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解放那年出生的。我记事时,我们岩峪沟人逢年过节走亲戚就有了固定的模式,走一般的亲戚必须拿10个或者12个白面馒头,说白面馒头,实际上是添加了玉米面的,只不过有点黄色的添加的是黄玉米面,白一点的添加的是白玉米面的罢了;走比较重要的亲戚除了拿馒头之外,还要再给拿两把挂面。礼物是不太重,但人们的亲情却挺深厚,在亲戚家吃过饭回家时还要再给回6个馍的。当然,贵重的挂面自然是不会回的了。 挂面由于贵重,平时一般人是吃不着的。有主要亲戚来时,母亲总会支开我们只把挂面做给他们吃。看到来的亲戚端着挂面碗吃,我们躲得远远的只能干看,且直流“哈喇子”。当然,若是谁感冒了还是能吃上放了生姜、大葱和辣椒的挂面,但是汤很多,主要是让喝挂面汤,喝完以后捂上两层被子让出汗,等汗出透了,一身轻松,感冒立即见效。记得我三弟总感叹:“想吃的时候吃不着,不想吃时才让吃”。 那时候,我们岩峪沟包括周围的村子都没通电,只有县城才有,每次去后山拾柴走到南岭顶时,能看到县城方向一片红晕,我们个个打心眼里羡慕居住在县城的人。因为没有电,吊挂面所用的面粉是套在石磨上加工出来的,质量要求高,不然所吊挂面就会断掉。为了保证质量,100斤麦子大约也就只能收吊挂面的面粉50-60斤,哪像现在往面粉里加点食用胶就很劲道了。 吊挂面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这也是最重的力气活。把面粉称好后倒进准备好的大盆内,按照一定比例称好食盐,用温水划开后在和面的过程中均匀地搅入盆中。我经常看到和面的过程中,有两、三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面和好后用蒲团盖的严严实实存放起来醒面,醒到一定程度后将其倒在挺大的面板上,再用刀切成细条慢慢地揉成粗面条子形状盘进大盆之中盖起来,这是第二次醒面。 接下来就是上杆了。大门盆中的粗面条子醒过两、三个钟头之后,吊面师傅将大面盆端到案板上,随后用手拉出一面条子的一头来慢慢在案板上搓,搓到一定程度后,再将搓好的面条子挂在两根大约2尺长的杆子上,等面杆子挂满,再将两根杆子折合起来近距离地放进提前用砖沏好的面柜里开始第三次醒面。 放进面柜里醒约一小时左右,吊面师傅把上了杆子的面拿出来,将一根杆子的一头插进屋内一个小架子窟窿内,然后抓住下面的那根杆子往下拽,拽到二尺来长时,又收起杆子再次放进面柜做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醒面。 接下来就是上架子。在我们村西头的碾子场上,并排栽着一些大架子,架子的木头上面钻有很多窟窿,这里就是掉挂面的场所。 等面醒好之后,架子下一个人站在放好的凳子上,下面的人取出柜中醒好面的杆子递给站在凳子上的人,由他将杆子的一头插进头顶上架子的窟窿内,每插好顶上的一根杆子面,他就调换一个姿势做出夸张的动作,抓住另一根杆子轻轻地往下抻,当抻到地面的人能够着时,他才将杆子转交给地面上的人,自己另拿一根杆子从上到下慢慢地分拨开面条子中间的粘连部分。这一时刻,两人的配合相互重要,快点、慢点都可能撞断即将成型的挂面,使此前的一切工作都将前功尽弃。 经过上下同心的共同努力,杆子上的挂面越来越细,直到杆子快要落到地面为止,挂面完全成型像瀑布一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随后在杆子的两端吊上提前用泥捏成的吊坠,让其在太阳下晾干。当然了,若遇到刮风,就得赶紧将其挂进屋内,否则随时都可能被风刮断。 挂面晾干之后,卸下3-4杆子放在大案板上,再拿提前用木板做好的尺子量好长短,用刀将挂面切断,放成大约2两或者半斤重的一堆供包装。包装起来看似很简单,就是用纸条将挂面包起来并粘上浆糊就可。其实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马莲叶子绑挂面的,后来因为队上需要的量大,成本又高,随后就将废旧报纸裁成纸条在挂面上包两圈,再用浆糊粘起来就成了。这包装挂面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是个技术活,包的松点吧挂面固定不好,包的紧了呢挂面两头又炸起来了影响观瞻,还有可能使纸条裂开,所以负责包装的人时时小心谨慎,惟恐出现差错…… 总之,吊面师傅做好的挂面劲道,很有嚼头,确实好吃,这其中包含着种粮者的艰辛和吊挂面师傅的汗水,当然也包含一种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我真心地为吊面师傅点赞,同时也呼吁有志青年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将这门吊挂面的技艺传承下去。 现如今,超市中售卖的面条种类繁多,但要细品起来,我还是最欣赏吊面师傅手工制作的挂面。 作者简介: 金百让(学名金兆熙)男,49年生,住商州区夜村镇何塬村五组,从教卅年,爱好文学。曾自写自赏四集,水平有限,难登大雅。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方子蝶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 荐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