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琪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1-12-21

九、湿化痰、温中降治愈眩晕一例

庞某,男,33岁。

初诊∶198423日。

主诉及病史发作性眩晕3年,每发则视物旋转如坐舟车、恶心欲吐。经几所医院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诊为"美尼尔综合征",久治效果不佳。近日病情加重,周内发作数次,伴有头痛、多汗、胸闷、恶心欲吐、乏力足冷。

诊查面色青晦不荣。舌质紫暗,脉沉。

辨证为厥阴寒邪夹痰湿上逆。

治法;治宜燥湿化痰,温中降逆除眩。

处方;半夏20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g橘红15g干姜10g吴萸15g人参15g生姜15g红枣5枚钩藤15g

二诊∶38日。服前方药6剂,近日眩晕未发作,精神转好,仍有头痛、食少、恶心,舌仍紫暗、脉沉,继以前法调治。

处方吴萸15g人参15g生姜15g红枣5枚半夏15g天麻15g钩藤15g白术20g干姜15g茯苓15g白附子10g甘草10g

∶315日。此期间曾两次复诊,均以原方加减共服药6剂,眩晕直未发作,精神恢复,食欲增进,面色略见红润,头痛消失,脉沉有力,舌转淡紫。于前方加五味子15g,继服药6剂以善其后。病情稳定,于近日返回原单位。

【按语】本案眩晕、呕恶、胸闷,伴有头痛身重、面色青晦不荣、足冷、脉沉、舌紫暗等,色舌脉证综合分析,当属足厥阴寒邪上逆与足太阴痰厥之证。寒邪循经上犯与足太阴痰湿厥逆而上,二者相互肆虚。治当从厥阴与太阴合治,宜吴茱萸汤与半夏天麻白术汤二方化裁,前者温寒降逆,后者理脾除痰湿,寒邪与痰湿除则诸症霍然而愈。

吴茱萸汤原治厥阴头痛,余于临床治厥阴寒邪上犯之眩晕亦颇为有效。《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以风、火、热证居多,但肝经寒邪上逆之眩晕亦非罕见,余于临床遇之甚多,此案仅其中之一耳。

十、疏肝泄热、化痰熄风法治愈抽搐一例

王某,男,27岁。

初诊∶19841216日。

主诉及病史∶5年前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生抽搐,初发病时正于行走间,开始发作时自感下肢活动困难,随之不能行走,逐渐延至手臂。抽搐时无角弓反张及口吐涎沫症状,意识清楚。以往半月左右发作1次,持续12小时,近1年发作频繁,35天发作1次,持续半小时左右。发病前自觉心胸满闷压抑,随之发病。曾做脑电图,未见异常。

诊查舌紫苔腻,脉沉。

辨证为风寒之邪深入经隧,筋脉失养。

治法治宜温经通阳,驱风散寒,以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桂枝20g附子10g川芎15g麻黄10g党参15g白芍15g杏仁15g防己15g防风10g黄芪30g甘草10g僵虫15g

二诊;1223日。服前方药6剂,抽搐减轻,1周内只发作1次,但时间延长到1小时左右。此外邪得除,经脉稍通之兆。苔腻、脉沉弦。乃邪气内郁肝服,肝风与痰热交阻,宜疏肝化痰、泄热熄风之剂。

处方桂枝20g白芍20g柴胡15g龙骨20g牡蛎20g大黄7.5g半夏15g黄芩15g甘草15g丹参15g僵虫15g

三诊∶1985113日。服前方药12剂,自觉症状大为好转,抽搐时间明显缩短,约1015分钟。近2日自觉稍有胸闷不适,但未抽搐,手足厥冷。舌紫、苔白、脉弦细。此肝经血虚寒凝,不能充达四末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桂枝15g白芍20g当归20g细辛5g甘草10g木通10g大枣8红花15g赤芍15g丹参20g鸡血藤30g

半年后其亲属告知,服上方药后一直未发病。

【按语】抽搐,又名瘛瘲,常见于热病过程中,为风火相煽、热灼津液、筋脉失养所致。除此之外,风寒湿邪外中亦可发生瘛瘲,由于风寒湿邪外中,深入经隧,经脉痹阻,筋脉失养而致。本案即居后者,故先以小续命汤驱逐风寒湿邪、温通经脉、柔养筋脉。服药后发作次数减少而时间延长,发作前胸闷气憋,苔腻脉弦。分析病机,前药外邪虽除,而肝胆气郁与痰热交阻,故发病前先胸闷气憋,继之即抽搐发作,因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栽,疏肝泄热、化痰熄风,从内风论治。服药12剂,胸满大减,抽搐基本得以控制,但又出现四肢厥冷、苔白脉弦细证候,又属肝虚血凝,不能充达四末。改用当归四逆汤力活血化瘀之,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收全功。

本案共诊三次而三易其方,立方遣药是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候,运用医者的临床经验。选择相应的辨证方法,予以有效的治法及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