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读原著 2021-12-27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桃应问孟子道:“如果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 捕他也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禁止他们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让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当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
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看待天下有如看待穿破的鞋子。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天下。”

   瞽瞍杀人,这个事肯定不对。作为法官的皋陶依法办事,逮捕瞽瞍,无可厚非。作为瞽瞍的儿子舜这时候已经是一国之君,面对这个情况,他有三种选择,一是法大于情,大义灭亲,按国法惩处父亲;第二种是包庇父亲的行为徇私枉法;第三种则是弃国君之位不顾,以普通人的身份带父亲远离。

  如果选择第一种,舜必定得担负不孝之罪名。
  凭借舜的德行,几乎没有第二种这种可能。
  第三种比较折中的方法就是背着父亲远离。
  舜选择了第三种。

    《论语·雍也》里面,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是在讲,宰我来问孔子:“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啊,虽然你告诉我说:'法度、法则里是含有仁的内容的’,但你会完全顺从这个法度、法则而没有任何变通吗?”孔子回答说:“怎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仁呢?作为一个有文化,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

  盛行严刑峻罚时,宰我很疑惑,法度、法则里含有仁的内容,为什么现在有人不服从呢?有的人实行严刑峻罚的法度、法则,里面却看不到仁,这又是什么缘故?

  孔子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宰我的问题,而是先让宰我好好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仁,它又到底有怎样的体现。

   用现在的话来说,法律本是不讲人情的,但法律里面有没有人情呢?法律设立之初,本身就是用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显然是有人情在里面的。

   真正的君子,也就是那些有文化,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如历史上那些舍身成仁之人。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不能让他弃孝,因为“孝悌也者,仁之本也”。

  换句话讲,孔子是在说,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几乎已经没有君子了,那时候制定法度、法则的人,多是小人,他们总想着凭借严刑峻罚来为自己谋私利,约束人民,却不会用仁爱的精神来变通性的使人民共同自愿去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这个社会的法度、法则由君子来制定和实行,必定离不开仁爱的精神。

  法律、法规、法度最早起源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如果哪一天这个社会发展到人与人之间都罔顾亲情,或是没有亲情了,那这些法律法规法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此,儒家也早就认定,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亲亲,才能推己及人的做到符合法律法规法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如果连亲情都不顾,那也不可能符合法律法规法度和社会行为规范中仁的要求。


    尽心知命即是要了解最根本的东西,不逆天性,不伤害自性,立在根本上做人,才能找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舜维护亲情偷偷背着父亲逃跑,并不是不顾国家法律,他也更没有认为亲情能超过法律。他去沿海边化外之地是不得已之选择,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他不愿意触犯法律、违背法律,但同时,他也不愿意丢掉法律法规中仁的一面。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这个世上,每个事中都存在着一个最合适的中,舜帝找到了处理此事的中道之法。

   往大处说,儒家认为在德治和法治之间,德治起点就高,德治好了根本就不会有违法的事发生。正如——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然而,当一个世道从上道沦落为中道时,礼乐崩坏,法律法规自然缺不得,这个时候就是孔子所处的年代,孔子根据具体问题,会教给人在德治和刑罚之中找到一个中和点。为了比较容易找到这个中和点,孔子在德治和法治之间着重强调了一个礼制,礼制比法治要有人情也更活一些,形式可多变(礼之用和为贵),根不变就行(礼之本为仁,为敬)。用德治加礼制比用强权政令和严刑峻法好得多,正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人做了违法的事,当然该承认,并主动去承担责任,但在亲人之间,处理这种事也有个中在那里头,方式上比如不会公开但私下里却自有严肃的批评与反省,任何过犹不及,都不可取,正是:“互相隐藏,子举所异者,言为风政者以孝悌为主,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宜应相隐,若隐惜则自不为非,故云直在其中矣;若不知相隐,则人伦之义尽矣。”

   说一个相反的例子——

   许多年前的一场斗争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写大字报,戴高帽子游街,儿子当众鞭打老子,学生脚踏在老师头上,社会的伦理彻底丧失殆尽了,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是正直吗?这是人间地狱,没有人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出来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藏,委婉劝诫,儿子替父亲隐藏,委婉劝诫,正直就在这其中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