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叶公语孔子曰(13-18)

 经义工坊 2021-11-16

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也是“直”的品德所在,可见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了“孝”“慈”的范畴。历代学者对此有很大争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直躬者:直身而行者,正直的人。
攘羊:偷羊。攘,夺取。
证:举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他的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远近,尊重贤人要有贵贱等级,礼由此而产生。 
早期儒家所提倡的“仁”,“亲亲”是其立足点和落脚点。对父母的感情是人最为亲近、近切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常情,是天生的伦理。其他领域的“仁”都是从“亲亲”生发、延展而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古代中国都有家国同构的特点,多以家庭成员分封为诸侯而建国,“国”是“家天下”的不断扩大。齐家有道,治国才有方。只有家庭和睦,才有国泰民安。一旦诸侯纷争不息,实际上就是兄弟相残不止,天下将永无宁日。一家之内,只有做到“亲亲为大”,才不失伦理,进而奠定治国安邦的仁德之基。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连父亲偷羊都要去揭发,可谓大义灭亲,足以证明儿子的正直。孔子为何不以为然?为什么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因为揭发自己的父亲,已经跟天伦之理相悖,这种所谓的正直与“慈”“孝”相比,是虚妄、欺诈的表现。从伦理的角度看,偷羊与“亲亲为大”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如果父子之间纯粹为了讲求正直,不能相隐,那么这个人的人伦之义就被完全断绝。所以,父子相隐看起来好像不正直,但于天理、于现实却是正直的体现。
从人伦入手,注重教化,举国上下都不失仁德,都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君仁臣忠、长惠幼顺,国内社会就会和谐有序,诸侯各国也就会和睦相处。同理可推,如果真正能够大行“慈”“孝”之道,人人就会讲道德、守规矩,自然不会出现偷盗抢劫事件,“直在其中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