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肉还鲜的冬菜之王,竟然是它?

 地道风物 2021-12-09



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

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你没看错,上面那首打油诗,就是苏东坡写的。

竹笋,不仅雅俗共赏,还能南北共鲜。一颗颗或纤细高挑、或白白胖胖的鲜笋,入得汤锅,出得蒸笼,上得土灶,下得炭炉;只要人的舌尖跑到哪,竹笋的身子就秀到哪,衣裳一脱,通体白嫩,馋得人舌根都湿润了。

 

竹笋,也是最古老、最具中国特色的食材之一。中国辞典之祖《尔雅》记载:“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这里的“竹萌”,指竹类初萌的幼芽,也就是可可爱爱的竹笋

农历十一月、大雪时节,正是冬笋最肥美的时候。它蛰伏在土壤中,一点点地生长,恰如梦中酣睡的竹宝宝,吸收着土地灵气,披着金色的绒毛衣裳,身子还胖嘟嘟的,煞是可爱。古人叫它“竹萌”,传神至极。

 

冬至前的竹笋,嫩得能掐出水来,是真正的时令鲜美。无论是“素身派”的炒二冬、油焖笋,还是“鲜肉派”的炒腊肉、焖排骨……冬笋那丰腴诱人的身子,怎么做都好吃,都能征服你的舌头,鲜得你欲罢不能。

大雪时节,正是冬笋肥美时。这味道可不等人,千万别错过了。

冬笋:你们就是馋人家身子啦

天下笋,何其多,但不是什么笋都能当冬笋。


 

中国幅员辽阔,光是竹子就有300多种。其中,有些竹笋体型太小,有些太粗老,更有口味泛苦者,尝一口你就怀疑人生。仔细算算,好吃的约有40种,以毛竹、早竹、麻竹等为上佳。而冬笋,特指隆冬季节、尚未出土冒尖的毛竹笋

冬笋的生长时间,大致是大雪节气(阴历十一月初)到春节前后。春天一到,只要竹笋一冒尖,味道就变了;换季前,人们还管冬笋叫“小甜甜”,换季了,只能叫春笋了。

 
 

笋有冬春,孰美孰妙,先按下不表。就说这冬笋,向来是食客的小情人、厨师的心头好。

首先,是那一味山林间的清新质朴,就像稍纵即逝的雾霭,不经意间抓住你的舌头,让你流连忘返。尽管自己鲜得很,但它也懂得“为笋处事”,能稳稳衬托食材的味道。有经验的厨师,视笋为提鲜之物,盘活一切珍馐;有追求的食客,视笋为山味之珍,点化人间佳肴。

 
 

冬笋的味道,真的太美了,怎么可能不馋它的身子呢?

“素身派”,取冬笋之清雅

爱笋之人,与竹子的生长范围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最好的竹种,集中在长江流域附近;你从长江口往内陆走,一路走到横断山脉,沿途除了竹林,就是遍地“笋痴”。其中,更以江南为甚。

 

江南人家,古有腌雪菜的习俗。它真名“雪里蕻”,腌制后褪去了青涩面容,多了一份岁月风韵;切碎了入锅翻炒,再加入细细切片的冬笋,恰似两股冬日气息的邂逅,便是江南的岁寒之味——雪菜冬笋。夹一小把放入口中,两股畅快的清香相互交融,美啊


 

北方冬季,大地苍茫,舌尖依旧跃动。人们将贮藏的冬菇泡发,再将鲜灵的冬笋切块,一个紧实异香,一个脆嫩淡雅,两者同烧一锅,便是鲁菜中的烧二冬。文人梁实秋曾写道,北方竹少,冬笋相当贵重;在北平馆子里,一盘烧二冬,便是难得的好菜

 
 

烧二冬还有新的花样。河北张家口,有道菜叫“烩南北”,让来自江南的冬笋,与来自塞北的口蘑一道,千里相会于锅中;正所谓吃货的力量无穷,管他天南地北,都到锅中碗里来。

“鲜肉派”,取冬笋之幼嫩

当今世界,小鲜肉当道,冬笋自然是呵呵一笑。毕竟在这大冬天,论褪去衣裳的身姿,还有谁比它更嫩、更美、更馋人?

 
 

鲜猪肉,冬笋最完美的搭档,正所谓健硕配清雅,绝对的冬日当家CP。红烧或者慢煨,在火力催化下,猪肉的油脂浸透了冬笋,冬笋的素香中和了油腻,一道冬笋烧肉就诞生了。一口肉来一口笋,两位小鲜肉同时撞击你的味蕾,再配上点小酒,醉人啊

 

提到冬笋,腌笃鲜就跑不了。有人说,腌笃鲜要用春笋,然而真正的吃货,是等不及来年春天的。你看这冬笋鲜嫩异常,敞开身躯拥抱咸香筋道的老火腿、丰腴肥硕的老母鸡,再游走些提升口感的百叶结,就问你舒不舒爽?

 

冬天,少不了腊味,更少不了冬笋。从江南到湘楚大地,火方冬笋都是名菜;所谓火方,便是火腿中央的正方形肉块,为肉中精华;与冬笋共入一锅,或猛火快炒,或慢火细炖,老腊味和小嫩笋就化在了一起,成为了人间米饭杀手,直接干上三大碗。

 

冬笋 vs 春笋,谁的身姿最美?

正所谓众口难调,千种食客便有千条舌头,难伺候着呢。

比如,你可千万别以为,饮食界只战南北。若论起时节,哪怕是一颗竹笋的两种姿态,也足以让食客们拉帮结派的,非要争出个所以然来。

 
 

“笋痴”界,自古以来便有冬春之争。有人觉得,冬笋甘醇肥厚,煞是鲜美;有人认为,春笋清香爽口,才是真味。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竹笋,冬春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让我们请出赛先生(科学)。整体来说,冬笋与春笋因生长周期不同,各自的营养成分也不同。竹笋的鲜味,主要源于氨基酸,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根据科学数据,每百克冬笋约有蛋白质4.2克,春笋约有2.4克。所以,通常来说,冬笋的鲜味更足一些。


至于竹笋的嫩口感,取决于膳食纤维的占比。大致上,膳食纤维越少,食物的口感就越嫩;每百克冬笋约有膳食纤维0.8克,春笋约有2.8克。所以,若论身子娇嫩,还是冬笋略胜一筹,毕竟人家胖墩墩的,纤维感弱呀。

春笋党,请你们把刀子收起来。虽然冬笋鲜嫩,但是春笋筋道的口感,是冬笋所不具备的。同时,春笋经历了一整个冬天的滋养,体内饱含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要高一些;此外,春笋热量更低,膳食纤维更足,满满的小资绿色食品既视感啊。

 
 

同一颗竹笋,隆冬时节在土里生长,全身不见一点绿,正是最嫩的时候。好的冬笋,有点像犀牛鼻上的角,根部短粗饱满,尖端紧紧包裹着笋衣。捏一下,紧实有弹力,十有八九是颗好笋子。

有些品种的冬笋,在地底蛰伏了一整个冬天,待到春暖花开之时,一场春雨后便拔地而起,露出尖尖的角来,金黄的外衣染了墨绿,就是春笋。若还没被吃货挖了去,再假以时日,就是一根百折不挠的竹子

 

同是一片竹林,吃货眼里全是鲜味。

图 / unsplash  摄影 / Evie.S.Eoby

 

若说春笋是挺拔而起的傲气小年轻,冬笋就是懒懒窝在地里的敦厚小肥宅。正因为不露头,寻找冬笋绝对是个技术活;经验老到的农人,懂得观察竹梢朝向和土壤状况,生生“嗅出”小肥宅的藏身之处。若是没经验,多半是过笋而不见,落个空手而归。

找到它了,只见农人高举锄头、精准下落,小心翼翼地刨土寻笋。就算再馋,挖冬笋也不能使蛮力,一来避免切断竹根,二来要让藏在土里的小胖墩,完完整整地见一回世面。

 

手起锄落,一根完整的冬笋出土了。

图 / 网络

 

挖冬笋,费时费力,是凭经验的辛苦活。挖笋一般要清晨进山,顶着冬日凛冽的寒风,在竹林中寻觅;清晨湿气弥漫,地表痕迹会让冬笋依稀可辨;挖笋累人,清晨土层松软,能稍微省些力气,否则等到日上三竿,怕是要累得虚脱了。

所以,冬笋珍贵。比春笋稍高的价格,背后是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以及农人永不歇息的辛勤劳力。所以,吃笋莫忘挖笋人,要满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哦。

一味竹笋,抚慰舌尖,充实灵魂

中国人,真的太爱吃笋了。除了地理优势和遍地吃货,还有千百年来的文化助攻,让你不爱不行。

我们先翻翻《诗经》。在《大雅·韩奕》中有这样一段:“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大概意思是,周朝时,宣王命人取香蒲芽与竹笋,腌成咸菜赏赐给韩侯。这竹笋啊,几千年前就登上了大雅之堂

 

晋代,戴凯之著《竹谱》,这是中国最早的“竹类学术专著”,除了记载了数十种竹子,当然还有各种风味的竹笋。到了唐代,宫廷内甚至设立了“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让竹笋有了国家级待遇

古代,竹被赋予了大量的文化意象,也吃笋也被视为雅事。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不仅写过《咏竹》,更写过《食笋》,盛赞竹笋色如“素肌擘新玉”,味如“经时不思肉”,一看就是个“笋痴”,每天恨不得吃竹笋加餐。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食笋之风日盛。另一位“笋痴”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便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再后来,吃笋吃得上了头,便是本文开篇的“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了。东坡先生,真是馋啊……

到了清代,著名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接把竹笋推上蔬菜神坛的顶端,谁来都不让位。“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论蔬食之美者,清、洁、芳馥,松脆而已矣,而笋四美皆备。”

 
 

有趣的是,笋子无论冬春干鲜,千百年来被加持了如此多光环,却终究是日常一味。它既承载着清雅的文化记忆,又担当着浓郁的生活滋味。严冬吃笋,笋身在舌尖拂过,就像清风略过竹林,春日唤醒冬令;徐徐咽下,又想起古今无数咏叹,仿佛灵魂都清新了起来。

天下之大,能同时抚慰舌尖与灵魂的食味,真心不多,冬笋恰恰有这一席之地。

 

 

所以,还是那句话,请认真对待每一颗冬笋。寒冬绵绵,不仅要馋人家竹笋的身子,更要认认真真地把它吃掉哟。


文 | 水水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为胖嘟嘟的冬笋,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