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疗效评判的分析10

 钟家台 2021-12-07

感悟生命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前提,不能感悟生命,就不能辨证论治。俗话说中医治病能够“除根”,为什么能够“除根”?就在于辨证论治不是对抗性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生命整体性的多维动态关联性中,去寻求“病根”,去消除“病根”,重建个体生命内在“阴阳神气”的自和力,使之适应外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在和谐中实现“形与神俱”。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位置上,要实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不仅需要内在“阴阳神气”的“和”,也需要与外部世界保持“和”。

因为生命动态变化和多样性特征,无论健康长寿,还是求医治病,都离不开病人自身的能动性,如果“未病”能够顺阴阳、和四时、节饮食、平心态,生命之“和”就不会发生问题,相反,不主动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不注意生命德行的修养,就是成天补充营养、吃保健食品,也很难健康长寿。

辨证论治十分重视病人的生命修为,往往根据病机的特点,要求病人注意生活调护、注意饮食宜忌。现在很多病人都在用中药泡茶喝,整年累月,中药成为了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也不了解药性的寒热温凉,为了降血脂、为了降血压,盲目地用跟着别人用中药泡茶,不知不觉中伤了身体。

三阴三阳的生命层次,不是在五藏之外,另有一套生命系统,而是对五藏生命反应性调节的自身动态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的概括。如肝应春而主生发,太过为灾,不及为害,要保持中和平正状态,就需要开、合、枢调控。

太阳为阳这个层次的最外一层,太阴为阴这个层次的最外一层,为开;少阳和少阴为枢,居各自阴阳层次的中间,阳明和厥阴为合,居阳和阴生命层次的最里一层。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上”、“前”、“表”的方位词,明确表达了三阴三阳的六经位界关系,三阳在三阴之外层,三阴在三阳之内层。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中药泡茶如果与病机对应吻合有益无害,相反就有害无益了。七、八年前,有个阳藏体质的年轻人高血压,经常头昏脑胀,我用菊花、草决明、丹参、桑叶等泡茶治疗,数月之后,血压正常,症状消失。因为体质原因,这个病人很容易发生肝阳上亢的情况,因此我叮嘱他坚持泡服。另有一个有个阳虚体质的病人,以前只要是感冒咳嗽,用疏散风寒的参苏饮等方,服一二剂药就好。20105月咽痒咳嗽,初诊外感风寒,处方用参苏饮加麻黄、杏仁没效。咳嗽实在太厉害,病人去打点滴,还是没有效果,又回头再诊,还是风寒,再加细辛、五味,没有效,而且咽痒特别难受。

三诊仔细分析,风寒没错,为何没有效,病人自己也奇怪,以前看病吃中药,效果都很好,现在为何效果很差。详细询问才知道,这个病人因为化验血脂高,用丹参、决明子等泡水当茶喝了一年,这次又一直吃含片止咽痒。决明子丹参均为凉性,长年不断,加上含片的寒凉,少阴阳气受损,寒邪无由外出,参苏饮显然是病重药轻。

阳虚体质,平素当以养阳为要,才有利于“阴平阳秘”。《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不管喝什么、吃什么,如果长期不变,就会发生增气效应,如果增气效应与个体禀赋呈互补,如阴虚体质泡养阴的中药当茶,阳虚体质泡温阳的中药喝,则有利于维护生命之“和”,但要是反过来,阴虚体质喝温阳的中药,阳虚体质喝养阴的中药,恐怕就有害无益了。

这个病人本来阳虚体质,长年累月地喝凉性中药,损伤了少阴阳气,加上含片的寒凉,导致外感风寒深入,阻滞于少阴之经。这次咳嗽,就不只是外感风寒那样简单了,不温阳少阴阳气,枢转寒邪于外,恐怕不能治愈。于是,改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白天和前夜不咽痒咳嗽了,但到后半夜仍然发作,守方三剂,后半夜咽痒咳嗽大减,后改用半夏散及汤加味,再三剂获愈。

中药要用中医理论指导运用,不能简简单单地按照药理作用降压降脂。药物补偏救弊,根据药理实验将某一种类的中药长期泡茶喝,总会影响生命“阴阳神气”之“和”的。要用中药泡茶喝,需要明白自己的体质特征,明白病机性质,要是稀里糊涂地去降脂降压,就难免寒性体质喝了寒性中药,热性体质喝了热性中药,长此下去,中药就成为了损害生命之“和”的毒药了。遗憾的是,人们太缺乏中医常识,太不了解辨证论治的“维和”行动了。(可参考《中医之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