大B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碱性强,着色较深。经数次分裂和膜抗体结构突变,形成许多中等大小的B细胞:其膜抗体与表面抗原有亲和性的细胞继续分裂分化;其余细胞淘汰,由明区的易染体巨噬细胞(Tingible-body mmacrophage)吞噬清除

继续分裂分化的B细胞在明区近帽处形成两类小细胞,即浆细胞前身变为浆细胞;B记忆细胞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帽部主要为处女型B细胞

2)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或深层皮质单位(Deep cortex unit):

皮质深层,较大片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为T细胞

每个单位与一条输入淋巴管相对应,位于10几个淋巴小结深部

皮质单位呈半球形,球面基蜕膜向髓质,较平的一面明向多个淋巴小结

分中央区和周围区:

中央区含大量T细胞和一些交错突细胞,细胞密集,为胸腺依赖区。    细胞免疫应答时,分裂相增多,迅速扩大

周围区为包围中央区的一层较疏松的弥散淋巴组织,含T、B细胞和许多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周围区与髓质邻接处,有一些小盲淋巴窦(Small blind sinus),是骨窦的起始部,也是副皮质区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窦的重要通道

皮质淋巴窦(Cortical sinus):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一些末端为盲端的小梁周窦。被膜下淋巴窦(Subcapsular sinus)是包围整个淋巴结实质的大扁囊,其被膜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被膜下淋巴窦通过深层皮质单位之间的窄通道与髓窦相通。窦壁有薄的内皮衬里,内皮外有薄层基膜、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网状细胞,窦内常有一些呈量形的内皮细胞支撑窦腔,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表面。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异物。大量抗原进入淋巴窦,巨噬细胞大量增多,淋巴流动更慢

(2)髓质

由髓索及其间的髓窦组成

髓索(Medullary cord):相互连接的索状淋巴组织,索内含B细胞和一些T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

髓索中央有一条扁平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髓索的通道

淋巴回流区有慢性炎症时,髓索内的浆细胞明显增多

髓窦(Medullary sinus):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较宽大,腔内巨噬细胞较多,有较强的滤过作用

淋巴结的淋巴通路:

淋巴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管:部分淋巴渗入皮质淋巴组织;部分经深层皮质单位之间的窄通道直接流入髓窦-->汇入输出淋巴管

滤过的淋巴含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抗体

淋巴细胞再循环:

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

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称淋巴细胞再循环。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最活跃。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细胞间的协作使一些具有相关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连的统一体

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大量位于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

淋巴结的功能:

滤过淋巴;

免疫应答

淋巴结实质有许多神经末梢

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

2 脾脏

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血液循环通路上

功能:滤过血液;免疫应答

含大量淋巴组织

分红髓、白髓和边缘区三部分。

无淋巴窦,有大量脾血窦

(1)被膜、小梁

较厚,表面有间皮

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分支的小梁,与门部分支形成的小梁连成粗支架

被膜和小梁有许多散在平滑肌细胞,收缩调节脾内血量

小梁之间的网状组织构成脾内淋巴组织微细支架

(2)白髓(White pulp)

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组成

新鲜脾切面呈分散的灰白色小点状

分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

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lth)

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

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组成

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无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2)淋巴小结或脾小体(Splenic corpuscle)

与淋巴结的淋巴小结相同

主要由大量B细胞组成

发育较好的脾小体也有生发中心、明区和暗区,帽朝向红髓

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很少;抗原侵入脾时小结增多,出现于边缘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之间,中央动脉偏向鞘的一侧

(3)边缘区(Marginal zone)

位于白髓与红髓交界处,宽100微米

淋巴细胞比白髓稀疏,比脾索密集,混有少量红细胞。含T细胞和B细胞和较多的巨噬细胞。从骨髓或胸腺迁入脾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在边缘区聚集并继续成熟

中央动脉侧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细血管的末端在白髓和边缘区之间膨大形成小血窦称边缘窦(Marginal sinus),是血液及淋巴细胞进入脾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淋巴细胞也经边缘窦迁入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体或脾索内

边缘区也是脾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相当于淋巴结浅层皮质与副皮质区的交界处

(4)红髓

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含大量血细胞,新鲜脾切面上呈红色

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1)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它状淋巴组织组成

在血窦之间相连成网

索内常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及许多其它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索内各类细胞分布不一:中央动脉末端分支进入脾索成髓微动脉,周围有薄层密集的淋巴细胞;在鞘毛细血管周围有密集的巨噬细胞;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血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多;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脾血窦(Splenic sinus)

一种静脉性血窦,宽12~40微米

形态不规则,相连成网

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成

内皮细胞之间有许多0.2~0.5微米宽的间隙,脾索的血细通过间隙进入血窦

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

血窦壁呈多孔隙栅栏样结构

血窦横切面,杆状内皮细胞沿窦壁呈点状排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细胞突起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血液循环:

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分支进入小梁为小梁动脉(Trabecular artery)

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称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沿途发出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

中央动脉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称笔毛微动脉(Penicillar arteriole)

笔毛微动脉在脾索内分三段:

髓微动脉(Pulp arteriole),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

鞘毛细血管(Shenthed capillari),内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细胞鞘(人不发达);

动脉毛细血管,末端大部扩大成喇叭状开口于脾索,少数直接连通血窦,血窦汇入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Pulp venule)

髓微静脉汇入小梁内的小梁静脉(Trabecular vein)

最后在门路汇成脾静脉出脾

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在门部汇集成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有许多T细胞

脾内神经

淋巴组织内有许多神经末梢,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

脾神经分支分布:血管和小梁平滑肌;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红髓的脾索少见,淋巴小结无

有的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之间有6钠米的间隙,未形成突触

功能:

滤血:脾索和边缘区,大量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红细胞

免疫: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K细胞和NK细胞。淋巴小结增多增大,动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

造血:脾内有少量造血干细胞

储血:40毫升。血窦

3 扁桃体

位于消化管和呼吸道交会处,黏膜内有大量淋巴组织,经常接触抗原引起局部免疫应答

(1) 腭扁桃体

卵圆形

黏膜一侧表面有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向固有层隐含入形成隐窝(Crypt)

隐窝周围固有层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深部复层扁平上皮内有许多T细胞、B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郎格汉斯细胞,称上皮浸润部;上皮内还有一些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进出上皮的主要通道

上皮细胞之间有许多隧道样细胞间通道,浅表部分通直接开口于表面;有的通道开口处有一个扁平的微皱褶细胞(Microfold cell ,M细胞)

上皮间隙内T细胞较多

上皮内浆细胞常分布在有孔毛细血管附近,有利于分泌的抗体进入血液

小儿的腭扁桃体发达:固有层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数量与发育程度与抗原刺激有关

腭扁桃体中B细胞占60%,T细胞占38%,其它有少量K细胞和NK细胞

弥散淋巴组织中T细胞较多,散在浆细胞、B细胞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淋巴小结较多而大

固有层表面有一些小淋巴管,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淋巴

(2)咽扁桃体(腺样体)

位于咽的后壁

表面 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无隐窝

黏膜形成纵行皱襞,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层有许多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上皮浸润部为复层扁平上皮

(3)舌扁桃体

位于舌根和咽前壁

表面复层扁平上皮,一些较浅的隐窝

上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导有一些淋巴细胞和弥散淋巴组织,使舌黏膜向表面隆起呈结节状

单核吞噬细胞(Phagocyte)系统

吞噬细胞侵入机体的异物或细菌

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Aschoff,1924):除粒细胞外的吞噬细胞和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及骨髓和淋巴器官内的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r phagocyte xyxtem,MPS)(van Furth,1972):去除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包括: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肺尘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皮肤表皮中的郎格汉斯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均来源于骨髓中的幼单核细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