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文徵明的浅近。文徵明当过公务员,因为不愿意为中官作画而辞职走人,诗书画无一不精,与沈周皆为吴门创始人。他作画有两种风格,粗风和细风。粗风他主要取自赵孟頫,古木枯石,苍劲淋漓,喜欢用干笔皱擦,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凸显层次感。细风则取王蒙,布景繁密,比较少空间纵深。 所谓的“听玉”之境,是要超越“物的世界”而进入一种生命的“悟境”。“听玉”境界是对人灵觉的恢复,对人真性的还原。文衡山的身上有晋人的风味,一往情深,他喜欢画夜月,画古松,画园地,他不是要写一片景,而是要表一份心。 六是唐寅,此人不用多说了。他能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难得的是造型准确。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七是陈道复,被朱良志概括为幻。陈道复与徐渭一起是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他是文徵明的弟子,也算是文徵明最著名的学生了,创造了所谓一花半叶、淋漓疏朗的花鸟画意境。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后世的吴昌硕、齐白石对陈道复的研究很深,评价也非常之高。“以形索影,以影索形,模糊到底耳”可以说是白阳绘画尤其是晚年绘画一方面思想的概括,涉及“形”与“影”的关系问题。他喜画枯荷、水仙、墨梅、秋末的芦苇、秋容老圃等。 我感觉他画的花草,有一些赵佶瘦金体的感觉。 八是徐渭徐文长,自称南腔北调人,明代可谓极品的艺术家,博古通今,与解缙和杨慎一道并列明代三大才子。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当过官、做过幕僚、坐过牢、打过仗、杀过人,在绘画、诗词、艺术理论方面都有极高成就,最终以疯魔贫病死,去世时,身边只有一只狗。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似乎是把书法和画融合在一起,应该说,他开启了十七世纪中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后世的扬州八怪、石涛、八大山人基本都是从他的路子而来。 他有一幅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他喜欢画色彩绚烂的牡丹、芙蓉、杏花、荷花、海棠等,将这样的国色天香处理成无色,将浓艳的色彩一一脱尽,作者将之概括成解染、拒春、着影、摄香四个方面,以淡去色相之“墨”写人生虚幻之“戏”。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零落沉郁的笔法 千秋气象 徐渭说他一生是懒为着色物,他的《竹石图》中题诗:道人写竹并枯丛,却与禅家气味同。大抵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暮烟中。没有花叶相,荡尽外在绿意,唯留下枯淡的形式,类似倪云林。徐渭的无色,可能不是外在世界无色,而是心中的褪色,不住于物,空留符合自己心境的结构而已。他对于文人画的分析,可谓道出了真谛——绘画要超越形似,表面越真实,就越没有作画人的意志和自由了。 九是董其昌,朱良志概括为无相法门。最有意思的,是看这本书期间,到了一趟西安碑林,正是难得的无人观光时节,一个人清净地在诸多石碑间穿行,碰到一个保洁老妪,聊了几句,老妪随手一指,李斯这块后面,就是董其昌的,去看看吧。人家碑林里的保洁员说的话。 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的特色是青绿用色,这类画比较少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