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变成宁远九嶷山之真相揭秘(9)
原创:蒋咸喜
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零陵县界之中
太史公司马迁云: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他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他“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
司马迁著《史记》
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全州志》对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及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的历史作了记载。
那在司马迁论定舜帝葬地之前的《山海经·海内经》又是如何认定舜帝葬地的呢?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文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其二是九疑山附近有苍梧之渊;其三是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长沙郡零陵县的边界之内。
先说其一:《海内经》记载的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
笔者在《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一文中已作地释义:苍梧地名先后有先秦苍梧、楚苍梧、秦苍梧郡、汉苍梧郡的历史变迁。《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此苍梧当然是先秦苍梧。
据记载先秦时期古苍梧的史料《战国策·楚策一》(卷14)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此时的“洞庭、苍梧”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里耶》秦简又载:“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结合《里耶》秦简来看,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而《里耶》秦简所言的“苍梧输甲兵”是说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
苍梧之丘中的全州九疑山
秦代的秦始皇还在苍梧南部设置有零陵县,司马迁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作出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结论。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
可见,这里所说的舜帝葬地所在的“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是指在秦代零陵县(今全州县地)内的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
据《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上有九疑山。结合《海内经》所载的“南方苍梧之丘……其中有九疑山”,那此“南方苍梧之丘”当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
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
《全州志》还界定了全州九疑山所在的西北地域的范围:全州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地,而西北地域的范围是南界在全州县与兴安县的接壤处,北界与新宁县接壤,自北界新宁县经全州县的西延(今资源县)、大西江镇、龙水镇,到才湾镇的寨圩,再往南延伸到绍水镇、咸水镇,又回到全州与兴安接壤处。此西北地域内包括了全州旧时的西延(今资源县的梅溪、瓜里、中峰、延东一带)和今全州县域的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就是说全州九疑山在西延和全州的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的延绵山岭之中。
再说其二:《海内经》记载的九疑山附近有苍梧之渊。
本文“其一”中已讲到《海内经》中的“南方苍梧之丘”是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那“苍梧之渊”便是指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下有江潭深渊。
苍梧之渊:湘水、灌水、罗水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
全州县境古属荆州,为楚国青阳之地,战国属楚国之长沙地。《全州志》记载的全州九疑山就在楚地古苍梧全州西北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全州的这座九疑山从县境内的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它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湘源二妃庙
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的湘水在流经全州时就从九疑山下的东南角流过,并在这里形成了由湘水、灌水、罗水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简称合江,俗称三江口。相传,湘川别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有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并立有湘源二妃庙祭祀舜帝和二妃。
娥皇、女英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
最后说其三:《海内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长沙郡零陵县的边界之内。
《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在“在长沙零陵界中”一句当为秦汉时期对《山海经》的补注。
《海内经》中的“长沙零陵”为何指?
那得从秦代在全州那段建制历史。据湖南《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全州县志》大事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县境内始置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
以上记载说明在秦始皇时期实行郡县制,设立了长沙郡并有辖县零陵县。这个零陵县就在今广西全州县地,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建制地名“零陵”最早就出现在今广西全州。
《海内经》中的“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在长沙零陵界中”,这个“零陵界”何解?
我们也得从全州的建制历史零陵、洮阳二县及九疑山的方位说起。
据《全州县志》建制沿革记载:战国时,全州属楚之长沙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隶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山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
对于洮阳县的建制时间应该比西汉元鼎六年要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蒋廷瑜先生在《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一文中写到:“洮阳县在《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明确,属零陵郡,西汉晚期已存在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按照零陵郡是'元鼎六年置’的说法,则公元前111年就有了。但根据同书的《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燕为洮阳靖侯,则说明元朔之前洮阳就已建县,比元鼎六年又早十三年。”蒋廷瑜先生根据考古发现还说:“洮阳设县不限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至迟应在西汉初年,说它始置于战国时代也不无根据。”
全州县地北部的洮阳县旧址
对于设于今全州县地北部的洮阳县旧址有关史料有载。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洮阳废县, (全)州北三十五里, 汉置县, 以洮水经其南而名。”《广西通志》也说:洮阳县古城址“在全州北三十五里, 地名改州滩。”
全州县地北部的洮阳县旧址散布大量汉代陶罐、瓮残片
今全州县永岁镇梅潭后山上改州有一座故城,当地人俗称为“城墙上”。这座故城城址分为内外两层城垣,依山夯土筑城,南墙及底建在山边,东、西、北三面座在山上。东面有一缺口,正对改州滩,疑为城门。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南有一条小河,古称洮水,向东流入湘江。城址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筑而成。平面磬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城墙转角处比周围墙体高,似原为军事防御性的角楼所在。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5~10米。城内陆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由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罐、瓮残片等。城东北的山岭上分布有汉代墓葬群。
洮阳城遗址
1981年8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将“洮阳城遗址”,列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当时在今全州县境南北并存的零陵、洮阳二县的县界划分。我们得从零陵县和洮阳县说起。
零陵县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的南部建立的秦县建制。
洮阳县是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燕为洮阳靖侯,而在今全州县地的北部建立的汉县建制。
全州县境内的零陵县和洮阳县方位
当时的零陵县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今全州县地的南部、资源县的西延地区及兴安县的北部界首一带。
当时的洮阳县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今全州县地的北部、东安县及永州珠山一带【注:《东安县志》历史沿革载: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从全州的洮阳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零陵、洮阳县、观阳县(灌阳)三县,并置为湘源县,即现在的全州县前身。
零陵县和洮阳县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在全州县地分别存在810多年和710多年之久。当时全州县境内的零陵与洮阳县二县被废后,而设立的湘源县的县治是在零陵与洮阳县二县的结合部附近的今全州镇柘桥村。
全州文山
当时的零陵县与洮阳县是以全州九疑山东面的洮水发源地全州文山为界的。
全州文山又称全州五华之地的中华。旧时,全州地分五华即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华(《湘山志·图考》)。今全州县地的中部山岭则为中华。
据《湘山志·图考》载:“由蛟龙迭嶂,迄于歌陂,中蟠方山,回环高广,枝从龙岩之西磊落奔湃而下,涌为狮岩、为柳山、为重峰之笋布台,全之中华也。”其意为:由全州县大西江镇、龙水镇东面的山岭绵延至庙头歌陂,其山脉走向自北而南,其间的山脉形势层峦叠嶂,似蛟龙腾荡。中间有方山,其形如蟠龙蛰伏于地,盘曲环绕,回环高广,旁出的支脉山形磊落、嵬崫,从全州镇龙岩的西边奔腾澎湃而下,腾涌而出为狮岩、柳山及湘山石峰径相耸秀的笋布台即湘山寺。
以上自北而南横亘在全州大西江、龙水、全州镇与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等乡镇之间山脉为全州之中华,也就是全州的文山。
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文山
全州文山从全州县地的中部蜿蜒而过,是全州县地旧时零陵和洮阳二县的天然分界线,二县以文山山脉倒水为界。文山以北为洮阳县,文山以南为零陵县。
全州的文山是洮水的发源地。《全州志》·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又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上述记载都说到洮水发源于文山,流入湘水。
同时,还说到升乡界和万乡界。全州县地旧时分六乡和一区(即升乡、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和西延区)。这里所说的升乡是指今全州县北部的文桥镇、庙头镇、黄沙河镇、永岁镇一带;这里所说的万乡是指今全州县的大西江镇和龙水镇一带。文山的东面为升乡属于洮阳县,文山的西面为万乡属于零陵县。
洮水以北的洮阳县
洮阳县就因发源于文山上的洮水而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十八》里描述:“(湘水)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洮阳废县, (全)州北三十五里, 汉置县, 以洮水经其南而名。”郦道元和顾祖禹都明确说了“洮阳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之。山南水北是为阳,洮阳顾名思义是指洮水以北的地区。自文山发源的洮水到入湘江的一线的东北地区的全州升乡(今文桥镇、庙头镇、黄沙河镇、永岁镇一带)和东安县、永州的珠山镇一带都在洮阳县境内。
而从全州文山一线的西南地区的全州的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和西延区及兴安县的界首一带都在零陵县境内。
今留在全州县地的有零陵县地的万乡、长乡、恩乡、建乡、宜乡(即今天的全州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枧塘镇、咸水镇、凤凰镇、安和镇、两河镇、白宝乡、东山瑶族乡、蕉江瑶族乡等14个乡镇)和洮阳县地的升乡(即今天的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永岁镇等4个乡镇)。说明今全州县地中古零陵县地占比,要比洮阳县多一些。
但今全州人称古代历史建制,时常以洮阳自居,而不称零陵,因为全州古零陵这个地名后因郡县治迁移而让永州的芝山沿用了。
我们知道了古零陵县和洮阳县的建制历史及二县的边界划分,再来看全州的九疑山。
这座九疑山在全州西北山地,它从县境内的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它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九疑山在文山以西的零陵县界内
而以九龙归位地相而名的九疑山发端地所在的大西江镇至龙水镇境内的这段九疑山山脉,就在洮阳县与零陵县的分界线全州文山的西面,处二县交界地的零陵县边界之内。
而秦代时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又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零陵县又归长沙郡管辖。
九疑山发端地的九龙归位地相
综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地的九疑山,与《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方位完全吻合。也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其实就是记载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西北山岭中的九疑山,自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全州也因此而有了最古老的地名零陵。
如此看来,《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其论定的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就在今全州县境内的零陵县与洮阳县的分界线全州文山的西面,它处二县交界地的零陵县边界之中即在今全州县万乡洞的大西江镇和龙水镇境内,也就是说肯定了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
这个论定结果且有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真实历史佐证。
那司马迁论定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而作出的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九疑山的历史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了,进而可以说自先秦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史料记载一直都认定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的九疑山。
我们再来看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宁远九嶷山。九嶷山所在的宁远县,在秦汉时期属于泠道县、舂陵县,与设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毫无关系。
显然,此宁远九嶷山,与《海内经》所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即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零陵县(今全州县地)的边界之内的方位明显不符。
如果说宁远《九嶷山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的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海内经》就应该记载为“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泠道县、舂陵县界中”,而真实的记载是“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宁远九嶷山既不在司马迁论定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的零陵县境内,又与《海内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零陵县(今全州县地)的边界之内的描述方位完全不符。
那你还会认为宁远九嶷山是舜帝的真身葬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