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特稿01||元辰

 元辰1948 2021-12-14

特稿01 元辰《亲历夷陵区现代产业奠基的艰难进程

总第 229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

组稿:元辰 刘艳  编发:元辰

    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社科副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湖北作协、评论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2003年全国网络文学八大庄主之一,宜昌市博客达人,夷陵区首届文化名人,湖北省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表彰“优秀文艺志愿者”。著有《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等,发表中短篇小说8部。 获夷陵区欧阳修文学奖、宜昌市屈原文学创作奖、全国注册策划师文案金奖、第二届“屈原杯”诗歌大奖赛优秀奖、首届中外华人散文诗歌大赛诗歌一等奖,凤凰诗社2017年度荣誉奖。散文被梁艳萍《转型时期的湖北散文研究》,评论被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李鲁平《新时期湖北文学亲历三十年》、蔡家园《湖北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於可训《湖北文艺评论、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报告》评论、提及。 

亲历夷陵区现代产业奠基的艰难进程

元辰

艰难而壮阔的起步

在县委政研室工作十一年,经历了宜昌县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198790年代初“山地开发与矿产开发”阶段二是90年代初至世纪末农业产业化与工业规模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县委1987年明确提出开山建园,适地适树,大办农业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致富。1989召开山地开发、矿山开发工作会议,实施“双开发”战略,即开发87万亩荒山,推进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施村村“三通”(通公路、通电、通广播),改善农村条件;开发矿产资源,兴办工业企业,加工增值,加快脱贫致富。

第二阶段,实施把宜昌县建设成“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强县、旅游流通大县、文化名县和开放先进县”的“四县战略”,借三峡工程移民搬迁机遇,打破地域局限,与发达地区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企业改制,引进联合,招商嫁接。全国19个省市区和10个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娃哈哈饮料、汇源果汁、山东鲁能等一批知名企业入户夷陵,稻花香、鸦鹊岭快餐面、上洋弘洋等一批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在农村加大小康建设扶持力度,探讨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推广西陵茶叶公司创造的“西陵模式”即公司(龙头企业)+基地(种植企业)+科技+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全区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积累经验。

相对于新世纪以后的发展,这两个段都属于宜昌县现代产业的起步期奠基期。自力更生抢抓机遇开放开发,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19867月,我从华师中文干部专修科毕业后,被告知将安排到新组建的县委政研室担任副主任,但须先上班,等待地委编办下达机构定编文件才任命。办公室主任郭大金根据县委书记高秉琔指示,让我和县委办经济科罗有成到三峡坝区乡镇徒步调查农村多种经营状况。我和罗有成经过简单准备就出发了。

是时,县委正酝酿在全县实施山地开发、企业化发展多种经济战略。由于全县农村刚刚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办乡镇企业一样兴办和管理农业企业,涉及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变革,无疑如在荒原吹响现代产业的进军号,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宜昌县虽是历史悠久的名县,古称夷陵、峡州、陕州、西陵、彝陵、东湖,夷陵之名可上溯到司马迁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的记载;但由于地处三峡咽喉,扼荆汉,锁巴蜀,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屡遭火攻,史书记载的火攻大战就有九次之多;且远离京都,战后重建缓慢,又是西北高、东南低的高山半高区和丘陵地区,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至改革开放初,仍是湖北省37个山区贫困县之一。县城因兴建葛洲坝工程,1970年从宜昌市搬迁到小溪塔村。农业处于传统人畜耕作时代,工商业基础落后,为数不多的县办工业和商业服务企业多属近期兴建。烟(三峡卷烟厂)酒(宜昌县酒厂)布(威陵织布厂)罐(印铁制罐厂)泵(宜昌县水泵厂)肥(宜昌县化肥厂)磷(宜昌县磷矿)煤(宜昌县大石沟煤矿),成为县属工业骨干。

书记高秉琔、县长王光元是198311月同时上任的。原书记胡开梓调任地委秘书长,原县长黄昌灿进中央党校脱产学习。三年多时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烟酒布罐,一天一转”,巩固充实县办工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以轻纺、食品(含卷烟)、磷化、建材、机械制造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县委一班人希望通过山地开发、兴办农业企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畜牧业,改变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一主(粮食为主)两翼(多种经营、畜牧)”的农业结构和“一主(粮食为主)三辅(多种经营、畜牧、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结构。

高秉琔本是三斗坪镇高家村人。1958年宜昌二高毕业后一直在本县工作,当过教师、文教局办公主任、文工团团长、文教局局长、分管卫教卫生的副县长,既有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又有多年的思考调查,对宜昌县山地开发可谓胸有成竹。县长王光元是当阳人,学农出身,1968年分来宜昌县,担任过农业技术员、农技站长、副镇长、镇委书记,一直从事农村工作,对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也有深邃的考虑。

但是,他们知道决策有风险,必须慎之又慎。把思考变为行动,还需要详尽的调查数据和严密的论证程序来保证决策的可行性。他们希望找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组织方式,不能重蹈宜昌县过去发展多种经济几起几落的复辙。

我和罗有成说走就走,凭一纸介绍信,到西陵峡北岸乐天溪、太平溪、邓村三个历史上多种经济发达的乡镇,在乡镇干部陪同下,翻山越岭,到村到场到户,深入座谈了解柑橘茶叶生产现状,听取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

集体经营时代,全县各地农村动用义务工兴建了数十万亩多种经济基地,兴办了一批社队柑桔场、茶场、药场、林场。这三个乡镇几乎村村有柑桔场、茶场、茶叶加工厂,多种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半边天。但是农田联产承包到户以后,家家户户急于解决温饱问题,林场、茶场、柑桔场招不到管理工,原有集体经营体制坚持不下去,整体承包无人接手,绝大部分已分包到户,只有少数场依然坚持集体经营。经过调查对比发现,分包到户的多种经济园地管理不善,收入很低,大部分弃管荒芜;而坚持集体经营的,管理基本到位,收入相当可观,效益稳步增长。

这三个乡镇几万亩柑橘、茶叶大面积承包到户,无暇管理,渐已荒芜,收入甚微。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认为,这大一笔资产闲置撂荒,不仅可惜,甚至可耻。但因为牵涉到体制机制、科技服务、市场培育等诸多问题,单靠乡村干部和农户也无能为力。唯有政府推动,找到新的处理和方式,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转机。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调查笔记记了大半本,回到乡镇招待所,我便摊开公文纸撰写调查报告。1983年我曾参加县委组织的乡镇班子换届考察组在太平溪、邓村工作一个多月,对乡镇经济社会情况比较熟悉,这次调查访谈掌握的情况又比较充分,于是按基本状况、案例分析、基本结论、出路思考、政策建议几个部分,摆列观点和数据,提纲挈领,点到为止,洋洋万言,几乎一挥而就。回到机关,来不及抄正,高书记一听就说快给我,不用抄了。不用说,他急需具体材料映证他的思考。稿子退回政研室时,我看到,凡他认为重要或可取的地方都用红笔画上了记号。

为深入探索完善“大力开发山地,兴办农业企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思路,他把这一构想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思考,在农业发展格局上提出“以粮为纲,以畜牧和林果为两翼”,在农村经济格局上提出农业与乡镇企业并驾齐驱,在农村社发展格局上提出“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话”,在全县发展格局上提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商贸流通为增长点”,并把战略目标确定为“建设三峡地区经济强县、改革开放先进县、旅游经济大县、文化名县”。总之从那时起,他就一心构思着如何为宜昌县步入现代化产业发展奠基。

为保证这些宏伟构想逐步进入县委决策,变成波澜壮阔的经济和社会行动,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参谋机构,恰好这时全省各县市增设县委政研室,他顺理成章宣布自己分管县委政研室,参加政研室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县委政研室以决策研究和办文为主,直接对他负责;希望政研室在调查研究、课题组织论证、县委文件和重要讲话起草、县委重要决定落实情况反馈等方式为县委决策与执行提供求实、严谨、高效、系统的服务;县委办则以办事为主,对整个县委常务会负责;他下乡下厂,政研室一定要有人员跟随,办公室则视情况需要安排人跟随;回到机关,一有时间就来政研室和大家一起聊工作,有时甚至不惜争论,也要把思路理清楚。

我负责县委文件和讲话报告的起草,多半时间由我跟随他下乡下厂。每到一地,他和书记、乡镇长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发展农村多种经济,怎样兴办农业企业,在开发山地、兴办农业企业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他铁了心,要在全县常规增长的同时,找到潜力最大的增量,为后续发展开山奠基。他不一次预想全县山地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柑橘、茶叶两大主导茶叶成倍翻番,适地适树,干果、小水果连片增长,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拳头产品,一批农业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一批优良品牌的商品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说起发展畅想,这位平常严谨的汉子十分动情,甚至手舞足蹈。看得出他要为家乡父老乡情谋福祉的满腔赤子之情。但他又是数学老师出身,头脑里不仅有眉飞色舞的诗意,还有严谨的逻辑判断和果敢、柔韧的执行能力。

尽管起步艰难,但他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思路深远而壮阔。有幸进入政研室这个全新的行当,和这样一位书记、和即将影响宜昌县农村发展半个世纪的现代产业奠基工作结缘,是我一生的福气和自豪。

政研室如何融入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最初政研室最初任命了四个人:我任副主任,罗启明、易斌、刘光玉任副科级政研员;一个月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赵宗荣任命为主任;接着调进轻工局1983年毕业大学生鲁秋菊和鸦鹊岭镇长湖办事处1984年毕业大学生宋俊雄任科员。1987年初县委农村工作部与县委政研室合并,原部长张应隆任命为正科级政研员、原科长刘建农任命为为副科级政研员,调入司机肖斌,应届高中生马静任打字员。后又调进轻工局办公室主任傅益远任副科级政研员,畜牧局退伍女军人雷开香任科员。1988年我和罗启明任命为正科级政研员,易斌、刘建农先后提为副主任。1989年一次分配王汉洲、邓桂清、袁友军、陈宏斌等四名大学生进政研室,调进县教委副主任颜真梅任副主任。1992年调进教育局科长张长青任副科级政研员。1993年调进档案局副局长欧阳运森任副科级政研员,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黄荣久任副科级政研员。1994年调进畜牧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武任科员,提拔宋俊雄为副主任、欧阳运森任为正科级政研员。高峰时政研室保持在十五人左右。先后在政研室和我共过事的有:赵宗荣、张应隆、罗启明、易斌、刘光玉、刘建农、鲁秋菊、宋俊雄、雷开香、肖斌、马静、颜真梅、王汉洲、邓桂清、袁友军、陈宏斌、周元柱、卢方余、欧阳运森、张长青、黄荣久、王武、陈勇、李泽刚。

从成立之日起,政研室就承担着县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重要文件、主要领导人讲话、报告起草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掌握、调查研究、课题组织两大主要任务。前者是刚性任务,必须完成,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撑和保证,只有后者做足功夫,才能提高前者的内在质量。但囿于习惯因素和自身能力,也面临领导和政研室自身往往会重前者、轻后者的问题。按照县委书记高秉琔的思路,县委政研室必须做“隐形书记”,谋划全局,盯住发展,当好参谋,不能只当文字匠。调入政研室工作的这些同志都是组织部门和县委精心挑选的,并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文化功底、文字水平、实际工作经验各有长处。关键在政研室如何确定工作思路,带领大家融入发展大局,围绕全县发展重要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决策方案,代拟决策文件,将县委决策和执行的思路贯穿于日常文秘工作之中。能出主意、出好主意,参谋不干扰,帮忙不添乱。

为此全体人员必须尽快融入县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政研室主任赵宗荣经常和我讨论如何加强政研室自身建设,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大家学习、提高、创新,尽快融到全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赵宗荣出身于长阳县农村,文革前考入湖北大学(后来更名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系,1968年毕业分配到宜昌县,经过基层锻炼,调入县委办公室,从办事员到秘书、副主任,历经十多年磨砺,思维严谨、清晰,反应敏锐,理论素养扎实,文字功底强,善于学习和钻研问题。担任政研室主任后,主持全面工作,总是学在前头、想在前头,是一位非常合格也非常严厉的领头人。我协助赵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分管政研室业务建设,自觉在公文写作、理论功底、文学修养、新闻调查等方面能力不差,但对县情和经济的熟悉程度有所不及,还有很多新的知识,诸如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区域经济理论、地理社会学理论、现代决策咨询机构建设理论、城镇建设与管理理论等等需要学习。我们首先自己带头,同时强调政研室全体人员都要加强现代决策咨询科学、现代调查研究、智囊机构建设、区域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管理、现代农业系统工程等知识的学习,组织人员到沙市、宜昌市(当时地市分设)等政研工作搞得好的政研室学习取经,有机会就送人出去培训深造。并把每年读多少书、下基层调研多少天、写多少调研文章、发表多少文章和完成文件报告起草等文字工作量一起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大家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人人成为既能研究问题、发表文章,又能起草文件报告的好手。在我们的带领下,读书思考,调查研究,勤奋写作,成为一时风气。政研室各项工作和新人培养逐步走上正轨。

我在政研室先后工作十一个年头,任副主任八年、主任三年,正是我从3848岁可以忘命工作的时期。在课题研究、文件报告起草、内刊编辑方面,带过易斌、刘光玉、刘建农、鲁秋菊、宋俊雄、傅益远、王汉洲、邓桂清、陈宏斌、张长青、欧阳运森、黄荣久等不少同志。连任三届全县党代会报告和全县五年、十年规划纲要起草负责人,曾经愉快地和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县政府研究室、计委、经委抽调的同志合作。1987年参加省委党校首届全省政研室主任培训班期间,得知沙市市委政研室办有一份全省政研室系统彩印刊物,学习结束将向政研室和高秉琔书记汇报,提议创办县委、县政府机关刊物《西陵通讯》,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形成共识,由我经手办起了全省县级政研室承办的第一本彩印刊物,并连续担任执行主编、主编十年。当时全县20各乡镇和九十多个县直局级单位办公人员通过写稿、投稿、改稿,提高了调研写作能力,一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人后来都走上了区、县领导岗位。

个人则一直在三条战线同时作战。第一是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发挥顶梁柱作用,带领分管人员完成重要文件、报告起草任务。记得1986年参加全国农村整党县委领导小组秘书组宣传组任副组长时,仅因出现三期农村党员自杀,代表县委向地委写检查就写了三次,那可真是左右权衡,又要顺利过关,又要恰如其分,真是绞尽脑汁。多年的年度工作考核,我执笔文字工作量、审改编辑工作量、刊物发表数量均居全室第一。常常通宵加班,直到稿件完成完成交到书记手上,才去休息。尤其李德炳任县委书记时,地委书记田震亚星期五通知星期六或星期天就来,每次为书记准备汇报材料,都得带领人加班。当时,赵宗荣、易斌、鲁秋菊、王汉洲、邓贵清、傅益远、张长青等已调离政研室,我和刘建农、宋俊雄、黄荣久、陈勇、李泽刚等几乎每个周末都得通宵加班。

第二是长期坚持系统自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观与微观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模式研究,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与能力形成,调查研究教程与社会学,经济和社会项目构思与管理,创造思维研究。读过的书有《第三次浪潮》《后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生存》《创新思维》《日韩农业产业化之路》等等。不管多忙,读书、买书一直坚持下来。同时我还坚持着文学写作、书法、摄影、气功修身等业余爱好,也要不断买书。那时工资全部上交还不够供养孩子、补贴老人,没有什么集体福利,更没有灰色收入,零用钱全靠公开发表文章的稿费,每月几十到一二百元不等,全用在买书上。不顾一起买书学习,目的是用业余爱好养政研写作。吃饭的家什过硬,才谈得上靠本事生存,不必有事无事找领导献殷勤。

第三是抓紧工作内调研成果、相关学习思考的开发利用,努力写成能够参加各类研讨会和适宜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取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关于政研室自身建设的思考,写成《试论政研室主任能力的构成》,发表于兰州大学《秘书之友》杂志;关于宜昌县多种经济发展历程的调查总结,写成《宜昌县推进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发表于省委政研室《政策》杂志和《湖北日报》并获得当年湖北省新闻二等奖;关于乡镇企业精神塑造的思考,写成《试论乡镇企业精神的塑造》,获得《中国乡镇企业报》主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优秀奖,并在该报的“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探讨”两个栏目发表;依据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经济组织发展的调查,写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村经济研究》发表;关于政研室图书资料与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写成《政研室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发表武汉大学图书馆系主办的《图书与情报杂志》。公开发表论文和调研文章,既是政研室的任务指标,也是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还能提升宜昌县的知名度,提高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激情,个人还可以获得稿费,何不乐而为之。

政研室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潮之后,所写的文章再不是“天下公文一大抄”那么简单,必须从实际出发,每有新见,避免闭门造车,防止盲目跟风和形式主义,能为全局发展带来长远利益。逐步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除为书记代笔以外,同时为副书记代笔草文章也不断增多。高书记的文章发表后,他都把稿费交给到政研室。他说这是大家的辛苦钱,我不能要。我和赵宗荣说,这是您应得的,我们也不能要啊。他说,集中到一起,年底分给大家。政研室清苦,没什么福利,不多的稿费也是杯水车薪,算点心意吧。其他领导文章发表后,也坚决不要稿费,或者交到政研室,或者交给起草人,还请执笔人到家里吃饭。这份情谊,回忆起来倍觉温馨。

农业产业化发展主体的培育

1987年我到省委党校政研室主任培训班学习期间,赵宗荣主任请刚从宜昌日报调往地委政研室的副县级政研员杨正谋来县主笔,起草了县委书记高秉琔署名的文章《大力开发山地,推进农村多种经营发展》,在《红旗》(后更名求是)杂志发表,正式拉开宜昌县山地开发的序幕。

该文集中了高秉琔同志对农村多种经济发展多年调查思考和政研室早期研究的成果,详尽而地论述了宜昌县实施山地开发战略、大力兴办农业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多种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前景展望与相关配套措施。文章发表后,引起巨大震动。赞成的认为高秉琔牵住了宜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多种经营会成为未来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支柱;怀疑的人认为“高秉琔工业搞不上去,想起在农业上搞新点子,哪需要多大投入,短时怎么可能见效呢?”高书记到地委开会,地直机关的人甚至当面质问他。但他已经看准,不为舆论动摇,坚持把研究继续下去,并着手筹备进入决策程序。

我培训回来,县委常委会已做出召开全县“山地开发专题工作会”的决定,于是和全室同志全力投入会议材料的起草,提交会议讨论和发言的主要材料有:高秉琔同志的主题报告,县委关于在全县实施山地开发战略、大力兴办农业企业的意见(草案),各乡镇农业企业、山地开发、多种经济基地建设管理的典型发言。会议研究讨论和部署的重点任务是: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全县87万亩荒山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深入讨论如何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科学规划,科学开发,科学管理、科学经营;解放思想,克难奋进,解决大开发的组织领导、任务分配、政策陪套、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培育等问题;编制开发规划,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到山头、到品种、到村组农户、到企业。会后县委政研室根据讨论意见,补充完善县委开发意见,提交县委讨论审议,定稿下发,并将文件主要内容写成县委提交县人大的建议案,由人大代表讨论通过,颁布全县各级政府执行。

会上重点宣传了高秉琔同志调查总结的狮子山柑桔场经验。该场在集体经营年代由张家场公社组织义务工开发建设,社员整户迁入从事柑橘生产。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只将橘园联产承包到户,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管理要求、果品销售仍由柑橘剧场组织实施,即使在销售困难时期也没有毁林改粮。进入80年代中期,效益日渐显现,解决了温饱,开始致富。出现了不少当年销售收入过万元德户,砌了砖木结构、预制结构的房子。周围农户自发代粮进场学艺,回家开园求富。高秉琔从中总结出几条开发思路:一、成规模开发建园,兴办农业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才有经济效益;二、优化内部机制,企业统一开发建园标准、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技术服务和生产质量标准、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分配核算比例,分户联产承包(五统一分);三、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基地为示范,以社会化服务和市场销售为纽带,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村多种经营发展基本模式,确立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奠定后来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基础。

当时农村集体经济投入能力十分薄弱,宜昌县正在实施财政收入过八千万、过一亿的财政脱贫省级扶持计划,大规模开发山地需要资金扶持,只能将农业、林业、山区扶贫、老区扶贫、集体提留、义务工、统调工等分散资金与项目捆绑使用。基本思路是以乡镇或村为投入主体,财政资金以奖励扶持的方式跟着项目规划走,重点解决进场道路、水利设施、种苗供应、电网建设等问题,开山建园、种植管理则主要靠义务工、统调工及农户投入。每年冬春两季都提前组织山地开放工作会议,总结前一段开发的经验教训,部署下一段开发任务,明确开发要求及各级各部门责任,各级办样板,镇镇有项目,村村有投入,户户有行动,并组织机关干部参与重点项目的开挖建设。所有新建基地,严格执行规划标准,当时的口号是“山水林田路房综合规划,配套建设,连片开发,适地适树,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实施“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计划,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在全县形成以小溪塔、柏木坪、晓峰、龙泉、鸦鹊岭、桥边、艾家、土城为主的柑橘产业带,以邓村、三斗坪、太平溪、乐天溪、晓峰、上洋、雾渡河、下堡坪、樟村坪为主的茶叶产业带,以三斗坪、乐天溪、下堡坪、樟村坪、晓峰、上洋、雾渡河、分乡为主的干果药材桑蚕产业带。在各产业带内,部署龙头企业、规划化基地与农户专营或兼营的多种经营网络。

农业科技服务,始终是一大难题。尽管县乡科技部门的科技人员全力以赴,仍无法满足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必须找到一种以市场为纽带以利益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方式。为此县委将原太平溪茶叶服务站高级农艺师林作炎调入县特产局任总农艺师,并动员和支持其牵头创办西陵茶叶科技服务公司,通过承包茶园、制茶卖茶起到示范作用,逐步签约更多基地的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走出“科技公司+生茶性龙头企业或基地+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国务院农村经济研究室称之为“西陵模式”,以“国内动态清样”的形式上报中央领导,批示以简报转发全国学习推广。至此,宜昌县农村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有了县乡村三级决策主体、县乡村、农户四级投资主体,企业农户两类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公司一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尽管当时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还很弱小,但沃土既有木生,久必秀之于林。正是这种最初的市场经济主体网路催生了现在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服务公司、一条龙式的专业生产合作社。

政研室根据县委的思路和部署,在市场主体培育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政策建议、总结推广工作。根据山地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发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帮助县委完善思路、措施和办法,为产业化奠基贡献了一份力量、尽到了一份责任。

从山地开发到山地、矿山双开发、农村综合发展

1987年到1989年,经过两年努力,宜昌县山地开发、兴办农业企业、推进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引起地委、省委的高度重视。19894月,省委书记关广富在地委书记艾广忠陪同下到宜昌县进行专题调研视察。我和县委办公室主任彭明吉、县农委主任秦长权等跟随县委书记高秉琔全程带路,参观检查了小溪塔、鸦鹊岭、乐天溪、太平溪、邓村等乡镇的相关企业和多种经济基地,高秉琔同志汇报了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并重发展背景下搞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全盘思路,包括全面落实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山地开发、高标准兴办农业企业、推进多种经济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有序开发矿山资源、壮大县乡工业、做实乡镇企业,推进村村“三通”(公路、广播、电话)、沼气工程、饮水工程、水利工程、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等内容。通过现场查看、听取介绍和汇报,省委、地委书记充分肯定宜昌县委县政府的做法,并确定县委书记高秉琔在全省山区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以高秉琔委书记的宜昌县委谋划的是宜昌县工农结合、一二三产业并举、城乡并举、扶贫与开发并举、脱贫与致富并举、经济与社会并举的综合发展之路。对于当时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四五千万、总人口54万农村人口44万、大部分人口刚刚解决温饱的山区县来说,发展与建设可以说举步维艰、处处掣肘。思想僵化保守问题,决策与执行能力底下问题、技术与经营人才缺乏问题、投入能力问题、产品质量与市场效益问题,几乎每时每刻缠绕着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就连政研室的一般工作人员,也都感到发展的艰难与时间的紧迫。不进则退,时不我待,只有全县动员,自力更生,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找到加快发展的思路、办法,科学决策,科学实施,才能从实际出发,把宜昌县的事情办好。因此,每个决策酝酿与实施的过程都是一次全县上下大学习大讨论大动员的过程,群策群力达到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干劲大增强的过程。而政研室的职责就是策划好、参谋好、服务好县委组织的大决策大学习大讨论大动员,促进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干劲大增强,所以必须学习在前、调查思考在前、认识提高在前、参谋筹划在前。

1989年秋季,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宜昌县“双开发(山地开发、矿山开发)”工作会在樟村坪镇召开。会议以“全面贯彻省委山区工作会精神,实施山地、矿山双开发战略,实施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话,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为主题,传达学习省委山区工作会精神,部署宜昌县山地、矿山双开发任务,启动村村三通工程,听取实施山地开发、矿山开发、实现三通先进典型发言,讨论修改县委关于实施双开发战略、推动全县综合发展的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把双开发和三通任务落实到年度、山头、矿种、项目,保持工作进度,提高质量效益,掀起开发建设高潮,稳步推进综合发展。县委政研室全体人员到会服务,分发材料,参与讨论,收集意见、建议,掌握情况,完善修改会议文件。

在计划经济时代,宜昌县曾有过“种桑栽桐”和“八国联军进樟村坪挖矿”的历史。由于当时体制机制和市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预期效益。其间固然有科学依据不足、组织形式不当、行政干预过多等教训值得总结,但不是一无是处。站到科学开发、科学管理、综合发展、市场引导的条件下,解决好科技、市场、政策三大支撑体系,当时的决心、干劲、组织方法,仍然可以效仿和利用。新一届县委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深入研究、谋定而后动,切实将全县发展纳入科学、求是、务实、有效的轨道。

山地开发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和一村一品方针,实现连片开发,高标准建园;如何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分配机制与市场营销机制,发挥企业带动周围农户开发;如何普及种植管理技术,改良品种,保证质量,提高经济收益;如何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一批科技开发公司、一批企业能人和乡土能人;如何组织开发资金,用好各类资金,保证投入效益和资金收益。

矿山开发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确定开发矿种,弄清资源储藏、下游产品、市场前景,保证开发有序和投入有效;如何确定开发主体,是现有企业开发还是新办企业开发、引进企业开发、合伙开发还是个体开发;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如何衔接,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被破坏或者虽有损害但有办法修复;开发资金来源,如何协调自有资金、扶持资金、银行资金、外来资金与项目配套以及吸纳开发资金的鼓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开发项目跟踪服务,如征地、所需钢筋、高标号水利等物资计划、社会治安的协调落实;无资源乡镇到有资源乡镇异地开发、山区乡镇进县城异地办企业的政策协调和税收、服务等问题的处理办法。

村村三通研究的问题:540多个村中半数以上不通公路的村如何在五年内全部修通村级公路,如何调用交通、扶贫、财政资金解决修路急需的钢钎、八磅锤、雷管炸约等物资,如何动员组织群众为自身脱贫致富咬紧牙关修路,如何保证筑路过程中筑路人员的施工安全,村级公路维护办法;农村通电的用电指标的扩容申请,架设电线、购置变压器的资金组织,农村电网管理与用电保障;村村通广播电话的资金组织与年度计划,县乡广播电视、邮政(当时电信与邮政尚未分设)部门各自的责任,村级广播电视、电话线路的维护办法。

“双开发”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卫生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施治理宜保公路沿线八万亩(5300多公顷风化炭质页岩光秃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保护、水土保持、自然灾害治理等环境建设项目,奠定新世纪环境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黄花乡、分乡镇宜保公路沿线八万亩光秃山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已至G级,对环境和农田造成极大危害。县委动员两个乡镇的干部农民和县直机关干部连续年多利用统调工、义务工、干部义务劳动开展治理。人人落实治理任务,自带交通工具,自带干粮,抡十字镐、钢钎、八磅锤,挥锹,开挖抽槽。政研室十多人挤在一辆北京213吉普车里去来,每人还带一件工具,怎么坐下了,想起来都后怕。县直机关干部每年人头60×60×100厘米的开槽任务,需要整整一天才能完成,手打泡、磕碰伤是家常便饭。农村每年人平300厘米抽槽任务,家庭人口多的每年要挖一二十天。然后异地取土,定植林业部门提供的刺槐,划定责任区封山育林管理,普遍推广柴改煤、沼气化。到上世纪末,渐已绿树成荫。每次回老家路过,看到漫山渐绿,都有说不完的感慨。

现在看来,山地开发、矿山开发、村村三通,都不过是山区发展过程中该做的工作,而且即便在文革时期,农村也组织过大量类似的工程建设。但从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宜昌县在当时能把这些纳入县域综合发展通盘部署,并且坚持以科技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无疑具有为现代产业奠基的性质,具有非凡的超前性。可以对比的是,1997年全国人大批准重庆市直辖以后,重庆市才提出在山区农村实施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电话的要求,比宜昌县晚提出八九年。这八九年就是效益就是先机。

当然,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在肯定大思路大格局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的同时,不必回避具体项目出现的问题,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在上洋和龙泉两镇推广奈李种植,由于适应性考察出问题而失败;花岗岩开发由于资源特性和市场前景把握不清而最终放弃;自办工业项目轻质碳酸钙、冰醋酸,引进联合工业项目豪贝普、旅游项目三峡集景,都因资源、工艺、设备把握不准或市场前景判断不清而未能成功。当然,这些问题既不仅是领导决策的问题,也不仅是项目负责人考察不清的问题,更不是具体操作过程中徇私枉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问题。没有经历过的领域,考察论证确实要科学严谨、慎之又慎,否则依托资金砸下去,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一时期的政研室工作,重点是围绕双开发、村村三通进行。通过山地开发,推进农村多种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通过矿山开发,促进县域工业支柱企业、支柱产业的形成;通过村村三通,使交通阻隔、信息隔绝的农村活跃起来,打开市场,输入新知,有利千家万户融入到产业化的进程中。具体工作无非是调查研究、课题组织、典型推广、公文起草、信息传递这样一些平淡的日常事务,没有诗意,没有学术性,没有个人情致和名利。但正是所谓“吹鼓手”“公文匠”的工作,变成了发展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一种粘合剂,从而使我们的个人生命染上历史进程的色彩,历史进程中也有了我们个人的人生味道。而且无论过多少年,这一进程造福桑梓、润泽广大乡亲的性质都不会变。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奠基工业产业

壮大工业基础,培育支柱产业,走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一直是历届县委县政府追求的发展梦想。进入21世纪20年代,夷陵区梦想成真,拥有人们津津乐道的五大工业园区六大产业集群,2015年规模工业产值过千亿,为宜昌市各县市区第一。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壮大工业基础,培育支柱产业,为工业产业化奠基的艰辛历程,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思索和品味。

上世七十年代初,宜昌县城和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宜昌市搬迁至小溪塔之后,为振兴县属工业,虽然自力更生兴办了宜昌县卷烟厂、酒厂、织布厂、服装厂、制罐厂、无线电接插件厂等企业,发展了一批乡村企业,盘活壮大了原有宜昌县磷矿、宜昌县金矿、大石沟煤矿、宜昌县水泵厂、宜昌县化肥厂等企业及原有社队企业,至80年代中期工业产值刚刚突破亿元,财政收入徘徊在五千万元上下,取得重要进展,但基础仍旧落后,发展严重不足;财政收入结构以烟酒为主,风险过大。为解决这两大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把壮大工业基础,完善工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摆上议事日程。

县委把组织工业发展研究,作为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责成政研室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工业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工业技术改造扩能增容、延伸配套开发系列产品、加速资源利用有序开发矿山、加速混合制工业企业发展,因地制宜兴办乡村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开放高效益引进联合等系列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组织全县各级机构和干部群众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大学习、大提高,群策群力寻找既符合国情县情,有发挥创造精神的工业发展之路。

在课题研究和学习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了发展思路、体制机制、资源家底、政策措施、服务环境、资金来源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适时作出了判断和决定。在发展思路上,明确提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矿山开发战略,重点发展轻纺食品、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在抢抓机遇、改革开放上,提出利用好国家和湖北省实施山区脱贫、培植财政收入亿元县、三峡工程上马、长江三峡经济区对外开放等机遇,通过大改革大开放大联合大引进,加速混合制工业企业发展,高效益引进联合,鼓励个体投资实现县、乡、村年年有新上骨干项目,企业个个有改造项目或新上项目;在优化服务上,要求机关改进作风,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人人自觉为工业强县服务。

在具体操作上,县委县政府采取典型引路、骨干先行的办法,引领全县发展。先后在全县推广了一批新办工业企业的先进典型,包括:县水利厂改革改制、新上8.8万吨轮转立窑项目,县水泵厂全面落实计件承包敢为责任制、大幅度提高优质品率,黄花乡投资兴建水泥厂,樟村坪有序开发磷矿,镇村磷矿企业规范管理科学开采,邓村茶厂适应市场变化改出口红茶生产为面向国内市场的绿茶生产,小溪塔镇兴办布鞋厂、皮鞋厂、第二第三服装厂,鸦鹊岭镇兴办复合肥厂、面粉厂、快餐面厂,上垟乡在小溪塔异地兴办弘洋港钢板弹簧厂,建材局改原县石灰厂为磊德石材厂生产花岗岩板材,县粮食局兴办宜昌县油厂机械化生产菜籽油。

在重点项目上,县委县政府主导了一批重点企业的多轮技术改造和一批新上项目。包括:县烟厂完成多轮技术改造,更名三峡卷烟厂,纳入国家烟草生产计划,由单纯生产雪茄烟改为雪茄烟、卷烟同时生产;建材局与冶金部下属公司合资兴建了石墨矿、石墨厂;县织布厂完成纺纱车间的兴建,更名威陵纺织布公司;县轻工局新上与县酒厂配套的县酒精厂,生产食用酒精;在鄢家河村开辟石材工业园,集中八家乡镇进园生产花岗岩石材;印铁制罐厂成功引进轻质易拉罐生产线,开启宜昌县精致工业生产之门;成功兴建宜昌县炸药厂规模生产TNT乳化炸药;县化肥厂完成多轮碳胺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在全县化肥紧缺的年代保证了生产需要。至今仍为夷陵区工业骨干企业的稻花香集团,当年三个人、七口缸、一辆板车买酱油起步,谁也难料想会一步一步脱颖而出。从卖酱油到卖四川品牌的白酒、引进商标加工勾兑白酒、引进技术人员开发自有品牌的稻花香酒、系列开发自有多品牌白酒,到涵盖印刷包装、房地产开发、物流等多行业在内的企业集团。而且企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和县(区)委县(区)政府壮大工业基础、培育支柱产业的决策息息相关,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

当时企业走向市场有多难,从几件事可见一斑。

第一件,卖烟的故事。烟厂兴办之初,谁也不知道有个宜昌县烟厂,更不知道协力牌雪茄烟。为把产品打进天津市场,当时的厂长姜祚正先后3次派人到天津,都没打开局面。第四次他亲自出马,参加当年在石家庄举行的烟酒订货会。开始在订货会现场联系天津烟酒糖果公司人家也没理睬。回到宾馆,撰写一幅长32米的长联挂出“健身益寿,莫若天津葡萄酒;止咳化痰,唯有宜昌雪茄烟。”订货会上天津酒、宜昌烟销猛增。天津烟酒糖过公司闻讯找到宾馆,与他签下了第一笔可使烟厂净赚140多万的大合同。正带队到销售,人家不接待。还有一次,姜祚正带队到北京买烟,和当时《人民文学》主编韦君宜在列车上相遇,交谈起来姜祚正反复宣传协力牌雪茄烟对健康如何有力,终于让不抽烟的韦主编尝了一支。事后韦君宜写下散文《路遇》发表于当年的《人民文学》。借助《人民文学》的影响,协力牌雪茄烟进北京后,一段时间销路也非常好。

第二件,还是卖烟的故事。八十年代中期宜昌县烟厂新上白肋卷烟之后,由于烟叶质量上不去,销售十分困难,以致县委决定所有常委分头带队到各地去推销。怎样才能和云南河南湖南三大烟叶产地签订稳固的烟叶供应合同?怎样才能进口到津巴布韦的烟叶?县委书记高秉琔和新任厂长庞代学亲往安徽向宜昌籍的蚌埠烟厂厂长求教,并争取到委托加工业务。打听到路径以后,县委一班人又分头跑烟草总公司、云南烟草公司、河南烟草公司、湖南烟草公司,几经周折,才落实了所需烟叶的进口和供货计划。又组织银行贷款,落实需要提前支付的烟叶收购资金,建立起稳定的烟叶采购渠道。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以“小溪塔”为代表的系列中低档卷烟产品,其中十元多一条的“小溪塔”成为需要领导批条才能供应的紧俏商品。每年春节期间,省直、地直机关开车来成箱购买“小溪塔”卷烟的络绎不绝。

第三件,稻花香酒从县委机关小卖部、县委食堂、县委招待所走进桃花岭宾馆、省委招待所的故事。稻花香酒厂经过卖酱油卖富春高粱酒之后,终于挖到了五粮液酒厂的技术人员,弄到了酒池发酵需要的窖泥,生产出了自有品牌的稻花香白酒。可一个新品牌推广起来何其难也。但蔡宏柱有办法,他先承包了县委机关就在县委食堂的小卖部,让机关干部和机关南来北往的客人先喝起来。他相信自己产品的魅力,喝了就一定会说好,替他把口碑传扬开来。经过一段时间,果然如愿以偿。接着又把产品推销到紧靠县委机关的第二招待所去,列为接待酒。当地委、省委、以致北京各部位的客人,临近县市的客人,喝了稻花香都说好。借助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众多客人的一致好评,他又将酒推销到桃花岭饭店、省委东湖招待所。站住脚了,再推向沙市、武汉市场,逐步敲开省内各地城市市场。进军外地市场时,则反其道而行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把乡村市场占领,再攻口味刁钻的城市市场。如果当初没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少很难在白酒品牌林立的省内市场很快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认可。

为生了扶持三峡卷烟厂、稻花香集团这些一些税收大户,石墨公司、印铁制罐厂、炸药厂这样一些新兴企业,化肥厂、纺织厂、石材厂这样一些涉农企业,县委县政府领导可谓费尽心机。除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分工联系以外,县委书记高秉琔每年数次带领相关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生产销售中的棘手问题。平时每隔十天半月也要到这些企业转一转,听取汇报,调查研究,了解进展。遇到紧急困难,立刻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甚至带队出差,到上级部门、友邻单位、重要销售对象,帮助企业解决新上项目、引进联合、产品销售等问题。在我跟随高秉琔同志的七八年中,跑遍全县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和乡镇经委,重点企业要去一年无数次,一月要去好几次,也跟随高书记和企业一起出过差、跑过销售。当然,我作为政研室人员,所做的工作都是间接的隐性的,最多只能按领导的意见办一些具体的事,不可能直接为企业解决问题。但高秉琔和县委其他领导为企业发展操的那份心,我读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时至今日,虽然多数企业因为环境变化和自身原因已经倒闭或者改制重组,只有稻花香集团、三峡卷烟厂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很难想起它们曾经显赫一时的历史、曾经的作用和贡献;但企业法则和人生法则一样,有生有死,有存有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终结,并不完全是遗憾。尤其是在企业生死更替背后,人们当时所做的努力、取得的经验和付出的代价,无疑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所谓“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前人的努力,无论作用大小,都不能忘记。

科技兴县战略的支撑

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科技与市场的不同。现代产业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纽带配置资源、组织经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在传统产业中属于辅助生产力,而在现代产业中是第一生力。1993年,《科技日报》组织在全国首届科技研讨会在宜昌县金狮宾棺召开,并参观宜昌县十年科技成果展和科技兴县先进单位。县委书记高秉琔提交的论文是《一把手要抓第一生产力》,题目与内容由他亲自定,内容由他亲口讲,由我执笔整理。筹备中,《科技日报》总编审看了论文初稿,对论文的观点和材料大家赞赏,同时要求文本论述必须从讲故事开始、讲效果结束,走实际案例和做法、教训的路子,理论阐述点到为止,不做纯学术性的论述。我请高书记重述一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体验过程、学习提高过程和主要做法、典型效果,重新拟稿,以讲故事的形式,回顾总结了他从1983年底担任县委书记到1993年十年间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的酸甜苦辣。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认识如何从总结经验教训中得来;第二部分,讲述如何学习提高才能抓好第一生产力;第三部分,讲一把手怎样抓第一生产力,效果如何。将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做法与经验融入到具体的故事、案例、数据中去,成为一篇务实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手记,获得研讨会一等奖,并由《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这篇论文实际是宜昌县科技兴县十年成果的总结,只是以高书记名义从一把手责任和使命的角度讲出来。没有十年的实际工作,即使高书记想到这个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标题,也难有事例和效果予以支撑。更为有趣的是,六年以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新闻,标题和高书记论文一字不差,而讲的是别处的事情。这说明,宜昌县在科技兴县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在六年以后对全国仍有指导作用,没有过时。

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县委检查筹备工作,发现筹备一个多月的宜昌县科技成果展竟然只有村级墙报水平,高秉琔等县委领导大为光火,要求相关部门连夜重新布展,并点将由我负责总簒,文化馆馆长席祖明负责照片冲印,美术辅导高新章布展,宣传部副部长曹文金负责行政协调。好在县委政研室自成立以来,已完全融入全县发展,对十年科技支撑发展的脉络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重点措施、重点项目、发展阶段、典型经验、重要数据成竹在胸,对谁手里有反映进程与成果的照片、实物也一清二楚,所以,我与县委宣传部理论科长何玲等一方面连夜起草布展大纲和布展文字,一方面与高新章率领的布展组沟通布展分区路线、布展材料与手法、标题文字与说面文字的字体颜色等问题,一方面开出照片收集放大清单和各部门数据核对清单交由各组分头去办,一方面提出资金预算和内部联络、交通工具、加班夜餐、讲解人员的提前参与和服装道具方案,交由曹文金副部长协调落实。经过一周时间的紧急努力,顺利通过县委县政府筹备组的验收,为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充实、明快、美观的参观现场。

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一项整体性的社会变革。科技兴县战略作为经济社会走向的启动工程,原本不单是一项科技工作,而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整体转变。宜昌县科技兴县规划除了具体的科技发展规划与目标之外,还包括:

一、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将领导思路、行政观念、工作方式与行政能力纳入到科技兴县的轨道中来。全县大兴调研之风,开展课题研究,推行科学、民主、程序化决策,提高了干部的综合素质,防止和减少了跟风决策、盲目决策的风险,转变了经济工作领导方式。

二、人才资源的培育和利用,牢固树立靠科技靠人才的发展观,完善体系,加速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采用请进来讲课、送出去培训、扩大大学生分配指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发掘乡土人才等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和人才积累,为科技发展壮大了生力军。

三、构建科技网络,包括:与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引进力量参与建设发展,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地质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柑研所、中国茶科所、国家水电研究中心、武汉水产研究所等建立巩固的科技合作关系;完善机制与激励政策,鼓励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调动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制定措施,鼓励在科技攻关、生产一线建功立业。

四、科技跟着科技项目走。考察发展项目和建设项目,先考察科技含量;规划项目先规划科技的实现途径,投入项目先保障科技投入;考核项目效益,先考核科技发挥的作用。

五、激活科技市场和科技服务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千方百计激活有限的县内科技市场,鼓励科技人领头创办经济实体和科技服务实体,鼓励合同服务、有偿服务;鼓励科技成果入股,支持企业购买、引进、运用专利技术、先进技术;采取各种扶持办法支持社会化科技服务实体创新发展。

六、完善科技成果奖机制。设立宜昌县科技成果奖、科技贡献奖、科技服务奖,奖励全县科技成果、科技人员。并将社会科学成果与社会科学人员纳入奖励范畴。

谋事在人。在人的责任意识、实干精神。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也得靠一批远见卓识的人参与进来,或发挥一呼百应的领导作用,或斩将封神的大将作用,或发挥足智多谋的参谋策划作用。这些人在宜昌县科技兴县的进程中发挥过“砥定江澜”的作用,是不能忘记的:

县委书记高秉琔在领导全县发展十余年的进程中,全程参与科技兴县的组织领导,思想敏锐,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善于启用各类技术人才,时刻掌握各类重点项目的关键信息,其掌盘作用稳健突出。

县长、县委副书记王光元学农出身,思想敏锐,作风务实,经常一顶草帽一双球鞋出现场,走基层。在担任县长期间,对宜昌县工业企业的发展贡献颇多。后任分管农村的县委书记,对农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又有独到的贡献。

科委主任杨代平、科协主席杨泽均负责科技兴县的日常组织协调与服务的工作,思路开阔,作风扎实,善于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对宜昌县的扶持,为宜昌县争取了不少项目和投入。

县委政研室主任赵宗荣带领全室人员服务县委决策,善学善思,在科技兴县中组织了大量课题研究,提供了决策方案,推动了全县决策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环保意识的提高。

县经委、计委主任庞之森,船舶工业专业出身,思路开阔活跃,为全县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宜昌县是石头王国”的提出者,对县委实施“矿山开发”起到关键作用,并参与了磷矿、花岗岩、石墨等一系列项目的论证和组织实施。

1983年底县委书记高秉琔上任后,庞代学由科委副主任接任烟厂厂长,上任后厉新图治,完成多轮技术改造,开发了“小溪塔”等系列卷烟品牌,稳定开启市场,十多年间一直是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户。

高级农艺、茶叶专家林作炎,八十年代中期直到研制宜昌县当代第一个茶叶名牌“峡州碧峰”,培育出第一个峡江茶叶新品种“宜红早”,领办全县第一家茶叶科技服务公司——“西陵茶叶科技服务公司”,其服务方式被誉为“西陵模式”,对宜昌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高级农艺师、柑橘专家王学柱主持的宜红橙无核橙品种选育S—1”T—2”保鲜剂、保果剂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七五星火计划全国博览会优秀奖高级农艺师柑橘、专家应运枢主持的低接增果新技术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科技成果三等奖,高级农艺师柑橘、专家应运枢袁昌忠主持的温州蜜柑系统修剪法,被华中农业大学列为果树专业选修教材。他们还共同主持了柑橘“矮密早丰”栽培技术湖北省10万亩柑橘高产增殖配套技术推广特早熟温州蜜柑引种试验三峡库区柑橘品种改良栽培模式研究等获奖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柑橘产业的发展。

离任张家场区区长、雾渡河镇委书记的李德信,长阳人,1982年湖北大学毕业的省委组织部选干生,思维敏锐活跃,思路开阔求是,对日韩一村一品、专业合作社颇有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决策咨询科学、工业资源开发利用饶有兴趣,为县委“双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意见。

可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昌县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的十多年间,已经形成了第一生产力引领、自然可科学、社会科学并重支撑发展的格局,开放,开发,转型提速,取得明显进展,为新世纪之交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方方面面的基础。

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

城市建设、城镇发展与旅游开发是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尤其在市场经济就是以城市为主导的都市圈经济宏观背景下,无论城郊性县市区或是相对独立的县市区,都不再像产品经济时代,只与城市保持简单的联系,而必须纳入所在区域的都市经济圈;农村与农村的联系,也必须通过城镇体系来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离不开域外城市体系的融入和接纳、域内城镇体系的支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宜昌县虽距宜昌中心城区仅只十公里,但远未城城通开。公路通道只有一条通车不久的明珠路,车道狭窄,开往宜昌市的公共汽车摇摇晃晃要一个多小时。县城建成区不过三四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只有夷兴大道和平湖路十字交叉,并且是泥结碎石路面,没有一条水泥路。到织布厂、烟厂、制罐厂等企业,也是便道公路。通讯设施还是机械也拨号电话。二水厂刚刚投产,三水厂还没开建。供电全靠电力局11千伏安的变电站,黄金卡35千伏安变电站没建。当时地直单位流传一段顺口溜,这样描述宜昌县城镇基础设施状况:“走进宜昌县,不停水就停电,一条羊肠路,进出颠颠颠。”这是宜昌县深感屈辱和疼痛的实际状况。

县委县政府坐立不安,苦思冥想着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拓展城区骨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基础设施,负载起县域经发展的使命。正好1988年时任城建局长的饶远清提出,借纪念改革开放十周年之机,召开“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研讨会,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城镇建设经验教训,配合城镇规划修编,广开言路,集中智慧,理清思路,掀起新一轮城镇改造、城镇建设、城镇建设的高潮。县委县政府听取城建局和县委政研室汇报以后,当即拍板,以县文县政府名义主办这次研讨会,尽可能吸引宜昌地区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会后发县委县政府文件指导规划修编。研讨会由城建局和县委政研室共同承办。

政研室指定我为研讨会文稿筹备组负责人,带领城镇经济科与综合发展科的同志,与城建局办公室一起拟定研讨题目、确定特邀征稿对象、设定评奖等次数量和奖励额度、落实评委人选,起草征稿通知,以及县委县政府文件代拟稿的基本内容和起草、材料收集分工。经过一个多月的论文收集、打印汇编等筹备,成功召开了政研室成立以来的第三个大型研讨会(第一个是宜昌县畜牧业发展研讨会,第二个是山地开发、兴办农业企业研讨会)。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政协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出席聆听,县委书记高秉琔、县长陈华远到会发言。

研讨会后,根据县委县政府指导意见,充分吸收研讨会成果,分深化认识、基本思路、规划原则、功能配套、城镇管理、政策措施、领导责任等板块,起草文件代拟稿,又组织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征询意见会,改出送审稿提交决策,顺利以县委县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成为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当时还没有发达的现代通讯网,更没有深度互通互联的英特网,城镇体系的互融互通更多要靠硬件设施的改善实现。因而,在指导规划时,要有远见卓识,超前预见;在建设时则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这一时期的城镇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区骨架拓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之交,从宜昌县到改制为夷陵区,历届领导无不重视小溪塔城区规划修编和骨架拓展,逐步形成老城区、冯家湾、丁家坝、鄢家河、官庄五大组团的城市布局。相继贯通了夷兴大道、平湖大道、小鸦路、发展大道,争取到三峡专用公路至二小、长江市场两个进出口,两次铺设和翻新夷兴大道、平湖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为进入新世纪的夷陵城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镇体系建设。将全县集镇纳入城镇规划体系,提出并实施了“一主两翼,众星捧月”的县域城镇建设格局,即以小溪塔为主城区,以三峡坝区乐天溪、太平溪、三斗坪和东部龙泉、鸦鹊岭为两翼,以黄花、分乡、雾渡河、樟村坪为众星,形成捧月之势。并利用坝区城镇搬迁、对口支援、工业园区建设、设立省级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机遇,加快城镇体系功能配套和扩容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互通互融,为进入新世纪之后建设宜昌市新兴主城区、城乡综合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三、城市功能完善。这一时期,宜昌县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兴建第二、第三水厂,黄金卡输变电站,龙泉换流站,体育馆、体育场、文化馆、城标广场、平湖广场、罗河路市场、商业大楼、三峡大厦、三中、三小、明珠市场、长江市场、三峡高中,改造扩建金狮宾馆,东湖路、夷兴大道管网地埋,搬迁新建长途汽车站,努力改变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负载力。

四、接收安置坝区移民,规划建设移民小区。在城市容量、安置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把突击搬迁安置三峡坝区移民当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通过多年苦口婆心、事无巨细的多方努力,才逐步解决移民安居乐业问题,扭转移民上访曾是家常便饭的局面。直到20多年之后,移民问题才逐渐平息,成功地融入城区生活。其间的诸多酸甜苦辣和迫不得已,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那一代人才有深刻的体味。

旅游开发比城建起步更晚,难度更大。虽然大家都知道宜昌县地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水道,守着长江西陵峡独特的自然景观、地质构造、民俗风情、名人遗迹等优质旅游资源,自古以来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开放的景点,县域范围内只有已划入宜昌市(当时宜昌地市分设)的三游洞、葛洲坝管理局的葛洲坝、宜昌县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黄陵庙如何起步与发展,是上上下下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筹资自建的景点是金狮洞当时的旅游局长陈国夫是项目策划人。记得1988年春节刚过上班,高秉琔就带领县委常委和秘书人员考察陈国夫提议的项目金狮洞。沿林中毛路,钻走老百姓放牛躲雨的洞口,拄拐棍、打手电,查看洞中资源。我跟在高书记身边,一路听陈局长兴致勃勃的介绍。然后在垭口农户的道场上,研究陈局长提出的开发建议,讨论项目怎么组织,资金从哪里来,到景区的道路怎么修、和乡村的利益关系怎么处理等问题。达成开发意向,而后又召开多次办公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其中从小溪塔到金狮洞17公里柏油路面铺设,需资金220万元,几乎难倒全县上下,直到1990年第一届柑橘节前才铺设完工。文化馆还创作了金狮洞之歌,由徐军在开幕式上演唱。

第一个引资建设的景点是现已划归点军区的车溪民俗文化村。开始由当时的电力局长乐发祥提出立项,先开发鬼街,准备在车溪搞宋城,我也曾随县委高书记前往考察。后来由于电力局投资跟不上,效果也不够好,乐发祥从广东引进投资商邢浩,两人合股开发。乐发祥负责创意策划,协调地方关系,邢浩投资管理。定位自然山水与农家博物馆游,经三峡晚报、宜昌日报、宜昌地区电台、湖北电视台的鼎力宣传,引来武汉、荆州等地区游客,十分火爆。随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呼声日高,又立项石牌和黄牛岩(后改为观坝旅游区)项目。宜昌县争取到国家计委上亿资金扶持,项目逐步做大,邢浩将车溪转到乐发祥名下,两边分开经营。后来乐发祥因病去世,其爱人将项目出售。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社会和民间投资兴起,夷陵旅游进入井喷式发展期。由晓峰砂石管理站负责人刘培兵以砂石站和个人名誉合股开发建设了小峰悬棺、县供销社投资开发建设了白果树瀑布、县公安局下海干部张少清投资开发建设了情人泉、古兵寨、野人渡县政府办公下海干部胡运东兄弟投资开发建设了百里荒等一批景区从而奠定了新世纪旅游发展的业态基础。

早期旅游开发的文化介入,几乎都是从组织笔会开始的。我在政研室工作期间,不仅参加了许多项目的早期论证,还因为兼任宜昌县作协副主席、主席,又主编《西陵通讯》,几乎最早参加了车溪、悬棺、天龙云窟、情人泉、白果树瀑布、情人泉、古兵寨举办的笔会,写了不少豆腐块文章,以致调任劳动局长以后、提前退休以后也未间断。还为金狮洞、车溪、悬棺、联棚石门洞题写了书法刻石作品。可以自豪的说,夷陵旅游发展有我一份情感饱满的微薄智力投入。

两届柑橘节与文化体育建设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中国是柑橘主要原产地和生产大国。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是中国最早生产的中心地区之一,是柑橘传播的重要节点,有文字记载的柑橘栽培历史长达2400多年。

宜昌县地处长江西陵峡两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坐拥北纬30-31度,东经110-111度黄金坐标,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柑橘神秘纬度带几乎适宜所有柑橘品种生长。是世界柑橘的发源地之一和中国春秋战国以来的柑橘主产区。

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E.H.Wilson在当时属东湖县(民国改宜昌县)的三游洞采集到一种翼叶特大的原始柑橘类型,并将其标本保存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1913年美国植物学W.T.Swingle将其定名为宜昌橙。

上世纪70年代宜昌县柑橘专家王学炷踏遍西陵峡山山岭岭,对野生宜昌橙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芸香科的植物是在白垩纪前后出现的被子植物的又一新科植物……属于芸香科柑橘属中的宜昌橙”。

1954年,全县第一个柑橘生产专业社――黄陵庙柑橘生产合作社建立。

1973年,成立湖北省宜昌县柑橘科学研究所。

1975年,在宜昌县建立了宜地区第一个罐头厂,以生产柑橘罐头为主,建设了狮子山柑橘场等一批镇办柑橘场。全国柑橘罐藏会在宜昌县召开。

1981年,县柑橘植保站建立,1985年被纳入全国区域性柑橘病虫测报中心。

1987年,宜昌县开始大规模 “山地开发”,实行“三为主一带动”,采取“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推动以柑橘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1990年,宜昌县柑橘采摘面积近9万亩(5842.5公顷),产量16743吨,均比大开发前翻番;但有于市场开拓滞后,知名度不高,普遍出现卖柑难,尤其是西部山区河谷地带交通偏远地区,大力柑橘烂在田里。而且,可预计今后几年会有更多园进入丰产期,采摘面积、产量还将大幅度增长。如何提高知名度,拓销展售渠道,成为全县上下郁积在心的问题。

1991年初,县委政研室开会研究农村问题,主任赵宗荣提出举办宜昌柑橘文化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广邀商客媒体,促进柑桔销售和引进联合。大家七嘴八舌表示赞同,并形成基本思路。然后向县委高书记汇报,高书记表示赞同,但需要思考一下,提交常委办公会讨论决定。很快,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1991年10月在小溪塔举办第一届柑橘文化节,并向地委汇报,得到批准和支持。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来县视察期间,听取汇报,欣然题写了“中国宜昌柑橘节”。县委县政府联合成立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宣传、接待、经贸三个筹备组。各项筹备工作筹备紧锣密鼓展开。

我被抽调到宣传组下的《三峡坝区宜昌县》大型画册组担任文字主创,负责资料征集、文字起草、内容组织和初核。与县文化馆副官长席祖明,市文化馆馆长著名摄影家佘代科、李师傅一起负责画册编纂。并聘请县高中肖老师担任英语翻译、陈斌负责简繁转换。经过两个多月收集、采拍、编纂,发至深圳,由市文化馆下海干部袁在平负责联络印刷事宜。终于完成宜昌县建国以来第一本大型中英文对照彩印画册的编辑印刷,受到各界好评。

1991年10月初,第一届中国宜昌柑橘文化节如期在平湖电影院门前小广场开幕。一时间万人空巷。过街横幅、悬挂竖幅标语,彩车,宣传画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柑橘摊点,布满主要街道。广场和主要街道万头攒动,三千只和平鸽和上万只气球腾空而起。中央电视台张京民、李修平现场主持播音,省地主要领导出席剪菜,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等和本地歌舞演员同台献艺,著名书画家尹瘦石、林楷现场挥毫拨墨,中央省地各大媒体记者全程采访报道。专场演出,专场新闻发布会,经贸洽谈纷纷展开。取得显著宣传、社会、经济效益。

1993年第二届柑橘节筹备工作如期进行。我其先被抽调继续负责第二届画册的文字主创和内容组稿,与县文化馆馆长席祖明一起承拍照、定片、精放、画版等工作,聘请市文化馆馆长佘代科担负指导,继续发往深圳请市文化馆下海干部袁在平联系印刷。而后在县委常委会上,由县长陈华远提议我与粮食局局长车孝志、粮食局办公室小黄一道去深圳招商,获得通过。我便筹借差旅费,坐县粮食局长车孝志儿子车精华开的车,经宜都、常德、韶山、长沙、衡阳、郴州、广州,一路遥遥晃谎跋涉三天来到深圳。深圳市建委处长王德金是车局长亲姨妹夫,也是我老乡和多年战友,不仅为我们接风、送行,在深一切事务大多由他开车陪同,带我们一行会见李国栋、周方德、刘花子等战友,每周末还接我们到家改善生活。我们三人下榻四川饭店,由于差旅费报销标准的限制和来自内陆经济落后地区个人负担能力的不足,我们承担不起超标费,只能住最便宜的房间,吃最便宜的伙食。

1979年深圳建市,王德金和我团两个连第一批调入支援地方建设。1982年基建诚工程兵建制撤销,早期人员就地改制地方城建公司,王德金随31支队转业二次来深,后考聘调入市建委任财务科长,后连任财务处、园林处、规划处等处长。十多年来,深圳已成为全国旅游观光、考察学习、招商引资、产品推销的首选之地,毫不夸张地说,是全国人民来深圳烧钱、打工、创业,使之成为资金洼地、人才高地、消费高地。正如俗语所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最穷。”

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参观学习,打听消息,会面各类投资人。但是,活动的结果并不理想。一是深圳正处于高发展期、红利收获期,投资人不会轻易离开;二是宜昌县在内陆县城虽有环绕宜昌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三峡工程即将上马等优势,但宣传不够,多数人不知道;三是本次招商没有相应的媒体投入,缺乏宣传效应,全靠熟人引荐,而熟人并不在投资界,接触的人员有限;四是全国无处不引资,无处不承诺优惠,竞争实为激烈,建设环境却未必到位,成功率本来就低;五是投资诈骗防不胜防,我也亲遇过投资骗子,如不加甄别,引进骗子比引进不到投资商更为可怕。最终,我们只带回一位李姓投资联络人和一位黄姓港商。

在深期间,我们打听到三峡烟厂准备引进电脑软盘生产线,成立豪贝普合资经营公司生产电脑软盘。了解内情的熟人认为电脑软盘市场变化特快,即将被新产品代替,建议放弃该项目。我在每晚与县委高书记通话时报告了这一情况。但烟厂项目引进组报告的情况更为具体详细,我们的建议只是道听途说,无法采信。豪贝普项目上马后,被合资方骗取70万美元设备引进款,引进的却是废弃设备,无法正常生产。后将合资方诉诸法庭,处罚了相关人员,《湖北日报》公开报道了此案。

我们带回的人在第二届柑橘节恰谈的事项落实也不如意。三峡烟厂委托李姓投资联络人通过深圳科委下属科研所落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产品发布会,约定资金十万元,预付定金三万元。后深圳科委下属科研所,表示人民大会堂档期无法如约排上,只能顺推。待档期落实后,厂房觉得产品本身存在问题,经新任厂长舒一根和负责新产品研发的王副厂长确认,放弃召开发布会。这样,预付的三万元定金多次索要,也未退回。

这是我从军队到地方经历的一次最失败的任务。错拜书生为大将,力尽关山未解围。为此我一直心抱愧意。

但县委县政府举办两届柑橘文化节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打开了柑橘市场,拓展了销售渠道,促进了柑橘产业化业态发展;整体改善了发展环境,实施了有旅游局长陈国夫主持的金狮洞柏油路面铺设、由城建局副局长杨进声主持的城标广场兴建与夷兴大道水泥路面铺设、县委办公室主任彭明吉主持的金狮宾馆望峡楼建设等一批工程;引进落实了一批经济项目;整体提高了三峡坝区宜昌县的知名度,振奋了发展信心。2013年夷陵区委区政府继续启动柑橘节,每年一届,连续举办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宜昌(夷陵)柑橘节、夷陵柑橘采摘节。历史最高年2014年销售70万吨,2016年销售60万吨。

我也亲身经历了宜昌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艰难起步。县委对文化化体育建设也是高度重视的。宜昌县因为后来定名“夷陵版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京和在汉展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表彰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发现并开始推介后来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首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的刘德芳,都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委书记高秉琔担任过县文化馆馆长、文教局局长,对文化体育事业高度热爱也高度重视,担任县委书记后还和县委一班人商量将建设“文化名县”纳入发展战略。只是当时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少得可怜,县级财政也只是“吃饭”财政,缺少建设能力。为加速事业发展,可谓费尽心机。文化馆扩建改造是引进社会资金进行的,图书馆改造是争取上级扶持与自筹相结合进行的,体育场、体育馆是四围商铺集资和财政自筹、扣发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多年肉食补贴进行的。勒紧裤带搞建设,虽然招来一些非议,产生一些遗留问题,但体育场、体育馆建成之后,确实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后来不断增加的离退休老人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引进竞赛体育表演创早了可能。我们一家人就曾在体育馆观看过全国武术散打竞赛湖北赛区的竞赛。华灯初上,从体育馆门前路过,看到周围老人自带灯光、录音机,兴致勃勃地跳交谊舞、广场舞,心里不禁引起一种感动:能让市民快乐,财政供养人员少领几年肉食补贴也是值得的。

三峡机遇与产业融合

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世纪末正值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宜昌县自力更生,抢抓机遇,在突击完成征地移民任务的同时,实施宜昌县建设“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强县、旅游流通大县、文化名县和开放先进县”的“四县战略”,迎难而上,适应市场,改革开放,加速农业产业化与工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了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宜昌县是葛洲坝工程库区和三峡工程坝、库区,前后经历两次大移民。第一次是1970年,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建,宜昌县城从宜昌市城区整体搬迁到小溪塔村,总共获得不到100万元的搬迁补偿。葛洲坝淹没区平善坝村渔民整村迁移到小溪塔新建渔业村。第二次是19924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宜昌县位于三峡工程坝区和库首突击移民先期展开。移民任务包括坝区红线内施工区生活区、库区一期蓄水淹没区、二期蓄水淹没区移民,三峡专用公路、采石场、输变电等附属工程移民。

宜昌县成了三峡移民的探路先锋。时,国家尚未确定移民安置办法,坝区移民安置也不归国家移民局负责,而由三峡建设总公司负责。必须按时完成任务,保证如期开工和施工顺利进行。为此,全区上下紧急动员,干部群众昼夜突击。在移民安置规划不详、资金偏低、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率先拉开三峡大移民的序幕。“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上下做贡献”成为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和作风要求。

宜昌县三峡工程移民不同于库区移民,外迁没有接收单位,后靠容量十分有限,分散到乡镇安置基础设施落后更加难以组织,县委县政府只能做出决定,除少量自愿投亲靠友和后靠安置的以外,大部分移民迁入县城,通过县城改造和工商业发展来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有人说这是把火药桶放到了自己身边,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要有胆略的。当时的县委书记高秉琔、县长陈华远一心扑在移民搬迁上,和普通干部一样日夜奋战在移民安置的第一线,所有问题现场开会拍板。

县长陈华远作为移民安置的总执行人,与政府各部门一起为移民安置解决了各式各样的难题,几乎所有移民都找他提出和解决过问题,声音嘶了,嗓子哑了,全身晒黑,嘴唇起泡,依然坚持在移民安置现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移民县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他的事迹并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之一。1995年获湖北省勤政廉政先进典型报告人并由省纪委摄制了专题片,同年还荣获省社会治安优秀责任人的称号1997年调任宜昌地区三峡坝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103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宜昌时,为其题写永葆公仆本色,再创新的业绩赠言以勉励。

上万移民突击搬迁,惜别家园,挤进县城小溪塔的几条荒岗与乱泥塘,住帐篷,盖简易房,啃快餐面有工作能力的放下锄头进工厂,60岁以上的老人和儿童每人每月领取60元生活费全县共有1万多户4万多人离别世代居住的家园,舍小家为大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工和持续进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试想,占全县农村人口十分一4万多移民在投亲靠友外迁、就地后靠、进城安置以后,一觉醒来,再也看不到熟悉的家园,挑到峡江的涛声,闻不到江风的气味,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回不去了,永远回不去了,曾经的一切只能在梦中回想。而且新的生活又使他们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安置就业难,工作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刚刚有了转机,企业又因东南亚金融风暴纷纷停产倒闭,进厂安置移民又面临失业下岗、自谋职业安置。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当时,三峡工程建设给宜昌县带来的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大量征地移民四万多人背离世代居住的家园,失去最宝贵的生产资料,放弃熟悉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加大了就业安置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牺牲巨大;另一方面三峡工程也为坝、库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宜昌县风气之先,更新观念,抢抓机遇,通过移民安置,接受对口支援和修复性工程建设,加速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199310月,县委政研室主任赵宗荣、副主任易斌同期调离政研室,我接替赵宗荣任县委政研室主任,与副主任刘建农,正科级政研员张应隆、罗启明,副科级政研员欧阳运森、张长青、傅益远、宋俊雄、黄荣久、雷开香,科员李泽刚、陈勇,工作人员肖斌、马静、周元柱、卢方余等一起,继续服务县委决策。县委书记高秉琔参加政研室送别会,对政研室成立以来的成绩做了充分肯定,对调离和留任的主要人员做了中肯评价,勉励大家在各自的岗位继续为宜昌县加速发展做贡献。作为一县之主,难得他对政研室下属个个了如指掌,对每个人评价恰如其分,怀有关切爱护之心。

1994年初,县委书记高秉琔调任宜昌地委秘书长(地市合并后任宜昌市常务副市长),原地委副秘书长、秭归县委副书记李德炳接替高秉琔任书记。接任后政研室依然由他主管,分管关机关的县委副书记朱吉荣协管。通过调差研究,德炳书记决定承接县委原有发展思路,突出自力更生抢抓机遇拼搏进位、加快发展通过筹备召开新一届党代会,尽快吹响抢抓三峡机遇、打好三峡牌、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军号。党代会筹备工作由县委副书记朱吉荣牵头组织,成立了组织组、秘书组、会务组负责各项事宜。我被指定为秘书组副组长兼报告起草负责人,经研究讨论,确定了自力更生抢抓机遇拼搏进位,把宜昌县建设成为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强县、旅游流通大县、文化名县和开放先进县”的报告主题,由我和刘建农、宋俊雄、黄荣久、何玲、林文彬等共同执笔完成。我作为政研室推选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党代会,当选为新一届县委委员。

在新一届县委领导下,县委政研室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建设四县”战略目标,研究县域发展中的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开放性市场体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与开发与小康建设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课题讨论,提供决策方案,起草县委文件和工作报告,并通过继续办好县委县政府机关刊物《西陵通讯》、政策研究刊物《调查与研究》推动县委决策的贯彻与执行。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推进改革开放、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研究,提出争取和接受对口支援、引进项目、加速发展的思路、原则、作风、服务等措施与建议,共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推进社会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布局、正常发展与移民安置有机结合、促进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社会功能逐步完善的思路、措施、政策等建议,供各级领导研究、把握;推进思想观念转变与作风转变,提出适应与三峡工程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外地经验,供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参考;推进政研室自身工作方式变革,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主要议题,提高优质高效的调研报告、思路建议、代拟文本,让领导“放心用我,用我不会出问题”。

市场建设怎样做好做大,一直是县委县镇府谋求的项目。长江市场兴建之初,我和欧阳运森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起草论证。我们提出的一条重要建议是:由国资公司与村办公司合股兴建,国资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参股,在直接投资收回前,暂不参与分红,以取得的税收作为收益。这样可以避免征地负担过重,减少融资困难。这一想法得到县委常委会同意,项目操作成功,成为川东鄂西第一个批发市场。

这一时期,全县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思路基本成型。借移民搬迁的机遇,打破地域局限,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招商引资,引进嫁接。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全国19个省市区和10个大中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口支援和接受对口支援工作。10接受对口支援项目1614个,引进资金30余亿元,娃哈哈、汇源果汁、均瑶牛奶、森达、维维、双汇、椰风等国内知名品牌落户库区。稻花香、鸦鹊岭快餐面、上洋弘洋等一批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基本形成了以小溪塔、鄢家河为中心的小溪塔工业园,以坝区乐天溪、太平溪新镇为中心的三峡移民工业园,以龙泉为中心的龙泉酒城,以鸦鹊岭为中心的轻化食品工业园,以黄花为中心的建材工业园。

二是城镇骨架进一步拓展。自力更生引资开发建设了长江市场第一二期工程,实施老城区改造工程,完成了虾子沟街道扩宽改造和三峡专用高速公路至二小出口、长建市场出口建设,夷兴大道延展到鄢家河,小鸦路完工通车,县城“老城区、冯家湾、丁家坝、鄢家河、梅子垭”五大组团基本成型。夷陵区太平溪镇、乐天溪镇搬迁重建,三斗坪新镇改造,坝库区损毁道路、沟渠、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坝库区生产生活条件。鸦鹊岭、龙泉自力更生扩大规模,增大了城镇容量。

三是调整完善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功能。大量移民涌入,居住、就业、上学、就医一系列社会问题考验着这座新型的县城。就地后靠安置也面临土地调整、住宅建设、生产发展、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一致努力,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社区服务工程,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并通过解决大量社会问题,锻炼了干部群众,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迁城移民融入城区社会,后靠移民安居乐业,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功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四是农村脱贫与小康建设持续加力。连续加大对口抚贫、对口扶持农村小康建设力度,加快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多种经营产业化经营,实施“开发扶贫”、“一出一品”、扶持专业乡镇专业村发展、建设“橘都茶乡”,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农村经营模式和科技传播模式,为农村多种经营产业化和小康建设提供了经验。

五是继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扶持环坝集团旅游公司做大做强三峡人家、石牌、黄牛岩景区,修编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利用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和两坝一峡黄金旅游资源大力旅游业,开启乡村旅游,旅游接待量逐年增长。

1994年县域经济跃居湖北省山区县五强首位,从1995年开始至2000年,连续6年跻身湖北省经济十强县市行列。

         ——选自长篇亲历散文《七稚烟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