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证不治病2-1 第二章中医治证不治病 辨证论治以证候作为治疗目标,强调“随证治之”,不是随“病”治之(“病”具体的病理生理单元,器质性改变的具体结论,西医的临床诊断,后同)。治“病”还是治“证”,反映了不同的医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客观基础。不少人不知道中医的治疗目标,或者是认为中医的治疗目标已经改变,推崇所谓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一字之差,体现了两种医学路线,两种基本立场,两种临床模式。 病与证的分析 目录 1、客观基础的区别 2、客观性分析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4、病之辨 一、病与证的分析 什么是“证”?什么是病?病和“证”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回答,涉及了临床是走西医路线,还是走中医路线,以形态改变为治疗对象,还是以自然生命为治疗对象等基本问题。 这里的病和“证”,是医学名词术语。在中西医文献,病字除了患病含义外,主要指西医诊断的“病”,中医病机要素的病-病种,如外感病、内伤杂病。“证”指“辨症求机”思维后作出的病机性质的判断,共包含了六个要素,除了病种要素,还有病位、病性、病邪和病形、病势。在病机的六个要素中,病位、病性、病邪是基础性病机要素,病种、病形、病势是复合型要素,它们在临床的数量、关系等实际状况,决定了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 客观基础的区别 “病”和“证”是中西医学的临床诊断。按照形态医学逻辑做出的诊断,西医称之为“病”;“辨症求机”思维形成的结论,中医称之为“证”。有人认为,中医西医都以人及其疾病为客观对象,具有相同的客观基础,不应该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认知逻辑。我们暂且同意中医西医的客体相同这一看法,但持这样的看法的人,恐怕需要了解:“同样的事实可以纳入不同的理论,因为人们从不同观念的角度考察这些事实,并从中找到不同的规律性。”((苏)Π.B.柯普宁着.赵修义,王天厚,冀刚等译.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10.)中医有中医的视角,西医有西医的视角,相同客体,由于学科逻辑、观念等的角度不同,就看到不同的规律性,形成不同的治疗目标。 实际上,中西医学的客观基础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客观基础的不同,导致了思维路线、逻辑模式等存在巨大差异。 “病”有“病”的客观基础,“证”有“证”的客观基础。客观基础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以贯之”的一致性的区别,一个是理论的客观基础的区别。 “一以贯之”的一致性,指理论的客观基础和临床对象的同一性。中医学是“一以贯之”的,理论的客观基础和临床对象是完全同一的,即中医学理论的客观基础、思维的客观对象、临床的客观对象都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在中医学形成理论、发展思维、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客观对象都是自然完整性的活生生的人,都是多维联系的活生生的人。 中医从理论到临床,不存在生命鸿沟。中医立学的客观基础是活生生的人,中医思维的客观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辨证论治的客观对象同样是活生生的人,在同一个客观基础上,形成理论,发展思维,从事实践。活生生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多维联系的人,接受外界方方面面的影响;不是细胞组织的人,是自然完整性的人,时间有父精母血、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完整性,空间有自然联系、社会家庭联系的完整性。活生生的人及其多维联系的客观存在,是动态变化、相因相应的客观存在,是个体实在化的客观存在,理论离不开天文、地理、人事,思维离不开天文、地理、人事,实践离不开天文、地理、人事。由于客观对象的同一性,中医学至始至终都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对象,从理论到实践不存在“固有屏障”阻碍。 西医就不同了。大家都知道,西医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医学。何谓实验?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实现认识目的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外界的影响排除了,与活生生的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不存在了,根据文化规定的需要,复制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可见,人为因素是实验的决定性的因素。在实验逻辑的规定下,小白鼠模型、采集的标本等,成为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在标本、在小白鼠模型上形成,临床面对的是无法排除外界影响,医生无法控制、无法变革、无法复制的活生生的人,于是,就形成了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实践难以逾越的“固有屏障”-生命鸿沟。 “病”的客观基础与“证”的客观基础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西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客观基础,缺乏“一以贯之”的同一性,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客观基础是一致的,没有生命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