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发现最治愈的书竟然是《论语》

 小宋老师幸福课 2022-01-06

以前的我,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自己会在睡前捧着一本《论语》读得津津有味。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有文化修养,我曾硬着头皮背过一段时间的《论语》。但是由于当时读书的功利性太强,又没啥人生阅历,所以一直感觉《论语》离自己很遥远。
 
前些日子,在收拾家里旧书的时候,随手翻出一本《论语》来读了两页,就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能够领悟书中一些段落的意思了,并且还会时不时地拍案叫绝、大呼过瘾。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论语》所带给我的治愈瞬间。
 
0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老师,有很多话需要反复跟学生碎碎念。比方说,不要逃避问题、人生须认真、上课不要玩手机等等。有些话,可能每节课都需要重复好几遍。
 
但是,总有学生会拖延上交作业、会为自己上课迟到找一些借口、忍不住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
 
同样的话重复了很多遍,学生又没能立马做出改变,作为老师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句话来提醒自己:
 
第一,学而不厌。不能总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要反问自己——自己有没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去升级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让课堂对学生来说更加有吸引力呢?
 
第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去教导学生呢?有些话,往往需要说很多遍,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啊。
 
0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一天,一位图书编辑联系我说,想要和我合作,共同打磨一本书,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当时刚刚出版了第一本书,早就有想法出版第二本书了。
 
所以,收到这位编辑老师的邀约之后,我显得很兴奋,马上兴致勃勃地和对方谈了很多自己关于下一本书的设想。
 
没想到,这位编辑老师马上跟我说了一句:“出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要太心急。”
 
我当时感觉很莫名,也很生气,心里想,“明明是你主动过来找我的,然后我就热情地回应你了,这怎么就是太心急了。难道只有摆出一副高冷的样子,才符合你的要求吗?”
 
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我并没有在语言上表现出来,只是回复了一句:“好的。”
 
后来,因为和这位编辑老师互加了微信的缘故,这位编辑老师就有了近距离了解我的机会。

慢慢地,他经常会在我发的文章底下留言,以及给我的朋友圈点赞,并且自称是我的粉丝,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以后,说不定我们俩就会一起合作搞出一本出来呢。
 
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我们不应该因为对方不了解自己而随便生气。
 
当被别人轻视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创造机会让对方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呢?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生闷气。
 
0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身上不存在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不绝对化,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我觉得这四句话,简直是在心理方面进行自我修炼的四条绝佳标准了。
 
首先,毋意——不凭空猜测。很多人情绪上很容易高低起伏,往往都是由于喜欢捕风捉影、凭空猜测所造成的。
 
比方说,“为什么我这么热情地跟对方打招呼,对方却如此冷淡地回应?我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他了?”
 
如果总是这样没有事实根据地凭空猜测,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灾难化想法所装满,同时也很容易郁郁寡欢了。
 
凡事都先问问有没有证据,仅此一项,就可以减轻生活当中很多没必要的烦恼。
 
第二,毋必——不绝对化。很多人看待问题容易绝对化,喜欢采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
 
比方说,只要发现朋友身上有一个缺点,就否定这个人的全部,缺乏包容心。这样时间久了,是很难交到朋友的,同时也很容易对整个世界都不满意。
 
第三,毋固——不固执己见。一个人,一旦开始固执己见,说明这个人就难有进步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固执己见的人往往都属于僵固型思维的人,这类人相信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讨厌拥抱变化,不愿做出任何改进。时间久了,就会慢慢被时代淘汰。
 
第四,毋我——不自以为是。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太当回事,就很容易频频受挫。
 
自以为是的人,看起来自尊的程度很高,但是却不稳定。遇到顺境的时候,他们目中无人,谁也看不起。一旦遇到逆境的时候,他们又会怨天尤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了。
 
所以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很重要。

P.S.大家好,我是小宋老师。从今年开始,我对这个订阅号做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我将分享更多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有啥建议,也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