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文学之星征文指导《2022“回归”有故事》

 左手作文法 2022-01-19

“回归”有故事

文/陆生作

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又开始了,各位同学在寒假里又多了一个奋斗目标:参加比赛,想把作文写好,最好还能得奖。但是呢,写起来还真有难度,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总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期待着有老师能指导你一下。

写一篇指导比写一篇征文难多了。因为写作方法就那么一些,万变不离其宗嘛,方法就是“宗”,而作文是“万变”的。比如说,“起因-经过-结果”是一个方法,有多少作文是用这个方法写成的?多如满天星数不清。指导年年写,总不能年年炒冷饭吧?所以难上加难。

每一个老师的指导,可能异曲同工,可能迥然不同,但一定是从经历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经历只有一次,从中获得的经验却可以复制。比如说,在2022年1月1日这一天,我竟然被一只蚊子咬了一口,咬在鼻头尖尖上,鼓了个大包,痒得不行,搽药膏都没用。这样的一段独特的经历,我可以把它复制给张三、李四、大象、老虎……它就像一块积木,可以搭到不同故事当中去。

有同学说,那是老师的经验,我能拿来用吗?当然能啊,老师是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能产生共鸣的,那么老师的经验就值得你借鉴。老师是你的一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你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像你自己。

今年的征文主题是“回归”。当我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1.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它们中间还有一条赤道。如果把这三条线看作三根琴弦,太阳就是一位演奏者,在琴弦上来来回回拨弄,奏出四季乐章。地球上并没有画着这样三条线,只是我们人类观察之后,把它们画在地球仪上。

2.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将芜胡不归”?家里的田地都要荒了,你还不回家种田种地去?于是陶渊明回归了田园,成了中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种豆南山下”,种得不错吧?不不不,“草盛豆苗稀”。难道是因为他太懒了吗?不不不,他早出晚归勤劳得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为什么还种不好豆子?留给你思考吧。我要讲的是,这四句诗写得起伏波折有意思。

3.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在我的成长当中是非常记忆深刻的经历。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也只是个孩子,跟你们差不多大,看着黑白电视机,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心潮澎湃。1999年澳门回归,至今还会唱:“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4.约瑟夫·坎贝尔总结在《千面英雄》里的英雄之旅。一个英雄受到了召唤,出门去历险,他历经重重困难,最后胜利回归。这是非常经典的故事模式,《西游记》也是这样的。由此我又想到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回归故里时发出的感慨。项羽也有“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想法。你的《二十年后回故乡》有什么故事吗?

5.回归初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嘛。一旦偏离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要回归啊。

接下来,我就去查词典了:到底什么叫回归?第一,发生倒退或表现倒退;常指趋于接近或退回到中间状态。第二,归回。例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我们准确掌握了“回归”的意思,就能够写得更扣题。但是,我觉得“回归”是一个中性词,并不一定“发生倒退”,这样理解,写作天地才会更宽广些。我把“回归”理解为一种反义词式的变化:有出发才有回归,有偏离才需回归,把出发与回归、偏离与回归用一条线连起来,就有了波折。有一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却误入歧途,成了浪子,后来他懂事了,就回到了正途上,这是回归。他从小就是一个浪子,终于决心要做一个好人,他做了种种努力,最后还是放弃了,又回归到了浪子的状态,这也是回归。这两种回归写成故事,都能写得有意思有意义。

对回归有了自己的理解,将它表现出来需要用到材料。材料从哪里来?当然从观察中来,从生活中来,从积累中来。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即使是想象的,也一定是你自己熟悉的,因为你讲不出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说,有一种水果叫林禽,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不知道,所以写不出。写自己知道的东西,写起来有底气、有把握,才容易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有了材料,把它组织起来就需要有一个结构。比如说,就用“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可是这六个字并不能够有效地帮助你写作,因为你对它的理解只在表面上。我们要透过这六个字,看到它的背后,看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起因-经过-结果”包含了什么意思?

1.切分。将一件完整的事,切成了“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我们天生被设定为用三幕的方式接受事物,大自然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设置的”。切分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三国演义》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对写作文实在太重要,一篇作文构思是“分”,写出来即是“合”成一个整体。而且,能分开来,就能各个击破。

2.时间顺序,先后关系。起因必在经过之前,经过必在结果之前,它们是按自然时间顺序排列的。往深处理解,故事在开头之前就已经开始,时间是尺度,是连续的,一个故事不过了从连续的时间中截取了一段。

3.因果关系。一个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发生展开往往不是一鼓作气完成的,它的跨度可能很长,是被其他事件打散的,而写成作文的一件事,是剔除了与它无关的部分的,这样就不会是流水账了。怎么剔除呢?就用因果关系,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故事完整了,也紧凑了,就不会是流水账了。

4.由事及理。这涉及到文章的立意,立意与整件事也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这件事,所以“我”懂得了什么道理。一件事的结果,是一个结局,但不一定是作文(故事)的结尾。“理”的提炼,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提醒读者,也可以作为作文的结尾。

5.起因与结果是一对反义词。有反义词就有变化,故事写的就是变化。比如说,(起因)球掉进洞里了,(经过)各种尝试最终往洞里灌水,(结果)球出来了。故事从开头到结果,因为“经过”有各种发展可能性,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异文。就像起点是学校,终点是家,从学校到家,可以走各种不同的线路,每一条线路都是故事。

理解了回归,找到了材料,也有了结构,当你去呈现的时候,怎么做到生动形象具体?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傍晚,他坐在门槛上哭。

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意思都已经理解了。但细节呢?这个傍晚是晴天的傍晚还是雨天的傍晚?他在号啕大哭还是默默流泪?我们并不能从中读出这些东西。而写作是讲究写出“这一个”的,我们要打开自己的感官,用多个维度写出这一个”,写一个文字版的电影。比如这样写:红彤彤的夕阳像一张烧饼,挂在西山顶上,快要落下去了;几只乌鸦排着整齐的队伍,哇哇地飞回老巢去;卷地风突然刮起来,凉飕飕的;他坐在破旧的门槛上,肩膀一耸一耸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啪嗒啪嗒地砸在他的衣裤上,是什么事情让他这么伤心啊?!”是不是就好很多了呢?

通常来讲,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多用一点色彩,多用一点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感官组织起来。一个画家画画,用三原色可以调出各种色彩;一个作家写作,调动自己的感官可以写出各种文章。感官是写作的基础,是与读者共鸣的基础。

为了写得与众不同,可以尝试换一个叙述视角去写。比如说,有一个故事叫《陆绩怀橘》: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奇之,后常称说。

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用第三人称去讲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去讲述。用第一人称时,可以让陆绩来讲述,这是他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让橘子来讲述,这不就变成童话了吗?

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视角去讲述,就起了变化,有了新鲜感。但一定要注意: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件事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橘子讲述陆绩怀橘,它能知道陆绩的心理活动吗?

我从几本书里找了一些“回归句”,罗列在下面

1.乔冠华后来率团代表中国回归联合国。

2.我们早晚是要让生意回归正轨的。

3.让飞鸟回归山林。

4.冒险意味着勇气的呈现,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永不重复着别人的老路,意味回归人性更高、更快、更强的本质。

5.这水深火热的日子也总该回归平静了。

6.不难看出,回归田间的她自在极了。

7.命令齐军离开齐鲁边境,回归齐国都城临淄。

8.一支箭贯胸而过,让我回归精灵的本质。

9.使她重新鼓起回归现实生活的勇气。

10.一旦摆脱七层无知的蒙蔽之后,就会回归无限。

11.希望他回归本家,认祖归宗。

12.归家稳坐。

我以为,这每一句话都是种子,都可以想象开去写一个回归”的故事。

各位同学,我就讲这么多,希望你们已经受到了启发,不仅能写好“回归”,还能从“回归”当中领悟到对成长有益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