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CU内的孤独与希望

 秋原劲草 2021-12-12
  • 重症监护室(ICU)的门大概是见证最多焦灼的地方。

  • 门里,是忍受着疼痛与心理双重折磨、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病人,和夜以继日奋战、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医护人员;门外,是徘徊等待、时刻准备被喊到名字又恐惧被喊到的家属,喜讯还是噩耗哪个会来,是ICU门前最难以预知的谜题。


文 | 刘少明
编辑 | 严目

对于普通人来说,ICU神秘、不可触碰,但作为重症病人求生的“最后一道防线”,ICU被寄予了最大的希冀。从收治、抢救、稳定病情,再到离开,生死线上的挣扎与救援,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结成“同盟军”,最终形成如亲似友一般的连结。

ICU里,什么是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ECMO、肾脏替代治疗等高科技的机器和药物治疗之外,营养治疗、心理关怀……那些于细微之处展现出来的关爱,也是帮助病人活下来、好起来的关键要素,也亟待被人们看见和理解。2021年,由《医师报》社主办,纽迪希亚公司支持的“让时间停止 把生命留住——重症的100个瞬间图文故事征集活动”,揭开了重症室的众生相,通过这些饱含深情的图文,我们看到ICU不为人知的温柔与刚毅。

图片

1

孤独与暴瘦

“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感觉,一边嘴巴馋,一边肚子胀。”

回忆起在ICU的日子里,暴瘦、无法进食的同时却没有饥饿感的状态,老单(化名)斟酌了半天用词,最终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因高血脂引发胰腺炎的老单先后两次住进了ICU。

先是因为胰腺炎发作紧急入ICU,一待就是十二三天。不能进食,只能输液,150多斤重的老单迅速暴瘦,约30斤的体重“消失”。虽然没有饥饿感,但长期卧床导致肠道功能受影响,老单时不时会有腹胀的感觉。

在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群体中,你很难找到“胖子”。不论在之前体型如何,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们大多经历了营养供应不上或者吸收不足的阶段,由此暴瘦。ICU的床逐渐显得宽大,插在身上的管子就像绳子一样,将他们瘦弱的身躯绑在床上,“不能动,只能抬头盯着天花板,一秒一秒地捱过去。”老单说。

老单还经历过一次转院,入院后,保守治疗的他一直高热不退,最后由专家拍板紧急安排了手术。手术后,暴瘦至虚弱的老单直接被送进了ICU,再次回到“最后一道防线”内。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徐慧(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这次,情况稳住了。

单间、窗帘拉起,监护室形成独立隔绝的空间。再次入住ICU,长达二十多天的漫长时光里,老单的意识一直很清醒,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老单回忆说:“假如是意识模糊也就好了,但我当时一直脑子是很清楚的,就很难受。”

在当时,老单每天最快乐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被推出门去做CT的时候,他感觉“就像被释放一样,外面什么都是很新鲜的”。还有一个就是和家人见面。等待家人的探视时间的到来是他唯一能够纾解情绪的方式。根据规定,ICU的探视的时间在下午的4:00-5:00。假如当天儿子来探视,老单从早上10点就会开始频繁地看时间,“11点了、12点了、1点了、2点了、3点了,3点半了,还有半个小时儿子就进来了……”

但即便他非常渴望并珍视这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老单在儿子来看他的时候,还是常常跟他说,“你别来了,多麻烦”。他说,“人不能太自私,儿子也是要工作的”。

最终,“孤独”成为他在ICU的时光里浓重的底色。

2

关怀,于细微之处

“我们医生其实有两种价值,一种是治疗价值,病人的治疗需要你;还有一种是心理价值,体现在对病人以及家属的安慰和陪伴。”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付东琳(重庆市人民医院)

ICU里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病人的心理与情感,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的ICU医生陈丹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始终秉承“两种价值”这一理念,陈丹练就了对于病人诉求的敏锐觉察,有时候,这种觉察甚至只需一眼。

2019年秋,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因为呼吸衰竭同时进入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ICU。

武进人民医院的ICU是一个个单间,相邻单间用大块玻璃隔断,窗帘没有拉起来时,隔壁的情况一目了然。

老爷子当时已经呼吸急促,口唇紫绀,说不出话,但仍努力挣扎着侧身,目光锁定在隔壁单间的老伴身上。老太太病情轻一些,戴着无创面罩,呼吸机支持下,缺氧很快得到纠正,生命体征也还平稳,目光同样看向了老爷子。

陈丹对老爷子讲:“现在情况比较危险,要给你气管插管了,不要紧张,可能会有些难受。”老爷子有些抗拒,摇摇头,突然激动了起来,艰难地抬起手,指了指隔壁,又将目光投向陈丹。

十多年ICU经验的陈丹,瞬间就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他想和老伴说话。情况危急,陈丹给老爷子戴上无创呼吸机,又拿来了写字板,把笔塞到老爷子手里,对他说:“老爷子,你有什么话写下来,我会拿给你老伴看的,不能再耽搁时间了。”

老爷子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歪歪扭扭的五个字:“欠情,快活点!”前两个字是对过往表达歉意,后三个字是对老伴的未来寄予希望。尽管倾力救治,故事的最后还是没有奇迹出现。而那块最后关头递上的写字板上的五个字,就成为老爷子留给老太太的最后一句话。

图片

病人给妻子的留言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陈丹(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口渴、疼痛、想见亲人……”陈丹那块重症监护室里的写字板,不断传达着无法言语的重症病人的心声,成为他们表达的一个窗口。

“治疗之外,心理上的关怀对于病人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业16年的陈丹,曾经遇到过病人因为过于恐惧,在出了ICU之后做噩梦,心理情绪的崩溃直接影响病情恶化,最终再次回到ICU。

因此,在武进人民医院,对于收治的病人,有条件就给予单间,一方面是保证抢救场面不出现在病人面前,另一方面也避免人来人往打扰到病人休息,尽可能地加强病人的睡眠。同时,每天对笑脸相迎、言语安慰,缓解病人本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陪伴病人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光,给他鼓励与信心。”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袁如意(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

老单的“孤独感”,在ICU里并不少见。而ICU医生们也都明白,与家人的沟通,是消解“孤独”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疫情来临,家属无法进入ICU探视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张蕾第一时间主张视频探视。由医生带着手机到病床前,与病人家属进行连线,时长10分钟,“清醒的病人可能聊的时间长一点,没有清醒的,也让家属看一看病人的情况。”视频探视结束,张蕾会继续跟家属沟通病情。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王斌(武汉市第三医院)

十多年的重症临床经验告诉她,家属密切了解病人的情况,不仅能够给到病人安慰,也能减缓医生的压力。

“很多家属不能理解'为什么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病情就突然恶化了?’”张蕾提到,“家属见不到病人,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医生,家属会因为病情的转折而焦虑,这种时候,医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她始终坚持,病人与家属、医生与家属都需要尽可能保持沟通,“互相理解并支持,才会有美满的结局”。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于洪志(天津市海河医院)

张蕾与同事也越来越注重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定期开家属沟通会之外,他们每天给病人洗头擦身子,给病人做一些早期的康复治疗,或者是播放音乐舒缓病人心情,手套上给病人画个笑脸……“尽可能地让病人处于一个还是比较舒适的状态”。

“病人跟医生实际上是朋友是亲人的关系。”张蕾表示,“因为重症病人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所以医生一定要守在床边,严谨敏锐地观察。无论过程有多么地复杂或者艰难,在ICU里大家的目标是很纯粹的,就是希望病人可以好起来。”张蕾的目标,也是众多重症医护人员的心中所想。

即便感觉孤独,老单对于重症科室医护人员的评价依然很好。“他们各方面做得都不错,很多医生护士都跟我交朋友了”。

3

“如履薄冰地往前走”

重症病人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医护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病人最新的情况来定制个性化方案。在强调综合救治的重症医学科,全方位的评估和治疗要求医生对病人的身体状况有细节性的把握。

在这些细节中,营养供给也是需要倾注心血的关键一步,它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平衡,对后续治疗的推进起到了辅助作用。研究表明,在病人入住ICU的24-48小时内启动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的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改善病人营养状态,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1]

80岁的冯老爷子就受益于精细化的营养治疗。

2019年11月,冯老爷子因为“食管破裂、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入ICU,病情十分危重。医生不得不反复告知病情及预后,让家属做好一切准备。

入院前期,因为食管破裂、意识不清醒,冯老爷子不能直接进食,在尽力抢救治疗的同时,张蕾与同事针对冯老爷子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制定了非常完整细致的个性化营养方案。早期没有办法放置胃管,就通过静脉打营养针,注入脂肪乳、氨基酸这类人体必需营养。

“能经正常的消化道(食管、胃、肠等)吸收营养是最好的。”因此,随着病情稳定下来,冯老爷子做了手术,术中医生放置了一个空肠营养管来解决他后续的营养问题。“给了他一个生命管线,让他慢慢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有了空肠营养管之后,营养方案还是需要细化。冯老爷子最先接受的是滋养型肠内营养剂,短肽类,是预先消化好的,不会增加肠道负担。

病人胃肠道耐受的情况,比如病人的体重、营养指南的推荐量,都是张蕾与同事考量的因素。“从短肽类无渣的肠内营养液逐步过渡到含膳食纤维的整蛋白营养液,所有加入的成分以及用量都是经过计算的,一步一步,非常细致。”

冯老爷子的进食方式也在根据病情不断调整,从最初的静脉注射,到经空肠管输入营养液,最后是经口进一些流食,慢慢过渡到正常的饮食。

在此期间,张蕾与同事十分注重观察评估病人的肠道功能。有的病人因为长期卧床、感染、或者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原因,肠道菌群是紊乱的,输入肠内营养液就有可能引发腹胀、拉肚子或者反流等状况。

“基本上我们每天都会去评估病人的营养耐受状态。很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往前走。重症医学科内,病人的情况瞬息万变,可能上一分钟情况还可以,下一分钟就不行了,断崖式的发展。”

冯老爷子年龄大,病情又复杂波折,中间起起伏伏,也有几次很危险的时刻。除了营养问题之外,冯老爷子的意识状态、多重耐药、血流动力学的评估,重重考验摆在医生们的面前,每走一步,都是慎之又慎。

在历经138天的“生死难关”之后,冯老爷子终于痊愈出院。后来,冯老爷子的家人告诉张蕾,在出院那天,他们删掉了原本写好的追悼词,转而为医生们写了一封感谢信。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张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

营养,步步为营

康复期的营养问题常常容易被忽略,但对于重症病人来说,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

张蕾就见过已经恢复得差不多的病人,因为喝了一碗鸽子汤,对里面的蛋白不耐受,开始肚子胀、拉肚子,最后感染休克。“我们肯定希望病人能够进食,这更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但是'正确的营养’,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无法直接进食、肠道功能薄弱的重症病人来说,机体营养如何实现一直都是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肠内营养液通过营养管输送入病人的体内,满足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作为医学营养品牌,纽迪希亚深度关注重症病人的营养需求,深耕肠内营养。当使用场景聚焦在ICU,纽迪希亚关注到了重症病人的营养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研发全面营养解决方案的需求。

在住院过程中约3个月没有吃过食物的老单,基本都依赖肠内营养液维持其营养需求。最多的时候,他每天要输三瓶肠内营养液,每瓶500mL;后来能吃流食之后,就改为输一瓶。老单说,因为肠内营养液对他来说太“日常”了,他看久了护士的操作,慢慢自己也学会了更换瓶子的方法。

“那个时候我就想好了,出院以后,要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营养。”ICU的经历让老单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营养要全面,底子打好,对后续的恢复是有帮助的。”

现在,老单的体重在逐步恢复到了108斤,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还会买菜给家里人做饭。


在ICU里,最紧迫的是时间,最漫长的也是时间。

张蕾陪伴冯老爷子在昏迷与清醒间与病魔共同对抗了138天,最终冯老爷子以稳定的状态顺利出院;陈丹上班时随身带着纸笔,让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熬过漫长恢复期的老单每次回去复诊,总还是要去看看自己的医护朋友们。

在众多的故事里,重症治疗的意义与情感支持不断地蜕变与沉淀。陈丹说:“病人离开ICU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未来更好的生活才是。”

一天清晨,张蕾打开手机,看到了冯老爷子的女儿发来的视频,视频里的老人正跳着广场舞,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病痛的困扰。“即使是离开了医院,他也是那么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张蕾觉得,这是身为重症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重症室的日常里,不仅需要科学、包容,也含有对个体的支持。综合、全面的关怀才能最终驱散病痛,让孤独溃败,支撑病人和家庭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图片

重症的100个瞬间活动投稿—李旭(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参考文献:

[1]赵中林、刘亚林. ICU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J]. 维普期刊, 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