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超越善恶

 新用户85419011 2022-01-10

  在开篇讲完“道可道,非常道”的总纲之后,老子就像是练一套拳法打完了起手式,随即沉肩发力,打出第一拳,对所谓的“是非善恶”标准发出雷霆一击,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界限和标准,都是相对的、模糊的、可变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庄子的《齐物论》把天下的是非善恶全都混同,堪称惊世骇俗,而老子的这句话却恰恰可以视为《齐物论》的前身和总纲。

  

  相关图片

  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有三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以肯定代替否定,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好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错的差的。

  这可以提示管理者,很多时候不必生硬冰冷地写出惩罚警告,甚至不用定出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只需把你想传递的信息、约束的内容、达到的效果,进行正面但不刻意的肯定与推举,自然就会形成正向引导。而且事实上,对于那些贴在墙上的规定、印成册子的制度,无论是下属还是管理者,恐怕都没人真地去读过、想过。

  第二层理解要更深一步:没有丑也就没有美,没有恶也就没有善,它们要在彼此对照下才会存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

  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位国王在沙滩上画了一条线,问谁能不动这条线却能使它变细,一个聪明人就在它的旁边并列地画了一条更粗重的线,原来的线就显得更细了。同理,如果在这条粗线旁边再画一条更粗的线,那么原来的粗线就要被称作细线了,所以什么是粗、什么是细呢?

  推而广之,什么叫富有、什么叫地位?如何算快乐、如何算满足?刚肯定的东西随时就会被自己或他人否定,刚完成的目标立刻就会被更高更好的取代,变化随时发生,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便无需纠结。

  因此,用人也好,看事也好,格局要高、视野要阔、眼光要远,既要懂得所谓正面和反面的人、事、物各有其作用,不同情况用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目标,才是高明的管理者;又要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存在即合理,所谓的“反面”不仅维系着整体的平衡性,而且也使“正面”能够成其为正面,所以两面都要保持运行,再做合理调衡。

  第三层理解又再深一步:正因为天下都知道美,所以才产生了丑;都知道什么叫善,所以才产生了恶——美善就是丑恶产生的原因。再甚一步,美就是丑,善就是恶。

  为什么美最后产生了丑,善最后产生了恶?是由于三个原因:

  第一,美善是一种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必定是人为的、倾向性的,必有局限和偏私,所以只在一定时代、环境、人群中适用,不可能永恒不变,不可能无条件地成立,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状况。从管理学角度看,就是说一个企业所打造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很难照搬到其他企业环境中,搬进去也是水土不服,反受其害。

  同时,正因为一切观念和判断都有人为和局限因素,所以也就留下了被人利用的漏洞、被误用滥用的风险。当以美善和正义的名义行恶时,美善就会彻底变成一种工具、一个幌子,沦为恶的帮凶。

  从古至今未曾停止的宗教原因的战争;二战期间纳粹主义以基因改良为宗旨的种族屠杀;日本军国主义以爱国强民之名发动的侵略,他们所做的恰恰是想让天下相信他们所说的为美,让天下知道他们所做的为善。古代针对妇女限定的许多称为美善的礼法,早已证明是愚昧和反人性、反人权的,然而在当代文明之下,仍有一些国度上演着合法的未成年少女婚育、一夫多妻、对女性尊严的漠视与践踏,等等,这一切在那些国家内部仍是宣称为美善和正当的。显然,无论仁爱信义、自由民主,还是道德规范、法律制度,都会被人利用,假饰为善,欺诈民众,变为造孽作恶的魔掌。

  第二,美善可以作伪。《菜根谭》说:“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这也就是后来《朱子家训》所说的“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行善无需让对方知,更加无需让天下皆知。一方面,人的善行善念,纵使做到极处,也只是“本该如此”四字而已,如果行善者自恃高尚,不仅炫耀恩惠于人,而且计较于回报,那就变味成市侩,变质为一种交易了。另一方面,真正的善良乃自然而然发生,是发自本心不求回报的,当一些人所共知的善行变成有目的、有算计的行动,那么也就失去了善的意义,甚而会种下更深的邪念。

  第三,物极必反,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物盛则衰,事盈则败,谁也逃不掉这个规律。阳光雨水皆为有益之美善,过度则成旱涝之灾;任何一种健康营养食物,食用过度就会伤身;清洁卫生是美,过分偏执则成洁癖。当执著于美善,唯美善是从时,就会很容易把人做绝了、把事弄僵了、把路走窄了。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所以老子并不希望“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一,皆知美善则有迎合。意识到美和善能带来利益,就会诱引人们为攫取利益不择手段,迎合个体或群体的美善标准,美和善就成了工具和手段,而丑恶的心理、丑陋的行为也便随之产生。与此同时,真正笃行美善之人往往反而会吃亏、受挫,而当当事人与旁观者都发现这种悖论和落差时,虚伪与消极的工作“生态”便不可避免了。

  第二,皆知美善则会有意隐藏恶。真正行恶之人很少露出踪迹,更不会明目张胆,也恰恰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隐藏,才更容易使人受骗。

  第三,皆知美善则有刻意装扮,仁义也罢、礼仪也罢,都可以作伪。比如《论语》中的“乡愿”者,周围人都说他好、都喜欢他,但孔子却对此很憎恶,称这种人是“德之贼也”,因为这样的人处处讨好、事事圆滑,其实却是伪善欺世,工心计、求功利、无真心、无性情。而且,天下皆知一件事的好是什么样,就知道怎么装扮成这样,正如皆知水果红的大的亮的是美,汤汁白的浓的香的是好,于是就添加有毒有害的“辅料”欺世害人。

  第四,皆知美善就有可能做道德绑架,以美善为“软核”武器,干涉与强制他人,侵犯与凌驾私人生活领域,破坏自由平等的权限与界限。

  第五,即便真的所谓美与善的事物,只要陷入偏执和失控,就会走向反面。古代谋略奇书《反经》(《长短经》)认为,即便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至高无上的美德,一旦在实践中过了度,同样会带来失败与祸患。譬如:仁爱过度,就无法保证一视同仁,就会有不公、私心、偏爱,就会破坏秩序与界限,从而引发混乱,甚至会养奸助恶;义气过度,就会因私害公,全小义而失大义;礼仪过度,就会陷入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礼仪的符号化又使作伪变得更便捷;明察秋毫过度,会使人感到被干涉和扰乱,无所适从;法令过度,越繁琐空隙越多,越严密犯法者越多;刑罚过度,虽可处置犯法者,但也会冤枉无辜者,成为滥用的暴力机器祸世害人,甚至会使人由于恐惧过度而产生反效果,造成动乱;奖赏过度,不仅永不满足的欲望会使奖赏不断升级,而且会产生偏私与不公,引发勾心斗角和私怨妒恨……

  因此,作为管理者,在政策规划里、在工作环境中、在各级员工面前,应当尽量避免人为设置观念的正反对立、避免轻率流露个人好恶倾向、避免轻易做出价值判断导向。

  管理者应当超越简单的价值判断,超越粗暴的二元对立思维,相比于僵硬划分善恶美丑、沉陷于好坏对错,或许更应该提升格局与格调,把时间心力放在如何调控工作组织的生态平衡上。即便管理者确实想用正向引导的方式来提倡美善,也应当尽量想得再多一些、深一些,至少在心中要明确三点:

  相比于辨识美善,更应当推崇的是辨识真假;

  相比于树立美善观念,更应当树立的是自由平等观念;

  相比于单一固化的美善,更应当注重美善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