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天真--《黄帝内经说什么之上古天真》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按理说黄帝内经的第一章是《上古天真论》,第二章才是《 四气调神大论》,反着看这两章,其实问题并不大。虽然此书讲的是黄帝内经,但是字里行间还是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阐述,包括

  • 愉悦是两种状态,前者是表鱼水之欢的极致,后者用作一般美好心情的描述;

  • 道德是两回事,道是天地运行之理,德是我们的行为要循天道;

  • 健康是不一样,健表示有力气,康表示运化通畅;

  • 厌倦也不一样,厌表示过分了,腻了,倦是肌肉团起的意思,意为劳累过度了;

看起来,我以为我以为的还真不是我以为的,而且还很有必要的回头学习一下说文解字,了解一下繁体字以及每个字后面的深意,不然词不达意,闹出笑话,贻笑大方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上古天真

仍记得有一次读书会,我和一位朋友争论,道家和道教是不是一回事。我坚持道家在前,老子著道德经并未想过分门立派,而后张道陵张天师创立道教后,尊老子为圣人,后为人知的太上老君。我发现本书作者徐文兵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道家从伏羲女娲开始到尝百草的神农氏,再到轩辕黄帝、商汤伊尹、周朝姜尚,直到老耽李耳,都为道家名人,俗称“黄老之术”。

道家讲究,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所以有好坏之分,顺天道为好,逆之为坏;术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器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小时候,在看汉武大帝的电视剧,窦太后一直反对儒生,坚持要黄老之道治理国家,电视剧内描绘了大殿中文武百官姿态各异,与帝皇讲话毫不避讳,没有任何的礼节。武帝大惑,贵为天子,为何还要受气于人。窦太后死后,武帝听从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定三纲五常,从此大振朝纲,但也是大汉朝折腾的开始。

当年,我还是个中学生,看到了儒术大振,腐朽的黄老之术被祛除,心中大快,从此对黄老之术便有了一定的成见。现在想想,真是幼稚至极。小朋友在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过早的涉猎有强烈的情绪表达的成年人世界,会让他从小就对某些事情产生了产生了自己的成见,这个成见会影响他很久。除非某个时候他忽然觉醒,从新看待自己的世界观,觉得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才会变得更客观一些。

悠然自得

在中医里,在道家中,自得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状态。徐文兵说,自得是精神独立,经济独立,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满足自己。说自己超脱也好,自得也好,这样的人很多,但是能真正发自于内心的,我想恐怕不那么多。

而且大部分时候心平气和,总有一些时候自己会暴躁愤怒,对了怒是心里不满,愤是把不满发泄出来,所以愤怒其实也不是简单的非常不满的意思了。

从事什么工作也会影响人的心性,以前觉得很虚,但经本书这么一说,感觉挺有道理。孟子说:

”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在工作上就是这样子,做不同的工作,人心就会变得不同,做弓箭的人就怕弓箭不够锋利伤不到人,暴戾之气定少不了,做盾牌的人就怕盾牌不好能伤到人,慈爱关爱之心就更足。古人觉得工作有贵贱,当下当然不会有这样的陋习,但是,工作必须顺心,这是西方管理学中提到的重点。面试一份工作,公司在面试候选人,候选人在面试公司,这才是双向选择,不过这也得是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初心在哪,才能选得出来,不然都是扯淡。

结语

之前我说中医不科学,原本是个梗,但愿博尔一笑,回头也能觉得有那么点道理。但翻阅本书,发现徐文兵先生也用了这个梗,他说中医是伪科学,但中医不见得不是真理。

同样的表达,其实认识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我相信能看到这里的读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君子和而不同,这又有什么所谓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