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这束眼睛之光照亮生命!———《灿烂千阳》读后感

 美园小语 2022-01-16

这个是美园第 182 篇小语

喜欢请点击上方美园小语关注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是你和我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有些人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灿烂千阳》中的人们。阿富汗的人民。

这个美丽的国家也拥有明艳的花朵,葱郁的树木,清冽的泉水,苍翠的远山。但是那里的人民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多少人的命运发生着改变。原本幸福的日子被改写。尤其是,女人。就像玛丽雅姆和莱拉一样。


今天,我把这本书放在太阳之下。书本上的四个字:灿烂千阳,格外耀眼。窗外,冬日的太阳透过玻璃正轻柔地照射在书籍的封面。

一半是黑暗,一半是光明。被太阳照射的地方是灿烂,是希望,是温暖。被遮挡的部分,是黑暗,是忧伤,是绝望。

天空中的那轮太阳时时挂在天上,却并不是时时照在人间。它要穿越云层。光明在人间也就时断时续。

在生命的寒冬,怀抱春天的希望。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心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这个2020年的开头,我们被隔离在家中。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忙碌的人们不得不停止手头的工作隔离在家。

这个时候,仍旧在运转的,而且是让社会向着好的方向运转的人们,是我们人类中的勇士。逆行的英雄。我们之中勇敢的那部分人,把我们保护得很好。

我们遭受的也是如《灿烂千阳》的人们遭遇到的那样,是一种绝望,也是一种向好的奋斗。



书中让我感慨的地方很多。之前写过的六篇读书笔记里多少都有。这里不再赘述。只再讲三点。

1、玛丽雅姆的幸福。

玛丽雅姆的人生幸福,从十五岁那个生日结束,直到莱拉的孩子出生。她的生命才被重新唤醒。

“玛丽亚姆生硬地抱着她摇晃,嘴唇上挂着既迷惑又感激的微笑。玛丽亚姆从未碰到如此需要她的人。从未有人如此天真地、毫无保留地对她表达爱意。

阿兹莎令玛丽亚姆想哭。

……

玛丽亚姆高兴得几乎晕过去。她的眼睛会充满泪水。她的心会飘然飞起来。玛丽亚姆这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心如死灰,讵料却在这个小小的生灵上找到了人间的真情”

这才有了最后玛丽雅姆宁愿自己牺牲也要护莱拉母女周全。

生命的最后关头,在要被执行枪决的那一天。本来以为会出丑的玛丽雅姆,步伐坚定地走向断头台。

她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一点。和莱拉一起喝三杯茶。看阿兹莎长大出嫁。最后的时刻,这个女人,内心燃起的是无穷的希望。但是,她的内心没有懊悔,充满安宁。

她不过是一棵杂草,却在这个世界上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她最后的生命感受,是幸福的。带着悲伤。

2、莱拉的返乡

我本以为,离开了喀布尔的莱拉不会再回去。在穆里的生活舒适而安宁。虽然经常做的梦让莱拉伤心欲绝。浑身大汗地从梦中醒来,每一次梦醒,每一次都伤心欲绝。

但是,2002年7月某个温暖的夜晚,莱拉告诉塔里克,要重回喀布尔。一定要回。

怀念的不仅仅是过去在那里的生活,她想的还有,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她有很多事情想做。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他说,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需要你。”

这是她的爸爸曾经给她说的话。

阿富汗需要她。

莱拉,想让自己的眼睛看到这一切。也想回去,让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一切告诉玛丽雅姆。

玛丽雅姆,需要她。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混乱的黑色记忆之中,冒出来的是这两句诗。莱拉决定和塔里克,还有孩子,重返喀布尔。

回到喀布尔的莱拉去了玛丽雅姆生活的地方。那个小泥屋,那条跨过去之后再也回不去的小河,那片在风中飘扬的垂柳。

还有,时光倒流之后,就坐在桌子旁边缝制一个布娃娃的年轻的玛丽雅姆。

她的眼睛里,是拉希德和塔利班都无法摧毁的信念。到头来,这些东西将会成全她的解脱和莱拉的获救。

“亲爱的莱拉?”

这一句问候是经典之笔。恍然之间的深情流露。情到浓处的怦然心动。两个女人的,隔离时空的,相遇。在玛丽雅姆去世之后,在莱拉到达这里。玛丽雅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风依旧吹。

之后,莱拉看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给她留下的遗物。一封信,一个牛皮袋,一盘录像带。

时光逆转。录像带里是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想看的《木偶奇遇记》。信是他的父亲写给她的。

第二遍重新阅读,这封信我不敢再看。扫一眼都是泪目。

回到喀布尔的莱拉做了老师。故事的结尾,是莱拉又怀孕了。莱拉感受到胎儿的那一瞬间,她看到了:

“玛丽雅姆就在莱拉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她想到了:如果是个女孩,莱拉已经给她取好了名字。

读到这里,我知道了,她的名字是什么。


3、珍惜生活

早就知道阿富汗的战乱。却总感觉离自己很远。从来不曾想过恐怖袭击给人带来的悲惨命运。看见妇女戴着布卡也不觉得那是一种多么难受压抑的束缚。但是,这本书中的描述让我震撼。从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个个体的遭遇上,让我有了感受和思考。

这是文字的魅力。

那里的人们,那种挣扎,那份苦难,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个世界上,相平行的世界上,有人,这样活着。读完书,想想自己,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活在当下。

因为,我们的习以为常,就是她们的最大渴望。能够上班工作,可以穿着漂亮的衣裳,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过着庸碌而平淡生活的我们,也会为了琐碎的烦恼而悲伤难过,但相比后者,我们生活的地平线正是他们渴望的天空。”

“一样的春天,却不一定给予人相同的喜悦,因为喜悦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过冬的方式。”

这本书,在书籍的上方,有一双眼睛。这是玛丽雅姆的眼睛,也是莱拉的眼睛。她们所看到的一切,通过作者的叙述,我借由她们的眼睛,看到了身边的平淡的幸福。

这幸福之光也照亮了每一个阅读者的脸庞,到达他们的内心。让我们,珍惜。

附录小说名字来源的诗作:

喀布尔

米尔扎·穆罕默德·阿里·赛一伯

美丽的喀布尔啊,群山绕四旁

她那丛生的荆棘,玫瑰也嫉妒若狂

大风吹起她的微尘,刺痛我的双眼

但我热爱她,因这微尘诞生过阿舒翰与阿热凡

我称颂她那明艳的郁金香

我为她葱郁的林木而歌唱

从巴斯坦桥流下来的河水是多么清冽!

但愿安拉保佑这美景免受俗眼的污染!

基尔兹选择了经过喀布尔走向天堂

让他更接近上苍,是她的峰峦

一条护城的神龙,在她巍峨的城墙上

每一块城砖的贵重,胜过价值连城的宝藏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清晨,她的笑声如同花儿一般欢快

夜晚,她的漆黑好比秀发似的乌亮

她那些动人的夜莺唱着美妙的曲调

如焚烧的树叶,它们唱得热烈而悠扬

而我,我在贾哈娜拉和莎尔芭拉的花园咏叹

连天堂的杜巴树也妒忌它们的郁郁苍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