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浩生专访: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菌心说 2022-01-02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同为心理学史大家 高觉敷 老前辈的弟子,华南师范大学 申荷永教授 和 广州大学 叶浩生教授 联动,共同为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助力!

图片


图片

这个就是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心理学史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实际上都是一种不同国家的心理学。你像美国的心理学为什么不是构造主义?为什么变成机能主义?这就源于美国的文化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文化。

中国文化毕竟发展了2000多年,中国文化中间是有一些糟粕,但是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精华,有一些古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应该还是有启迪的。所以有人就讲,你不了解今天是因为你不了解历史。

所以我就觉得咱们的心理学一定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有创造性。我觉得我们心理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我们自己文化特有的那种特色。我们都是在模仿、跟风,国外在研究什么,我们就跟着研究什么,这是一种脱离文化的表现了,我觉得心理学这样走下去的话,我们心理学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我是这样看的。

在规模上,咱们国家心理学的从业人员跟咱们的人口比例比起来,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你看美国在1988年的时候,大概有2亿人口,就有30万人在专门从事心理学工作,而那时候我们国家(从事心理学的)就只有几千人。现在我们国家有几万人(从事心理学)了,但是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我们心理学的从业人员规模还是非常小,而且心理学在所有学科中间也只是一个小学科。

在特色方面,中国心理学还是缺乏一种文化的特色,缺乏对我们中国这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行为方式,这样一种深入的了解。还是我刚才讲的,中国心理学还是要结合中国文化,这样,心理学才有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图片

采访人:申荷永教授的博士生 冯小玲、温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