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三十一:利津古渡

 晨曦深处 2022-01-16

黄河故事之三十一:利津古渡

县北村南津水平,津头利涉久知名。

趁虚客到冲寒渡,罢钓人归戴月行。

莲唱雨中双桨缓,棹歌柳外一帆轻。

为儒今喜多舟楫,欲济无劳问偶耕。

这首诗是明朝山东布政司戴珙的诗作。戴珙,渑池人,作有《渑池八景》诗,这一首是其中的利津古渡。诗中已经写明了利津古渡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的繁华景象。

利津古渡,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它位于渑池县城北50公里的南村黄河渡口,原名济民渡,与茅津渡、孟津渡合称为中原三大古渡。金天兴三年(1234)渑池改置韶州,在南村设利津县,取“有利过渡、益于军事政治”之意。元至元八年(1271),蒙古正式称元朝后,废除了韶州和利津县,渡口就又复名济民渡,利津这个名称仅存在了37年。时间虽短,但它在历史长河中泛起了一朵闪亮的浪花。

 古渡左岸是河南渑池,右岸是山西垣曲,是古代晋豫的主要通道之一。历代王朝都很看重,早在春秋时,这里就有一条阳壶古道。据《渑池县志》载,阳壶古道由山西太原、榆次、侯马,在横岭关入垣曲县城,到达黄河阳壶渡口。而后,从渑池县的阳壶村东边峡谷入山南行,经关底、东关、金灯河和新安县石井,抵达洛阳。近年来,当地正在探寻挖掘阳壶古道,已经有了不少新发现,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史迹问世。

宋代为防止辽金入侵,派吕蒙正对此道加宽拓展,因此又被称为吕蒙正道。抗日战争时期,在渑池设立了八路军兵站,这里成了向山西抗日前线输送物资的大通道。国共两党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曾经往来于此。那时候,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华景象。据说解放前,南村城东门上书有“物阜民丰”,西城门上书有“固若金汤”。当年的中条山战役,古渡也没能逃出厄运,许多建筑被日本的炮火毁坏。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利津古渡口附近,建成了一座大桥,渑垣公路的开通,使天堑变成通途,渡口也就慢慢地冷落了。今年七月份,渑塬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在河南省渑池县南村黄河特大桥举行,黄河两岸的交流又迈出了一大步。

古渡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中渐渐淡出,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连同吟颂他们的诗篇已经被载入了史册。

明代绍兴知府,渑池人席椿曾经写过一首《利津古渡》。他站在古渡,沐浴着春风拂面,目睹着桃花争艳,壮丽旖旎的峡谷风光使他陶醉,像蓝天上白云一样的帆樯使他倾心,于是他写下了:

《利津古渡》

万里黄河一叶舟,争传古渡几千秋。

扬帆直剪桃花水,荡桨斜看竹箭流。

王屋云山天北极,隋陵风雨岭西头。

无蛟不用疑怀壁,长见荣光午夜浮。

     读罢知府的诗,感叹古渡昔日的繁忙,感叹此地飞速发展的变化,依席椿知府韵,也作七律一首。

利津古渡依席椿知府韵

望尽长河无片舟,一虹飞跨两山秋。

石眠古渡涛声落,风掠阳壶车影流。

几树柳丝垂谷底,千重菊蕊接云头。

邀来知府吟哦日,同看青峰锦上浮。

悠雲作于汝州龙府

2021/10/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