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虚分阴阳 艾灸各有方

 图书 馆员 2021-12-03

今日小雪,寓意就此进入严寒。除了气温日益走低,冬至以前,白天将持续缩短,自然界将持续处于“阴长阳消”的状态。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天”的变化直接影响“人”。那么,伴随严冬的到来,我们该怎么养生呢?

冬季养藏 补肾为先

众所周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那么个中道理您知道吗?为什么冬季养生以补肾为先呢?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曰闭藏,水冰坼地,无扰乎阳。可见,冬季的特征是“藏”,自然界的阳气开始藏于地面以下,到冬至日深至极点,而后“冬至一阳生”。为什么冬季基本看不到什么生机勃勃的景象?因为动植物很聪明,它们都知道顺应自然界阳气下降潜藏的趋势,将生机潜藏起来: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枯萎了,但地下根部充满了生机;很多动物冬眠了,以减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能量。

根据五行理论,肾为水脏,冬天水旺,入通于肾,因此冬季由肾主时。此时补肾刚好可以将阳气潜藏于肾中,肾为先天之本,养护好它,则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根深则叶茂,来年人就会身强体健。故而,冬季养藏,补肾为先。

补肾,先搞清阴阳再说!

平日里,如果有人出现身体乏力等症状,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哟,你肾虚了”。其实,肾虚分为阴虚和阳虚,阴阳有别,症状有别,必须区别对待。若没有辨识到底是哪种“虚”就盲目补肾,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要怎么区分肾阴虚与肾阳虚呢?

肾阴虚:指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肾阳虚: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命门火衰证。


阴虚生内热,当引火下行!

01

阴虚,即阴液缺乏

肾阴又称为“元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它来滋养,否则就会发生病变。比如,心失滋养就会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肝失滋养就会肝阴虚、肝阳亢、肝风内动、肝郁气结;脑失滋养就会头晕、目眩、耳鸣。

阴虚就是阴液缺乏(阴液即津液、血液),指人体因津液、血液不足导致阴阳失衡。就像烧水做饭一样,水不足,饭就会干。人体也一样,“阴虚生内热”,因此肾阴虚人群被称为“燥热一族”,在肾虚的同时还伴有热的征象,如五心烦热(手心、脚心、胸口)、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失眠多梦、睡觉时容易出汗等,在情绪上往往表现为急躁易怒。

02

艾灸方案:引火下行

中医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认为阴虚不会凭空而生,其源头往往就是阳虚。很多阴虚之人存在下寒上热的情况,就是因为“真阳不足,虚火上扬”,就是说,身体中下焦的寒气太重,将阳气逼到上焦,引起上火症状,但身体中下焦还是寒的。

有些人认为阴虚之人不适合艾灸,这是因为他们单纯认为艾灸的熏灼和火气会导致阴虚更加严重,但他们恰恰忽略了艾灸的双向调节作用。阴虚之人当然可以艾灸,只是与阳虚有所不同,阴虚侧重于补气,以引火下行为主,同时,时间短一些,温度低一些。

阴虚取穴及顺序如下:

肾俞穴、八髎穴:补中气,消除中焦的阻碍,让上焦的火气往下走。

三阴交穴、复溜穴、涌泉穴:将火气进一步往下导到双脚,引血归源。

阳虚生外寒,当补阳益肾!

01

阳虚,即阳气不足

肾阳又称为“元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病变。比如,心失肾阳就会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脾失肾阳就会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肺失肾阳就会气急、吸气不足;膀胱失肾阳就会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失去肾阳的气化就会水肿;肾本身气化不足就会阳痿、遗精、腰脊酸软,若肾阳衰竭致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就会有生命危险,称为“亡阳”。

做饭时火候不够,就会导致水烧不开、饭做不熟。人体也一样,阳虚就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人就会湿重、虚胖,寒气就会上身,就会“阳虚生外寒”,常常表现为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

02

艾灸方案:补阳益肾

阳虚之人最适合艾灸,可以艾灸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气海穴、太溪穴、涌泉穴。时间可以长一些,身体每穴30-40分钟,肢体每穴15-20分钟。

小贴士

大椎穴:补充阳气+平衡阴阳,都少不了它!

大椎穴,中医称之为“诸阳之会”,它位于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就属阳,因此大椎穴为“阳中之阳”!《甲乙经》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就是说,大椎穴是督脉与手三阳经的交会穴,因此阳气十足!

不过,很多人对大椎穴的作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就是:大椎穴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补阳!其二就是:当阴阳博弈时,大椎穴还能调和阴阳,促进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 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状态被打破,生命也就结束了。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无论什么疑难杂症,其病理只有一个:阴阳失衡。阴盛,则阳气受损;阳盛,则阴液受损。故而,《黄帝内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想要健康,就必须保持阴阳平衡。

阴阳无处不在,心肝脾肺肾皆有阴阳,都必须保持阴阳平衡。一旦哪个部位阴阳失调,哪个部位就会生病。比如,肝阴不足,就会肝阳上亢,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血压升高;心阳不足,人体就如同失去太阳,就会浑身发冷、精神不振,水汽便会泛滥导致心源性水肿;肺、胃、肾的阳气偏盛、阴液不足,人就会多饮、多食、多尿,就会患上消渴症……

总之,大到癌症,小到感冒,一切疾病皆源于阴阳失衡。阳高寿短,阴重则病;阴阳失调,百病始生。

【结语】中医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因此养生首先要懂阴阳,时刻保持阴阳平衡正是中医养生的精髓所在。只有遵循这一法则,养生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冬季补肾,请先搞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虚”,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抡起艾条就艾灸。

冬季艾灸的小窍门,全是干货!

前两天一个艾友留言说,老师:冬天穿衣多,脱了又冷;还不方便开窗排烟,艾灸不方便......怎么办?

实际上艾灸还是有很多小诀窍的。

谈之前,接着艾友的话,先说说关于艾烟的事。

艾烟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

研究表明,正常的艾烟不仅对人体无害,还有平喘镇咳、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但是我们在一个密闭的小房间里,搞的浓烟滚滚,肯定对身体有害!

所以艾灸排烟很重要!

很多艾友担心,冬天开窗,室外的冷空气会进来,反而对身体不好。

如果外面的风大,冷风直往房间里灌,那肯定不适合开窗;但是正常无风、小风的情况下,房间里的空气温度高、体积大、重量轻,也就是屋里的空气跑出去的多,外面的冷空气进来的少。

怎么排烟?

我们以前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大家可以翻回前面的文章看看!

我们从2方面来说冬天怎么艾灸。

一、对于身体有恙的艾友。

对于身体有恙的艾友,一定要坚持按照正常的艾灸部位(穴位)及艾灸时间来做;特别是寒湿重症患者,我们除了要做好排烟以外,还要做好保暖。

如果觉得冬季艾灸实在不方便,可以减少每天的艾灸穴位,增加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比如以前一天艾灸6个穴位,每个穴位30分钟;现在你可以艾灸3-4个穴位,每个穴位要保证40分钟以上。

冬天艾灸,保暖很重要,我们可以找一件旧棉袄,在棉袄上挖一个艾灸盒大小的洞(如下图),洞口对着施灸穴位,这样就可以开始了。

如果你使用的是:竹制艾灸盒 + 艾条 + 送艾器;那么这时你还可以在艾灸盒上遮盖一条棉毛巾,这样毛巾可以吸附60%的艾烟。

秋冬艾灸一定要注意少灸督脉,所谓的治疗性艾灸,一定是因为你身体出了问题,特别是“久病”的艾友,不仅阳虚,同样阴虚!因此,增加滋阴的穴位:腿部及脚的穴位。

现在很多女性艾友,咨询艾灸床的情况,艾灸床适合阳虚之人,比如老年男性及一些年轻的女性,大多数中年女性多偏阴虚,你在使用艾灸床,一定会上火!

为什么呢?

因为更伤阴!

很多人不清楚,伤阴比伤阳更不容易调整过来!

二、单纯的保健艾灸。

冬季对于想做保健灸的艾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脱衣不便,排烟又没有经验,那么这时你要了解一点,我是那个方面的功能要增加:脾?肝?肾?.....

这时你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艾灸。

那条经络不舒服,你可以直接艾灸这条经络的原穴;而14经络的原穴都在脚上及手腕部位,这样艾灸,一是好取穴;二是时间短。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十二原穴位置口诀

阳明大肠合谷强 胃经疼痛取冲阳

太阳小肠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

三焦阳池丘墟 肺觅太渊太白

心包疾发大陵治 肝原太冲按摩良

少阳心经神门在 肾寻太溪是良方

督脉无原求百会 任脉膻中乳中央

灸疗大师: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具体了解原穴,请点击红色标题)

以上原穴除了任脉的膻中穴以外,都不需要宽衣解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足,这14个原穴,你可以循环着艾灸,今天灸这2个,明天灸另外2个.....

如果知道自己晚上1-3点钟容易醒,是因为肝火旺,那么可以按揉或者艾灸太冲穴;如果是晚上3-5点醒,是因为肺火旺,那么按揉或者艾灸太渊穴、合谷穴。

就像昨天文章里介绍的一样,小雪着重滋阴藏阳,那么多艾灸肾的原穴太溪穴。

如果自己脾胃不好,本来应该艾灸:中脘穴、足三里、公孙穴、太白穴;你现在可以暂时用冲阳穴、公孙穴、太白穴替代。

我们在立冬的文章里专门介绍了:

心脏供血不足、心气虚、血压问题,你可以艾灸:内关穴、公孙穴

预防脑血管及痴呆症艾灸:足三里、悬钟穴;如果足三里艾灸不方便,你可以,把足三里患处冲阳穴。

艾灸,本来就具有独特的灵活性

冬天艾灸怕烟、怕冷...?教你4大诀窍,让艾灸没有后顾之忧!
每到冬天,许多灸友便为艾灸犯愁,天这么冷,穿衣又多,脱了又冷,还不方便开窗排烟,艾灸各种不方便,到底该怎么办,怎么灸?
今天我们就从几哥方面,给大家说说冬天艾灸的一些小诀窍,免除艾灸的后顾之忧
窍门1:冬天的艾烟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说说艾烟,冬天门窗紧闭,密不透风,屋里的艾烟让不少灸友苦恼,开窗了室外的冷空气会进来,不开窗又担心艾烟会对身体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不用太担心。研究表明,正常的艾烟不仅对人体无害,还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细菌,平喘镇咳、抗菌、抗病毒等。
如果房间空间比较大,或者家里有一些排风设施,哪怕门窗紧闭,也不用担心艾烟会对身体不好。
但如果是密闭的小房间,一艾灸就浓烟滚滚,这时候可能会对身体有害,需要做好排烟工作了。
排烟分两种情况,一个是室外风大时,避免冷风往房里灌,肯定不适合开窗排烟,最好借助通风设备,或者减少艾灸时间。
一个是无风、微风天气,由于房间里空气温度高、体积大、重量轻,冷空气不容易进来,艾灸后就可以适当打开门窗排烟。
如果烟还是大,可以使用艾灸盒 + 艾条 + 毛巾,艾灸盒上遮盖一条棉毛巾,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艾烟。

窍门2:艾灸的取穴和时间

① 艾灸取穴窍门
冬季寒冷,衣服厚实,艾灸取穴着实有点为难。应该怎么取穴才能保证效果,又不至于增加艾灸的难度呢?
关于这点,有一个诀窍是取经络原穴,不论哪条经络或是脏腑不舒服,直接艾灸对应的经络原穴。
由于14经络的原穴都在脚上及手腕部位,这样艾灸既方便,无需宽衣解带,而且效果也不错。
《难经.六十六难》中就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下面这串经络原穴口诀大家不妨记住:
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
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
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
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
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
另外,假如只是单纯养生,或者不知道自己哪条经络出了问题,也可以14个原穴循环艾灸,今天灸这2个,明天灸另外2个,同样会有好处。
② 艾灸时间诀窍
冬季艾灸,时间上也可以做出调整,比如通过减少艾灸的穴位,增加单个穴位的艾灸时间,以前每天艾灸五六个穴位,每个穴位20分钟,现在可以每天三四个穴位,每穴30分钟,灵活安排,既方便也不会影响效果。
窍门3:艾灸保暖技巧
冬天,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暖气,在室内都很冷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件专门艾灸用的衣服。
这个衣服可以厚一点,保暖一点,比如一件旧棉袄,把平时要灸的部位剪个洞,艾灸时穿着“艾灸”,既方便又保暖,放艾灸盒的灸话也不麻烦,灸完了换上平时穿的衣服,还不会残留烟味,可谓一举多得。
窍门4:冬天多灸腿,滋阴降火效果好
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不论男子女子,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冬天都要往腿多灸一点,这样艾灸的效果会更好,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冬季主阴,腿在人体处于上阳下阴中阴的部分,多灸腿其实是顺应大势,符合冬季养生原则。
其次:肾主冬藏,冬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和肾有关,而肾经又为足少阴经,源头在腿上,因此灸腿可以滋阴养肾,藏精纳气。
最后一点就是,经常生病的人,不仅阳虚,还会阴虚。艾灸时多灸腿,也能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避免了进一步伤阴,上火,可谓一举两得。
PS: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冬季艾灸小诀窍,希望灸友们能够从中受益,假如你也有冬天艾灸的窍门,或者烦恼,欢迎在文末积极留言。

肾虚纹≠肾虚,肾虚:女人容颜早衰,男人力不从心。补肾分阴阳,艾灸各有方!

前段时间,我们五个叶子粉丝留言,说她照镜子时发现自己有了肾虚纹,问老师这是不是肾虚的表现?

“肾虚纹”是这段时间比较火的一个词,各大公众号三五不时地就拿它说事儿。不过,肾虚纹与肾虚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儿,二者完全没有关系!

肾虚纹,是指腰部有类似妊娠纹一样的横纹,一般在腰两侧。它是皮肤缺乏水分、表面脂肪减少、弹性下降的结果,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传统中医并没有“肾虚纹”这个概念,它只是民间的说法。

虽说肾虚纹≠肾虚,但肾虚却不可小觑。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更是人体寿命之资。肾虚,必定影响健康与寿命。

关于肾虚的症状,我们随随便便就能列出一堆,诸如腰膝酸软、夜尿频数、性功能减退等,但除了这些较为明显的症状,肾虚还会体现在很多我们极易忽略的细节中。那么,肾虚还有哪些我们易忽略的征兆呢?肾虚了,我们又该如何补肾呢?速戳下文!

一、是否肾虚,这样判断

1、总感觉口咸

五味(酸苦甘辛咸)跟脏腑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咸味与肾相对应,因此总感觉口咸是肾虚的表现。

2、莫名感到恐惧

我们常说“精气神”,“精”是“气”和“神”的来源,而“精”从肾中来,肾虚,“精”就会不足,“气”和“神”就会受影响。而“肾在志为恐”,肾虚,人就会在“神”上表现出恐惧的状态。

3、做梦总梦见水

《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五脏之气的虚实,可以产生不同的梦境。而“同气相求”,因此,肝气虚多梦及草木一类,肾气虚做梦就会总梦见水。

4、怕冷

肾为先天之本,阳气根源于肾,肾虚,人的元阳就虚弱,人就得不到温煦,就会怕冷。

5、不缺觉还总打哈欠

“肾主欠”,这个“欠”就是哈欠。在不缺觉的前提下,总是打呵欠,总觉得身体疲惫,多半与肾虚有关。

6、经常不断打喷嚏

身体里的卫气是抵御外邪入侵的主要力量,它根源于肾、滋养于脾、宣发于肺。如果肾气虚弱,卫气来源就不足,就很难到达肺部,肺就不能正常宣发卫气,就会打喷嚏。

7、脚跟疼

脚跟的跟骨是人体最辛苦的地方,人体所有的重量都压在它上面。肾经从脚底开始,而且“肾主骨”,如果肾经经气不足,经脉运行不畅,就会在人体骨骼的最脆弱处表现出来。

8、面黑无光泽

黑色对应肾,肾虚,脸色就会发黑。久病伤肾,长期患病的人一般面色较黑。如果是浅黑色,大多是肾阳虚衰所致;如果黑而干焦,如同“漆柴”,多是肾阴虚或肾精损耗严重。

9、经常无病呻吟

无病呻吟就是成天哼哼唧唧。中医将人发出的声音概括为“呼、笑、歌、哭、呻”五声,并分别与五脏相对应,即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经常无病呻吟也是肾虚的表现。

10、说话声音低沉

肾主纳气,肾虚就会“进气少出气多”,而发声的部位在于丹田,肾纳气不足,丹田发声就没有力量,说话声音就低沉,并且越说越低,甚至别人都听不见了。

11、无缘无故总颤栗

颤栗与前面讲的恐惧、畏寒相关联,肾虚的人会比较恐惧、怕冷,恐惧、怕冷都会引起颤栗。

12、唾多唾少

口水有两种,清的叫涎,稠的叫唾,涎是脾的问题,唾是肾的问题。如果口水多且稠,就是肾阳虚的表现;反之,口水少,口里面很干燥,甚至说话都很困难,就是肾阴虚的表现。

13、身上有腐臭味

五嗅(臊焦香腥腐)对应五脏,腐的味道属于肾。所以,肾病严重的患者身上基本就有腐臭味。

14、耳朵焦枯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耳轮可以反映肾气的盛衰。耳朵焦枯,就是说耳朵颜色黑且干瘪,是肾虚的典型表现。

15、牙齿稀松焦黄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不好,说明肾不好。

16、早衰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女性到35岁,男性到40岁,肾气开始虚衰,这是一个转折点。如果还没到这个年龄,就皱纹频出,早生华发,那肯定是肾虚了。

17、总感觉疲劳

这种疲劳指的是持续的、不能消除、无法解释的疲劳,再怎么休息,都缓解不过来,很多人甚至持续很多年。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导读: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古代江南医门世家秘传伤寒论,传方不传量,可见药量差别与疗效干系匪浅,本文探究药量药性的本质,阐述阴阳转变规律方是中医不外传之谜,苦心孤诣,实乃中医佳作。

图片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 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 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 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 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 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 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

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 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以上仅为代言医药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

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

药性阴阳为基础,为不易,计量、方剂组合,人体环境等都会影响药性发挥,此为变易,变易才是用药最高境界。“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图片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

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

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中医时间观与用药

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用药,以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并减轻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剂量的一种方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素问·刺疟论》载:“儿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

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时应考虑到运气的变化。

《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

如此严格按时用药,表明因时施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于1954年在石家庄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19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

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岁运的变化,19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年湿气偏盛,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泄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运气学说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

《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热药勿犯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李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等等。

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风寒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饮、银翘散;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杏苏散。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药也不相同。

如风寒感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寒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

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月经诸病,都主张在月经来潮前7日开始治疗,至行经时终止。

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冲脉任脉之经血下注胞宫,胞宫气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时投药治疗能借胞宫功能旺盛之时增强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于调整月经节律。 

图片

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昼夜变化,因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以取得最佳疗效。

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证治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

又如“泽漆汤”治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内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菌陈五苓散”治黄疸病湿重于热者,应“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枣汤”治悬饮症要在“平旦服”。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早用温肾阳之药,晚用补脾气之品,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以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

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 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体四肢血脉流畅,有利于药力抵达病所,被人体迅速吸收,发挥疗效。

★ 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饭后服药,饭后服药可减少药液渗入大肠,利于药力上浮而接近病灶。

 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饭前服药药物不被饮食阻滞,有利于药性迅速下沉吸收抵达病处。

★ 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此时人体代谢活动,气血运行趋缓,药物在体内代谢也相对趋缓,药效相对延长,有利于肾脏和骨髓吸收。

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临床用药时,热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热时服下;寒性、凉性药宜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温性、热性药而热服之,以加强药物的温性而提高疗效;热性病用寒性、凉性药而冷服;以达到更好的降温和泻火作用。

★ 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

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此时可以发汗,增强药效。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 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

午前为阳气升发向上之际,投以升浮之药,有利于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 催吐药宜清晨服

此时服药借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上达外透之力,使邪外出。

★ 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

此时人体胃内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药物便于体内吸收,加之人体此时阳气渐渐升发,有助于气化水湿,以增强药效;

★ 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时空腹服

根据寄生虫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阴阳消长和自然界阴阳节律,此时用驱虫药可促使虫体与病邪随大便而出;

★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

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极宜,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以保证患者较快入睡。

图片

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向愈时间,分别是该经是旺盛之时,此时投药能借经气旺盛之时驱邪外出。六经病欲解时的“上”应作“前”理解。

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时辰为巳午。因未时阳气渐衰,巳不是太阳主时,再加上服药后还有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未时服药已不最佳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是:

太阴病为巳午时,

阳明病为申酉时,

少阳病为寅卯时,

太阳病为亥子时,

少阴病为子丑时,

厥阴病为丑寅时。

中药不传之秘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

1 体质不同:

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

2 病情不同:

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3 性别不同:

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

4 年龄不同:

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1岁以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5 药性不同:

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

6 配伍不同:

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7 药质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