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培本添邪法洽愈中风一例 杨某,女,50岁。初诊∶1977年5月4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3月20日突然昏迷,右侧肢体偏瘫,急入某医院神经科病房,诊断为脑栓塞。经给氧、输液、解痉、扩张血管及抗凝疗法等治疗40余日,无明显改善。家属要求中医会诊。 诊查∶会诊时,患者神志不清,躁扰不宁,右半身不遂,肢末拘挛,口噤不语,大便秘结。脉弦滑,,舌质红苔根黄腻。 辨证;患者体形肥胖,素多忧思,痰湿内蕴,肝阳偏亢。春夏风木易升,引动内风,以致痰热气火交并,上阻清窍,横窜经揄。《金匮》云"风中于经,举重不胜,风中于府,不识人。" 治法;拟按中经兼中腑治,亟予育阴熄风,开窍涤痰,冀能转机。 处方;钩藤15g生地15g玉竹15g麦冬15g地龙干15g白芍10g麻仁10g僵蚕10g安宫牛黄丸2粒(分冲)竹沥1盏(另冲)6剂 二诊∶5月11日。在服药过程中,患者神志逐渐好转,但仍迟钝,家属说话已能领会,但发言仍有困难,时或躁扰不宁。右下肢稍能弯曲,右上肢仍瘫,大便已通。脉转细,舌质红苔黄。清窍已通,肝风气火仍亢,宜育阴熄风,三甲复脉汤主之。 处方∶龟板30g牡蛎30g鳖甲30g钩藤15g生地15g僵蚕10g地鳖虫10g地龙干10g阿胶10g蝉蜕3g甘草各3g 三诊;6月4日。上方药服10余剂(其间曾略有增损),神志基本清楚。右上肢偏瘫,右下肢活动较好但仍受限。舌淡红,苔少,脉细缓。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g生地15g丹参10g桃仁10g当归10g白芍10g琥珀10g地龙干10g川芎6g远志4.5g 四诊∶6月20日。上方药服10剂,诸症继续好转,右侧肢体活动较好。出院时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即上方去琥珀、远志,加丝瓜络、地鳖虫各10g)巩固疗效。 患者回家后,仍继续服中药,均以补阳还五汤与归芍六味地黄汤加减相间服用,并行针刺治疗,患侧肢体逐步好转,至8月底已能手扶栏杆上下楼梯,扶杖外出游玩。 【按语】本例系因肝阳化火动风,痰火蒙窍,阴液受灼。本虚标实,故初以养阴熄风、开窍涤痰为主,待痰热渐清后则着重于育阴熄风。后期以偏瘫未痊认为气,虚血行不畅,故以益气,活血通络之品而收功。 十二、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愈二阳并病一例 徐某,女,63岁。初诊∶1974年5月20日。 主诉及病史;1周前洗衣受冷,间日便发寒热1次,发作有时,多于中午前后开始,至夜半渐解。 诊查;诊时,尚畏寒战栗,发热汗出而恶风,头痛身疼,腰痛如折,心下痞胀,时呕吐痰涎清水,小便短赤。脉弦滑有力,舌苔白厚带黄。 辨证、治法∶诊为二阳并病,宗仲景法,与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泽泻12g,茯苓12g北柴胡10g白术10g猪苓10g草果6g桂枝6g黄芩6g半夏6g 二诊;5月23日。前方药服2剂,发热、头痛、呕吐等症均除,仍微恶寒,腰痛。脉略弦,舌苔同前。照上方去桂枝加青皮4.5g。 服上方药2剂而安。 【按语】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头身疼痛,小便不利,原系太阳病膀胱蓄水证。然发作有时,心下痞,呕吐,又系少阳枢机失和之候,故诊为太阳少阳并病。治以五苓散解表化气利水,合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