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辨证治愈水肿证二例 例一王某,女,20岁。 初诊∶1956年初。 主诉及病史∶全身浮肿反复不愈两年余,西医检查拟诊为"慢性肾炎"。住温州市某医院内科病房,无效。遂转入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住院,邀陆老会诊。 诊查∶面色白,全身浮肿,尿少形寒,纳谷不香。尿检;蛋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治则∶温阳利水。 处方∶猪茯苓皮各15g大腹皮12g陈皮6g淡附片9g桂枝5g怀牛膝10g车前子15g(包)生姜皮3g泽泻12g炒白术9g 二诊∶上方服10余剂后,肿退至足胫。昨起突然全腹部绞痛,手不可近,腹壁可见到条索状隆起,病者辗转反侧,号叫不绝。四肢冷,呕恶清水。舌淡苔白,脉沉紧。据家属代诉,此现象在某医院已反复发作3次,西医注射杜冷丁止痛后,即全身浮肿,继予双氢克尿塞利尿,肿乃渐退至足胫,旋而又发腹部剧痛,痛止则肿。此乃脾阳式微,中焦寒盛,正邪相搏,因而剧痛,肢冷呕恶;腹壁见条索状物者,肠管痉挛也;迨正气胜则寒邪傍达,故痛止而全身浮肿,正气怯而邪又内结则作痛,此时急宜温脾祛寒,遂予大建中汤。 处方∶蜀椒4.5g干姜3g别直参4.5g饴糖30g(冲) 三诊∶3月29日。药后片刻痛即缓。今晨视之,全身浮肿,皮肤发亮,按之凹陷。于原方加五苓散,3日而浮肿渐退。乃去饴糖,别直参改用潞党参12.5g。旬日后惟足胫尚肿,乃用右归丸前剂,每日1服∶并每日食黄芪粥(黄芪60g、糯米120g,以黄芪煎汤熬粥),逾1月而足肿亦消,食欲增加,面色红润。惟尿检蛋白(+),三个月不肯趋于正常,仍主右归丸方,鹿角胶易用鹿茸,并加补骨脂,1周后,尿检蛋白(—)。出院后每半个月复查小便常规1次,半年均未出现蛋白。体力恢复,次岁结婚,翌年举一男。1963年、1974年先后随访,母子均健壮。 例二林某,男,32岁。 初诊∶1955年夏。 主诉及病史∶患水肿病一年余,西医诊为"慢性肾炎",来温州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 诊查∶体壮神佳。全身浮肿,按之没指;腹胀膨满,喘满倚息,尿少便干,口燥不欲饮。苔白滑脉沉。住院期间先后服已椒苈黄丸、疏凿饮子、舟车丸,效果不佳。 辨证∶水气壅结,肺胃不降,脾失运化之权,三焦阻塞不利。 治法∶峻下逐水。 处方∶巴豆7粒,去油,捣和丸如绿豆大,吞服3丸。 二诊∶是夜水泻十余次,量甚多,次晨视之,全身肿消,腹部柔软,惟足胫微浮,人殊疲乏。 处方∶静卧1日,不予投药,糜粥养之。 次日精神转佳,拟胃苓汤与之。3日后起床活动,饮食如常,尿量甚多,改用健脾利水之剂。1个月后给济生肾气丸,每日18g,分两次吞服,每半个月复查小便常规1次,如是半年均在正常值,乃停药。1963年随访,体颇壮健。 【按语】例一之水肿证而见腹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辨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已有论述∶"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虽然《金匮》论风水腹痛,有防己黄芪汤加芍药之设,究非温阳祛寒,似非本例所宜。本例之肿痛相互因果、交替出现者,良由中阳衰微、寒邪内盛、阳气不得斡旋,则寒着而腹痛。俟阳气伸展,则水泛肌肤为肿。陆老治拟大建中汤得效者,旨在温脾阳、振中气。而不在治肿。盖斯时以腹痛为主症也。迨痛止而肿,重心又在水矣。故温中阳佐五苓以利水化气;而足肿不消,责在肾阳衰惫,用右归丸温肾壮阳,黄芪粥补中益气,水气得化,足肿乃退;尿蛋白长期不消失,是右归丸生精之力不足,易用鹿茸,加补骨脂,而始见效。此证治始在脾而终在肾,仍不出前人治水之旨,而不囿于水气之成方。于此见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而方剂之用在乎医者之匠心化裁耳。 例二系正水实证,利之罔效,泻之得愈,是遵仲景"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金匮要略》)之旨。但舟车丸攻之效微,足见其水气壅结之甚。且证情危急,更难为力矣。乘其体尚壮实,故司峻攻。舍巴豆又无他药可当此重任!然巴豆究系毒药峻剂,倘泻不止,将如之何?当服巴豆时曾备冷粥,嘱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倘泻之神倦,即以冷粥止泻。幸而未见不良反应。但用巴豆究属权变之计,必须在水气壅结、邪无出路、体壮证实而见腹大胀满其者,才可用之;对于一般的水肿患者,不可滥用,尤其本虚标实者,应属禁用之列。 以上两例水肿,一系虚证,一属实邪。例一虚在中下,脾不健运,肾不化气,治法始终以温阳为主。例二乃水湿壅结于肌肤经隧,三焦阻塞不利,邪盛实甚,虽以巴豆峻泻得效,但究非治水常法,是权变之计耳。且攻后正气亦伤,即投健脾之剂,后以补肾利水而收全功,此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之大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