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又可温疫杂气学说

 禅指号乾坤 2021-12-19

  

1.简述吴有性温疫学说的主要观点。

吴氏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杂气所感,病机为邪伏膜原,温疫病的传变,因感邪有轻重,伏匿有深浅,禀赋有强弱,气血有虚实,故有表里先后之不同,归纳为“九传”: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温疫的治疗提出了“客邪贵乎早逐”的基本原则,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尤其重视大黄的应用。温疫初期,疏利膜原,创立达原饮与三消饮等方,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消;温疫中期,下不嫌早;温疫后期,不宜温补。

  2.杂气致病有何特点?

吴氏认为杂气通过口鼻侵犯体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特异性、特适性和偏中性。

  3.吴有性为什么主张治温疫要透达膜原?

温疫初起,即邪在膜原阶段,因邪不在经,汗之徒伤卫气,热亦不减;邪不在腑,下之徒伤胃气,口渴亦甚,故只有驱使邪毒速离膜原,才是治法。因此,吴氏创立了治疗温疫的著名方剂达原饮与三消饮等方,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消。

  4.为什么吴氏主张温疫治疗时要下不嫌早?

吴氏认为“盖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内传,则邪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 他认为表热无汗主要是里气不通,里气一通则汗出热解,这就是“里通则表和”的机理。 

关于下法的目的,吴氏则认为不必拘于结粪,下法是为了祛邪,使邪有出路,此观点有似刘河间、张子和所主张的“客邪贵乎早治”,“早拔去病根”。而且在患病初起阶段,正气尚盛,应用下法不至于引起不良反应,愈后亦容易恢复。在使用承气汤时,吴氏强调“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 他认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 

5.试析吴有性对温疫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病因有别:温疫因感杂气(疫气、疠气、戾气)所致,但也可因六淫及饥饱劳累、精神因素而诱发;伤寒乃感风寒等六淫邪气所致,或单衣风露,或冒雨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洗浴等。

感邪途径有别:温疫自口鼻而入;伤寒自毫窍而入。

发病有别:温疫感久而后发,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伤寒感而即发,感发甚暴。

病位有别:温疫感邪多伏于膜原;伤寒感邪在六经。

传变有别:温疫传变从膜原分传表里,传里内侵于腑,传表外淫于经,经不自传;伤寒传变自表及里,以经传经。

初起症状有别:温疫初起,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并见。

传染有别:温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一般不传染于人。

治疗有别: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里通表和,下不嫌早;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

预后有别:温疫发斑为外解;伤寒发斑为病笃。温疫虽汗不解,汗解在后;伤寒一汗而解,汗解在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