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人类幸福大厦,可否牺牲一个无辜生命

 Jimeo2016 2022-01-22

在歌德名著《浮士德》第二部,浮士德站在高高的山顶,俯视无边的大海,一个庞大的计划浮上心头,那就是填海造地,建设一个幸福的国度。

这时,国内发生激烈内战。浮士德下山帮助皇帝取得胜利,得到皇帝赏赐的一片海滩。他立刻着手自己的计划,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

然而,海滩上有一座茅草屋,一对老夫妇居住在这里,不愿离开自己的家。浮士德许诺给他们更好的住处,但倔强的老人不同意。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浮士德不惜向魔鬼梅菲斯特求助。梅菲斯特声言:“我们只讲究目的,不在乎手段。”他带人上门强行驱赶老人,造成茅屋失火,老夫妇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众人的幸福,是否可以牺牲无辜者的利益乃至生命?

这个问题伴随人类几千年历史,围绕着这个问题,上演了多少让人感慨和痛心的故事。

1763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国会发表《论英国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的演讲,庄重提出“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观念,声言不能因为特权或公众侵犯个人利益。

在德国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皇帝嫌一座破磨坊影响城市形象,要求磨坊主拆除。遭到拒绝后,皇帝派人强行拆毁。磨坊主把皇帝告上法庭,而法庭最终判皇帝败诉,不仅赔偿损失而且还要恢复磨坊原貌。

这个传说无论真实与否,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价值观念。然而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却肆意践踏这一宝贵的文明遗产。为了所谓雅利安民族的集体利益,把犹太人赶出自己的房屋,关进集中营乃至于灭绝性屠杀。

而在几乎同一时期的苏联政权,为了建设所谓人人平等的乌邦托帝国,强行实施公有制,夺走地主、商人乃至农民的财产和粮食。

一直到现在,在某些国家,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体的观点,仍然被视为理所当然。

几年前,有一个人向我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因为他不愿离开自家的老宅,影响了开发商的进度。一天夜里,几个壮汉闯进他的家里,把他蒙上眼睛塞进一辆汽车,扔到百里以外的旷野里。他好不容易辨明方向,一路步行赶回家里,却发现自己的房屋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不爱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怎么能爱人类的群体?为了所谓公众利益剥夺一个弱者权利的人,终有一天会夺走公民大众的权利。

历史已经证明,凡是打着追求公众幸福的旗号践踏个人生命的壮举,非但不能为公众谋取幸福,反而会把公众都踩在脚下。

        图片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

在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伊万向自己的兄弟阿廖沙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要建筑一所人类命运的大厦,目的在于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和安谧,但是为了这个目的,必须而且免不了要残害一个渺小卑微的生命,要在他的无法报偿的眼泪上建造这所大厦,在这种条件下,你答应不答应做这房子的建筑师呢?请你坦白说,不要说谎?”

“不,我不能答应。”阿廖沙轻声回答说。他沉吟了一会儿,两眼突然放出光芒,他想起了一个人,祂为世上的罪人流出了自己清白无辜的血,而和平的大厦正是建立在祂的上面。

匠人所弃的石头,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若不建基于这块石头上,人类怎能建起幸福的大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