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长宏读书有感:王守仁病逝归途和一生著作

 溱湖之恋 2021-11-30

2021年11月30日

王守仁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打磨自己,修心养性,在为官上刚直不阿,在讲学上以心学为本,在人生的后期就染上了肺病,可是在1528年平乱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1529年1月9日8时(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去世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在这里我们可说一说:王守仁学术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始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佛老,最后归本于孔孟,建立了知行合一说。首先是尽去枝叶,一意本原,即以心为本除去格物致知等向外工夫,其方法是默坐澄心,收敛此心;其次是江西平定宸濠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认为良知即是心之本体,故不必专以默坐澄心为目的,良知自能收敛,自能发散;最后是退隐在故乡的晚年,思想完全成熟,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并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王守仁哲学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达 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观的知识,只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规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历史条件的决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产生了“虚玄而荡,情识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废学,一切解脱。一些学者把这些流弊视为明朝灭亡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