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登科---辩足太阳病膀胱脉证并治

 家乡一品 2022-01-05

辩足太阳病膀胱脉证并治

(义按:加一“足”字,泾渭分明,是非剖断,寒热彰显,百世疑团,顿时冰释。)

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病机:暑、湿、燥致痉、湿、暍三病相。

     风、寒、火致中风、伤寒、温病三证象。

金匮云:“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1、论痉病脉证并治

(甲)病因病机。

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四)注:中文号码属金匮条文,下同。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五)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六)

〈乙〉主要脉证。

夫痉病,按之紧而弦,直上下行。(九)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七)

〈丙〉刚痉与柔痉的区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义按:以此鉴别诊断,泾渭分明矣!

(丁)证治:欲作刚痉。

①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脉反沉迟,此为痉。括萎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一)

③里实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戊〉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三)

痉病有疮灸,难治。(十)

暴胀腹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八)

2、论湿病脉证并治

〈甲〉临床表现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如薰黄也(十五)

〈乙〉治法有发汗,利小便和温阳化湿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重,治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已,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十八)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易,但当利其小便。(十四)

〈丙〉证治。

①头中寒湿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如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十九)

②寒湿在表:湿家身疼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火攻之(廿)

③风湿在表: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廿一)

④风湿兼气虚

风湿病,浮肿身黄,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廿二)

⑤风湿表阳虚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廿三)

⑥风湿表里阳虚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廿四)

3、论暍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若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则热,口开前板齿燥者,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廿五)

义按:暑热伤元气,或伤气阴,或耗津,故宜根据证情特点与变化及脉象以分辨,一般以清暑益气二法,暑伤津液阴气者以王孟英清暑益气汤,暑伤阳气以李东垣益气清暑去湿法对症下药,自有奇效。

①伤暑热盛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廿六)

②伤暑湿盛

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为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廿七)

论太阳病中风,伤寒,温病三证象

〈一〉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注:此号码者为成都医学院七四年伤寒版。下同。

“义按”为作者陈敦义说明或见解。下同。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7)

诗曰:风吹卫门开,恶风汗自来。

 桂芍甘姜枣,脉缓热粥裁。

〈二〉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诗曰:伤寒无汗来,脉紧门不开。

恶寒身疼痛,麻桂杏甘裁。

〈三〉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诗曰:温为阳邪伤阴津,发热而渴水宜亲。

黄芩栀豉清经热,白虎承气仔细斟。

太阳中风兼证——桂枝汤加减法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得汗出解,不愈可尽剂。

方解:考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二味神仙配也。神农本草经云:“菌桂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牡桂即桂枝也,属阳,主上气咳逆,结气” 。“其性味辛温者”温阳解肌也,“先聘通使者”最先达表也。“其主百病,养精神者”和荣血以养阳气,鼓动动脉血之搏出也。至芍药者云:“性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促进静脉血回流,改善静脉郁血,使血流畅通,通而不痛就是止腹痛,除血痹、寒热、疝瘕之注脚。考小阳旦汤中桂草合用辛甘发散为阳,小阴旦汤中芍药黄芩合用酸苦涌泄为阴;如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合用,一动一静,一发一收,君明臣正,彰显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义也。故可泛用无穷也。再以甘草和诸药,姜枣调荣卫,气血营卫和矣!总括桂枝汤有三功:一解肌表,二调气血,三和肠胃,所以本经云:主百病、寒热并非虚言。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确是名实俱归。

(义按:考桂枝汤加减法,如物理化学之大熔炉,变化无极。其有减味法,有加味法,有加而加,有减而加,下面将一一详述之:)

减味法:有桂枝减芍药法,桂枝减桂枝法。

1、加味法:有桂枝汤加桂法、有桂枝加附子汤、有桂枝加葛根汤、有桂枝加麻葛即葛根汤、有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人参芍药生姜新加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2、加味并合法:有桂枝加麻黄汤之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还有桂枝二越婢一汤、有桂枝加芍药饴糖小建中汤和再加黄芪之黄芪建中汤。有柴胡桂枝汤。

3、减再加法:有桂枝减姜枣加归、辛、通草之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法。有去芍加附子法、去芍加味法、即桂甘姜枣加麻杏羔之大青龙汤,有桂甘姜枣加麻附辛汤、桂甘姜枣加小承法之厚朴七物汤、有桂甘姜枣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有桂甘姜枣加参麦生地阿胶麻仁之炙甘草汤。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可师。

再简化之,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其加附子姜枣名桂枝附子汤,加附子白术名甘草附子汤、加茯苓大枣名茯苓甘草汤、加茯苓白术名苓桂术甘汤、加参术干姜名桂枝人参汤、加龙牡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桃仁、硝、黄名桃核承气汤、加半夏名半夏散及汤。考其所以加、为什么减,得其真诠矣!最后体悟芍药甘草汤,明阴阳配合之义矣!

检索仲景伤寒论集中,以桂枝汤加减立法最多,总括之:桂枝加桂者温阳解表也,活跃动脉血也,加附者回阳救逆也,加参者培元也,加芪者升阳也,加芍药饴糖者建中补脾也,加芍者止痛也,促使静脉血之回流,加龙骨牡蛎者宁神定惊也,桂枝加杏仁厚朴者下气止喘也。再考去芍者,去其阴柔也。

太阳病伤寒兼证——麻黄汤加减法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4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行水发汗,桂枝温阳解肌,杏仁利肺气止咳,甘草协和诸药。合之以发汗宣肺解表。

兼证

(一)兼温: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63)

(二)兼风湿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

(三)兼寒湿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四)瘀热身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义按:上五方皆以麻杏甘三不抝为主药。加桂枝则为发汗的麻黄汤,加石羔为治温宣肺之方,加薏苡为治风湿之方,加白术为麻黄加术汤为治寒湿之方。加连翘赤小豆姜枣等药为清瘀热之方,一味之差而治效大异,此经方之妙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诗曰:东方吹来温润风,湿冷散尽现晴空。

麻桂芍草表寒散,化饮姜细味夏功。

汤液青龙有大小,大龙仲景小青龙。

太阳病病温兼证

按太阳为寒水之经,病于热,多为传变而成,故多为夹杂变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来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莲黄芩汤主之。(33)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7)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8)

心下痞,按之痛,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9)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脓,栀子豉汤主之。(78)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81)

义按:上寒字有错,应为火字之误。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义按:此上面太阳经温病方药也,若陷胸、十枣、大柴胡汤皆治温之法也,若肠胃为手足阳明,更属病温,举方有猪苓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麻子仁丸,诸承气汤,厥阴有白头翁汤,皆治温之良法也。

辩伤寒三阳病外感表证层次并治

太阳中风,汗出恶风,脉浮缓之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无汗恶寒,脉浮紧之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之麻杏甘石汤证。

太阳风寒,时寒时热,或汗而脉浮,麻黄桂枝各半汤证。风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太阳风温,风多热少之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风温,外寒里热而烦躁之大青龙汤证。

太阳风温,表寒内热,有水气之越婢汤证。

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之葛根汤证。

太少合病,寒热往来脉弦缓之柴胡桂枝汤证。

太阳风湿表阳虚,风湿相搏之桂枝附子汤证。

太阳风湿里阳虚,骨节疼痛之甘草附子汤证。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目合则汗。

义按:此与少阴病相异在脉浮大,属表阳虚湿证。

另列三阴证表寒证和里寒证于下以资鉴别。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辛汤主之。(30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义按:上述三阳病表证层次交错,层层分明,历历在目,默默在心,风、寒、温三纲鼎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错比较自能鉴别。知病有夹杂并合,于纷纭复杂之中卓立明察。

古人云:不明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现以十二经脉循行起止和是所主病歌诀列下以供参考应用,歌诀于下:

辩十二经脉循行起止及经络方寸歌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臑肉萦。

前于心与心包络,下肘循臂骨上廉。

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口根。

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满咳。

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

臑臂之内前廉痛,为渴或为掌中热。

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

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以报息。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一手太阴是肺经,一十一穴须记清。

手之三阴胸走手,肺下寸口拇侧停。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进一锁骨邻。

距中六寸取穴是,天府腋下三寸匀。

侠白顺行再一寸,尺泽肘中横纹寻。

孔最腕上定七寸,列缺交叉食指循。

经渠寸口动脉是,鱼际腕下节前行。

少商穴在大指侧,去爪甲角韭叶明。

为科学实用,为省笔墨,不浪费读者时间,不再抄录,以示简要,请读者自查自作自背,以次入于大辩证体系中。

辩足太阳病膀胱蓄水蓄血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口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0)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不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气汤主之(109)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8)

义按:(70)条文言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为蓄水。下两条文以脉微而沉,无外证,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者为蓄血。

辨膀胱病脉证

足太阳膀胱病腑热,小便热痛,脉弦数,烦躁热渴,五淋八正散主之。

足太阳病膀胱腑热,湿热蕴结,尿频尿急,或腰痛,或少腹急痛,或尿血,此为尿石证,三金八正散主之。

足太阳病,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小便有脓性分泌物,脉弦数,或口苦目红,或烦渴者,此为热淋,龙胆泻肝汤主之,或加银花、土茯、滑石、公英辈,随证出入。

足太阳病,子宫附件炎,少腹痛,瘀阻,或子宫囊肿,或子宫外孕,桂枝茯苓丸主之。

足太阳病,前列腺炎或肥大,尿频尿急,夜尿多,脉沉弦涩,五淋散合萆薢分清饮主之。

论十二经脉病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述了六经病解时,这就涉及到时间医学的问题,即天时与疾病关系问题。因为说到干支纪年,这也就涉及到传统哲学阴阳五行的问题,如五运六气和占星术等问题。

   《伤寒论》开章明义就说到太阳病的问题,何谓太阳,太者大也,阳者光明是其德性,温暖是其功用。何谓病?就是太阳的光辉和功用遭障碍。太阳病解时在巳午未三时。巳午未时相在日为中午,在年为夏天,其气最温暖,就说明太阳当时值旺,丽阳当空,能去暗湿和阴寒。如太阳病就是说太阳受到阴气寒水之侵凌,寒水者在干支五行中属亥子丑三时。至有病解时就有病发时,病发时就是巳午未之对立面即亥子丑,亥子丑乃三阴经交汇之处,寒水阴气伤了肌体就为伤寒病。伤寒逢烈日当空,阴霾顿失,所以说巳午未为太阳病欲解时。如其余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解时义之大用就仿此。但明此即要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整体观辩证能力。如读“经”就要知“纬”。说到寅卯辰春木就要知道其对立面就是申酉戌秋金。知亥子丑为冬水就要知道巳午未为夏火。另者还要知道阴阳之离合,知道辰戌丑未为四傍之土,明白阴阳四时就能懂得天地气宜。“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就能“审察病机,勿失气宜”。如此而已。

   另者读干支纪年,还必须和“易经”十二消息卦相联系起来,然后才能知道阴阳消长,寒热进退之机。配合为寅泰、卯壮、辰夬为春;巳乾、午垢、未遁为夏;申否、酉观、戌剥为秋;亥坤、子复、丑临为冬。四时运转而病变生焉!夫冬至一阳生而子复;夏至一阴生而垢至,泰卦三阳起泰而一月增一阳,七月为否而月增一阴。故医者之心必因时而达变。乾巳月序为四月,六爻皆阳,呈火长夏天;坤亥月序为十月,六爻皆阴,是水旺冬月,四时更代,阴阳变易,明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再者从仲师“欲解时”中,我们亦可看出其中的特点,即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各占三时,而三阴经只占一时,而另二时只是共有。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易经”与“内经”都贯穿一个阳道为尊的道理,如阳主动,阴主静,故三阳病多变化,而三阴病多守静,但阴经病机多相同,以阴生寒,故三阴病不论太阴、少阴、厥阴多可用四逆、真武汤,此又习医者不可不知也。

   总括上述,从中我们就可知道太阳的本义、经义和时义、地义以及五行义。太阳经天,红日高悬,当时值旺,带给万物以光和热,这就是太阳总义。太阳于时为夏天,于地为南方,于五行属火,赋以干支为巳午未三方合时。在五行义上生火者春木,泄火气者秋金,克火者冬水也。在干支生克上叫做亥子丑克巳午未,太阳火被寒水所克伤,所以书云:太阳为寒水之经。就是寒水运气经过,侵凌了太阳,故称太阳病。这就是太阳病的实质。说与诸君共研讨。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ebc491ed0101h340.html

家乡一品注:文中的义按是指陈师父亲陈敦义老中医,著有《 汤液经 临证五十年 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网上评分非常高,诸位有兴趣可以一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