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道德经》第50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经文】出生入死①。

生之徒②,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③,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④。

盖闻善摄生⑤者,陆行不遇兕⑥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⑦。

【考注】①出生入死:出离维生之道就会陷入速死之途,非指成语“出生入死”。 ②徒:类。③动之于死地:行为失道陷入死地,亦意外非正常死亡。④生生之厚:保命、求生的欲望太强。⑤摄生:养生,保命。⑥兕:犀牛。⑦无死地:没有致命的缺陷或死穴,与前文之“动之于死地”对应。

【考译】出离维生之道就会陷入速死之途。

人世间,长寿的占十分之三,正常死亡的占十分之三,因为行举失道而意外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第三者)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过分致力于生反而加速了死。

据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在战场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他无处投角,猛虎于他无处伸爪,武器于他无处逞露锋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致命死穴。

【导读】有的人因行为失道而导致丧命,有的人因欲望无度、过度奉养而早亡。老子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死的影响,他认为,人应当善待生命,即“善摄生”,而守“道”就是善待生命,要放下“生生之厚”之妄念、执念,少私寡欲、不事争夺,如此便无致命死穴,可以远离死地。本章老子讲的养命之道,根本的是改造主观世界即去欲,本质上还是无欲、无为。老子的基本论证思路如下表:

短命

长寿

以其生生之厚,出离了维生之道

以其无死地,顺应了维生之道

善摄生者奉道而行,故可以长生

【辨读】关于生死,老子开门见山地说:“出生入死”——出离维生之道就会陷入速死之途。这为后文阐述“摄生”之道埋下伏笔。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长寿的、正常死亡的、因行举失道而意外死亡的,各占十分之三。那这第三个十分之三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过分致力于生反而加速了死。这里的难点是如何理解“生生之厚”。许多人单从养生方面来理解“生生之厚”,这偏狭了。“生生之厚”即求生欲望过强,指的是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试图通过各种正当的和非正当的手段获取更多的物质奉养,这反而猝寿,甚至死于非命。因过度追求物质奉养,有的人积劳成疾而早逝,有的人则铤而走险而丧生。“君子莫行于危墙之上”,这个“危墙”就是贪欲,就是死地。可见,“生生之厚”实在是生命的死穴。

人之所以短命,是因为贪欲太多,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老子从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任何人为的延寿行为(如炼丹服药),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文章图片1

死地

不作不死。何为作?无尽的欲望,包括物欲、权欲,甚至是抢夺、战争,总之是名利欲,这些都是“作”。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不要企望靠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行路不遇猛兽,作战不怕武器,角、爪、兵器都奈何不得,这是一幅得道者、善摄生者的理想画面,老子这里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不能把它理解为刀枪不入,“其无死地”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善摄生者”行举不失道,道当然也保全他。“善摄生者”守道无为,克制少私,清心寡欲,不勉为、不妄为,人格无缺陷,生命也就无死穴,当然可以长寿无虞了。 “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王弼《道德经注》)“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7章),这是老子的生命辩证法。

文章图片2

虎无所用其爪

对此,《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载:列子问关尹:“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至人潜行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何以达到如此境界?”关尹回答说:“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藏身于自然之道,当然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的了。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

“授人以柄”是有死地,“无欲则刚”则相反。人行江湖,能否保全自己,不受或少受伤害,关键不在于对手或敌人,而在于人自身,在其道行。这不仅是个技巧问题,更在于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在于三观是否正确,在于遵道而行还是背道而驰。有了这些方面的修养,人就可以无懈可击,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这样就可以排除短命的人为因素。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恪守“道”的原则,清静无为,即不妄为,不伤害别人,这样别人也就没有伤害他的机会和理由。

【今鉴】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知足之人,上天不能使其沦落贫穷;

不贪婪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卑贱和困顿;

能将躯体看作身外之物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患病;

能够做到不贪恋生命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死亡。

私欲之心是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对多数人来说,谁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现实往往与自己期望值不符:人有华丽服饰,自己没有;人有姣好容貌,自己没有;人有豪华别墅,自己没有;人有权力和地位,自己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越想越郁闷,越想越不快乐,消极情绪挥之不去,伤神又伤身。千万不可事事求全,因为过分的贪欲、野心,过多的操劳、追逐,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欲与非欲的区别,也是有没有精神追求的区别。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