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02章| 美丑善恶——观念的“相对论”

 布衣学者研究室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① 天下皆知:天下人都知道。
② 美之为美: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
③ 斯恶已:“已”通“矣”。是因为有丑恶作为对立面存在。
④ 有无相生:有无,有与无的相对概念。生,呈现。
⑤ 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成就。
⑥ 长短相形:长与短相互比较。
⑦ 高下相倾:高与地相互依赖。
⑧ 音声相和:声,简单发声;音,经过修饰后的声音。音与声相互应和。
⑨ 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跟随。
⑩ 处无为之事:用无为的方式来处事。
⑪ 行不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来行教。
⑫ 作而弗始:通行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也”,这里采用帛书本。作,兴起。刚刚兴起时不主宰。
⑬ 为而弗恃也:为,帮助。恃,依凭。帮助万物生长却不自恃有能。
⑭ 功成而弗居也: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劳。
⑮ 弗去:去,消除、磨灭。不会磨灭。
 
【今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是因为有丑恶作为对立面存在着。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善作为对立面存在着。
由此可以类推,有与无相互呈现,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依赖,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行教。万事万物在兴起时不去主导它,帮助它成长时不自恃有能,圆满成功了不居其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磨灭。
 

【悟道】

这一章是老子哲学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套朴素辩证逻辑。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是孟子与荀子的争论。而在他们之先的老子这里,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对而言的。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不美”在;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在,两者相反相成。

道是本体的存在,而善、恶、美、丑只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现象,而现象是相对的、短暂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所以,老子教导人,要法道。

从家喻户晓的都知道,进而以此类推了一系列的相对概念。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罗列下去,远不止这些。重点讲一下,有无相生,很多人都解释为“转化”,我左右不明其意。我觉得这个“生”应该理解为“呈现”,有与无相互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结合十一章老子的举例“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理解,不难看出没有转化与生成的意思。

再次转折,现实中的价值观念都是主观而不确定的,圣人应该不被左右,更不应该倡导崇尚一方。应该如何呢?圣人应该高于众生,辩证地对待,从现象界进入本体层,体道而行,用“无为”来做事,有“不言”来教导。无为与不言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行动,一个是言语。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无需喋喋不休争论是非善恶。

如何“无为”,具体方式下面老子又在举例说明“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这是一个从事物兴起——成长过程——圆满结束的生成链。相对应的“无为”状态是弗始、弗恃、弗居。

如何“不言”,最该言语的时候不言,就是真的不言了。事情圆满成功了,要庆贺了,吹嘘了,居功自傲了,弹冠相庆了,怎能不言呢?高谈阔论,传授经验,分享心得等等都是言呀,怎能不言呢,但是老子教导圣人就要“不言”。《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子贡关于不言的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与老子的“不言之教”异曲同工。

为什么呢?最后一句是题解:正因为不言功劳,其功才能不被磨灭!历史上有多少人是在居功自傲丧失性命的呢?不胜枚举。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功成之后到处乱讲而栽跟头的呢?各位试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