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己说教育︱决定教学成败的奥秘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决定教学成败的奥秘

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让人脑洞大开。

其中《“教会提问”的教学》有两个观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观念上的冲击,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他说:提问是知识的种子;提问在极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的成败。

为什么呢?

“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问为契机,将会在儿童中间产生无尽的极具个性色彩的多样化的思考;可以出现无尽的思维的分化、对峙、纠结与共鸣;可以涌现无尽的进一步深化探究活动的根据与事实。”教学要“丢弃'提问耻辱’的观念,确立'不提问可耻’的风气,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导向­­­­­­­­­­­——不是教会回答,而是教会提问”。

提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是不是老师都能够教会学生提问?实际上,是不是每个老师都喜欢学生提问,都成为问题。

记得读高中时,有一节物理课上,老师讲完课在走道里巡视,让学生读课本。一个学生见老师过来,蹭地站起来:“老师,假如……?”

老师接过学生手中的书,看了一眼他提问的地方,说:“你这个学生,你不能乱假如啊,这个课文上的东西,都是大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定论,不容置疑,你记住就行了。”

学生迷惑不解又无话可说悻悻然地坐下了。

这一幕在我当了老师之后,经常在我的脑海里复现。

科学的最大的魅力,是没有定论;科学精神的最大魅力是永不止境的探索。

我这个同学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发问者,但老师一句“课本上的东西,你记住就行了”给打发了。

刚刚燃起的科学思考和探索的火苗被硬生生地熄灭了。从此,我们的物理课堂上再也没有提问声了。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我当时非常认可老师的“科学都是定论”这句话,科学家们是神圣的权威,不容置疑,不容反驳,是高高在上的,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有臣服,乖乖地记住他们的结论和观点。

科学就这样在我们心中变成了冷冰冰的东西,没有温度,没有激情,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唯有顶礼膜拜,诚惶诚恐。

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说出读了《归园田居·其一》中这几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之后的感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高兴”。

这个回答显然并不在授课老师的预设范围之内,老师笑一笑,说:“嗯,高兴,对”然后转身去叫另一个学生起来回答,直到在老师的“软磨硬泡”下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为止。

实际上,这个女生的回答是一个极佳的契机,老师抓住这个契机,不断追问,就能够直抵诗歌的灵魂本身。

不断追问,应该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最佳方式。

“不管怎样,课堂教学的展开就是以这种提问作为契机而产生,指向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才得以开始和深化的”(钟启泉《读懂课堂·“教会提问”的教学》)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佐佰庞归纳日本教育现场的经验,提出“改变视点的提问”“引进别的假定的提问”“举出例子的提问”“思考案例的提问”“抽丝剥茧的提问”“揭示矛盾的提问”“提示疑虑的提问”“变化条件的提问”等8个提问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