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背强急四肢抽 角弓反张见痉证

 风声之家 2021-12-12

王晓雷主任 大医至简倪海厦 2021-12-12 00:11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痉证的发病原因,从外感致痉逐步认识到内伤亦可致痉。由于病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给痉证治疗不断开创了新的途径。《内经》对痉证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为主,认为系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而成。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篇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引发本证。《金要略》有关伤亡津液因而致痉的认识不仅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为历代医家提供了内伤致痉的理论基础。《景岳全书·痉证》篇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痉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了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证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渐臻完备。如《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说:“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本以致痉厥。”同时在外邪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经络脉髓中”的认识。

在中医学里尚有“瘈疭chì zòng”一证。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篇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瘈疭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chùnuò,古人所谓瘈也。”可见瘈疭即可为痉证症状表现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此外如因金破伤创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也可发痉名为“破伤风”。因与一般痉证不尽相同故在外科加以介绍。

一、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致痉。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外感和内伤在病因上虽不相同但导致发痉的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所致。现分述如下:

1邪壅经络风寒湿邪滞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就痉证形成指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挛之证见矣。

2热甚发痉热甚于里津液阴液被伤筋脉失于濡养引起痉证或热病伤阴邪热内传营血热盛动风引发本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篇所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

3阴血亏损素体阴血或因亡血或因汗下太过致使阴血损伤难以濡养筋脉因而成痉。正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

总之痉证为筋脉之病。筋脉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失其濡养或高热耗阴、亡血、过汗、误下等阴血亏竭失其濡养则筋脉拘急而成痉证。正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愚谓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二、类证鉴别

痉证应与中风、痫证作如下鉴别:

中风:中风可兼有筋脉拘急的抽搐症状但同时可见口眼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证。

痫证:昏迷时筋脉拘急四肢抽搐但为时较短多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苏醒抽搐即止,一如常人。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临证宜详辨外感、内伤及其虚实。外感属实内伤多虚。治实当祛邪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治虚当扶正宜滋阴养血、熄风舒筋通络。

1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故头痛项背强直。外邪侵于肌表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湿阻经络肌肉故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均属风寒湿邪在表之候。

治法风散寒,和营燥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方中以羌活、独活、防风、藁木祛风胜湿川芎、蔓荆子通络祛风止痛。邪祛络通,则痉自解。如寒邪较甚,苔薄白,脉浮紧,病属刚痉治宜解肌发汗,方用葛根汤治之。方中葛根解肌养筋以舒拘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芍药、甘草益阴和里并制麻桂发汗之猛姜、枣调和营卫。如风邪偏盛症见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病属柔痉治宜和营养津方用栝蒌桂枝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散表邪栝蒌根清热生津柔和筋脉。

若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热络。治宜清热化湿疏通经络方用三仁汤加地龙、秦艽丝瓜络、威灵仙等以通经活络。

2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口噤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咽干口渴心烦急躁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 邪热薰蒸阳明气分宿滞中焦阳明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故胸闷、腹胀、便秘。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口噤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咽干口渴。热扰神明故心烦急躁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均为实热壅盛之象。

治法泄热存津,养阴增液。

方药增液承气汤。方中以大黄荡涤积热芒硝软坚化燥玄参、生地、麦冬养阴增液,滋润肠燥。使热去津回则热痉可解。如热盛伤津,并无腑实之证可用白虎加人参以清热救津。如抽搐较甚者,可酌加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熄风通络之品。如烦躁较甚可加淡竹叶栀子清心除烦。

若温病邪热内传营血热盛动风症见壮热头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治以凉肝熄风,清热透窍。方用羚羊钩藤汤。方中以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清热凉肝熄风止痉白芍、生地、甘草养阴增液柔肝舒筋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神昏谵语或神志昏迷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透窍。若邪热羁久灼伤真阴症见时时发痉舌干少苔脉虚数可用大定风珠以平肝熄风养阴止痉。以上证治同时可参照温病有关病证。

3阴血亏虚

症状素体阴亏血虚或在失血、汗下太过之后,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不能营养筋脉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血虚不能上奉于脑则头目昏眩。血去而元气耗伤,卫外不固故神疲气短而自汗。舌淡红脉弦细均为阴血亏虚之征。

治法滋阴养血

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补血调血,充养百脉。大定风珠平肝熄风,养阴止痉。阴血得复筋脉柔和则痉证自除。如头晕、虚烦、失眠者,可加炒栀子、淡竹叶、菊花、夜交藤以清热安神如纳呆腹满者可加砂仁、鸡内金、陈皮等以理气和胃,如大便溏薄面色舌质淡脉细者可加党参、白术等以益气健脾。

四、结语

痉证是以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而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的病证其治疗必须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镇潜熄风之品治标而忽视其本。一般说,外感发痉多属实证为外邪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邪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筋脉失养而成。邪盛者先祛其邪如属风寒湿邪应分清主次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如邪热入里实热内结消灼阴液致痉者治宜泄热存阴。内伤发痉多属虚证是由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风鼓动所致。正虚者,当先扶正。治宜滋阴养血。痉证在临床上属于阴伤血少者为多见,所以在治疗上滋养营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由于痉证往往多见于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可危及生命因此其防治颇为重要。见到高热、失血的病症要及时清热、滋阴、养血防止痉证的发生。

五、文献摘录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其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阴病者不能仰。

《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日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断齿可与大承气汤。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痉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痊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图片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