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沛虬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四、清肺化痰法治愈风温证(大叶性肺炎)一例

赵某,男,25岁。

初诊1983315日。

主诉及病史∶咳嗽发热胸痛已7天,曾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未见好转。

诊查∶高热不解,体温39.1;咳嗽频作,咳痰黄稠,时夹血丝。右侧胸部刺痛。血象检查∶白细胞14.8×/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胸透;右下肺呈不规则大片模糊阴影。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湿啰音。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证∶风温外袭,由卫入气,邪热通肺,炼液为痰,痰热郁肺,伤及血络。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

处方∶净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杏仁10g清甘草3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野荞麦根30g银花30g连翘15g桔梗5g

4日服2剂,分4次服。

二诊1983317日。药后发热已减,体温37.5℃。夜间多汗,咳痰黏稠而不畅,偶见血丝,咳嗽较频,黄苔渐退。时邪尚未清澈,宣肃之权未复,痰热脾湿偏盛。再拟宣肺化痰、和中化湿。

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生甘草3g生苡仁15g橘红10g黄芩10g鱼腥草30g冬瓜子15g象贝10g 

3剂,日服1剂,分2次服。

三诊1983320日。发热已罢,体温36.8;干咳少痰,痰稠色偏黄,上半夜咳嗽较甚。血象∶白细胞6.5×/L,中性粒细胞0.69,淋巴细胞0.31。胸透;右下肺炎已基本吸收。脉细滑,苔薄腻微黄。此肺阴受损,痰热未净,治拟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南沙参20g麦冬10g杏仁10g银花10g冬瓜子15g生甘草5g桑白皮15g栝楼皮15g枇杷叶10g(包煎)生苡仁15g

5剂,每日1剂,水煎二汁,日2次服。

前后共治疗15天,症状与体征均恢复正常。旋即参加日常工作。

【按语】我对本病主张分期分型治疗。一般分为三期,即发病期;邪在肺卫;进展期∶气血两;恢复期∶气阴两伤。该病例高热、胸痛、咳嗽、咳痰黄稠,显属邪入气分、痰热壅肺,急投清热宣肺的麻杏石甘汤佐以野荞麦根、鱼腥草、蒲公英、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排痰之品。一俟气分之热得减,即改投宣肺排痰之剂治之,最终以润肺养阴化痰法善后。我主张在治疗本病时首先应早期大剂量应用清热、排痰、解毒之品,其中以野荞麦根效最佳,每日可用至100120g。首先,在治疗本病的整个过程中应立足于宣肺化痰,尽量促使痰液排出,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此外,临床若有便秘出现时,则积实、生草、玄明粉等化痰通腑之品亦不可少,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肺热得从下泄。

五、平肝熄风法治愈头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叶某,男,60岁。

初诊1985312日。

主诉及病史∶原有发作性头痛史,病历3年。近旬来头痛如劈,颈项板滞,呕吐。曾就近在医院诊治,经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查∶头痛如劈,颈项板滞,不能转侧,痛时恶心呕吐,甚则神识不清、四肢抽搐。体温37.6℃,血压170/100mmHg,白细胞14×/L,中性粒细胞0.80。舌光红,脉弦细。

辨证∶年逾花甲,肝阴已亏,肝阳暴亢,阳亢风动,上扰巅顶,证情危重。

治法∶平肝潜阳,滋阴熄风。

处方∶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石决明30g(先煎)钩藤15g(后下)丹皮10g广郁金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广地龙10g炙全蝎3g(研吞)炙蜈蚣3g(研吞)炙甘草3g

二诊1985315日。服上药3剂后,头部剧烈疼痛得减,呕吐亦止,四肢抽搐亦缓和,但仍有颤动。惟左目模糊,颈项仍感板滞,身热口渴,大便3日未行,小便不爽利。舌红绛而干,脉弦细而稍数。血压150/96mmHg,白细胞11.2×/L,中性粒细胞0.78。此风阳化火、伤阴劫液,证属重笃。仍拟前法,加重育阴镇潜之品。

处方∶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牡蛎30g(先煎)生龟版15g(先煎)生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鲜生地黄30g川石斛15g生草5g(后下)西洋参10g(另煎代茶)北沙参15g炙全蝎3g(研吞)炙蜈蚣3g(研吞)

三诊1985318日。服上药3剂后,头部疼痛较日前减轻,腑气已通,尿稍畅,身热已退,惟颈项仍感板滞,左目略赤。舌质光绛而干,尖边紫、脉细弦。血压150/92mmHg,白细胞18.2×/L,中性粒细胞0.72。阴伤络损,营血两燔,血热夹瘀。拟凉血化瘀,佐以育阴潜阳息风。

处方∶羚羊角粉0.6g(分吞)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15g赤白芍各10g丹皮10g丹参10g生龟版15g(先煎)生鳖甲15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麻仁15g炙全蝎5g(研吞)

用上方加减,继续治疗3个月,头痛渐消,精神转佳,血压血象均趋正常。舌虽红但已转润。1年后随访,在家安享晚年。

【按语】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医学"中风""头风"范畴,急性发病期如病情危笃,证以肝阳上亢、内风肆扰为主时,急宜平肝熄风为主,并根据患者素体肝肾阴亏的特点,佐以滋阴潜阳。由于本病患者在急性期一般以风、痰、火(热)为主,而风阳痰火主要集于身之上部,加之风性主升、火性炎上,因此,釜底抽薪、上病取下、通其腑气、导热下行乃为救治之要法,故重用通利腑气、镇潜肝阳、引血下行之品;待腑气得通、风阳渐平,则遵古人"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配合行血化瘀之法以和其血络,更用滋肾养阴之品以扶正固本。本病病势较急,病情危重,初期倘出现神志昏糊等现象,亦可配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化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