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治哮喘,张仲景早献出一条妙计,躺在书里千余年

 王心雨 2022-01-24

 2022-01-24 13:48

闲话少说,各位先看看方子:

小青龙汤

桂枝、白芍、干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炙甘草、茯苓、化橘红、杏仁。

此方源于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高徒、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裴永清教授,熟悉中医经方的朋友可能一眼就看出来,此方前几味药:桂枝、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源于张仲景在1800年前所著《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原方中还有麻黄一味)。没错,此方正是裴教授根据小青龙汤化裁而成。前面咱们有文章专门讲了小青龙汤,主要针对外感风寒、寒饮内停的患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内有水饮,在外感风寒的情况下,两者里应外合,表寒引动内饮,寒饮借此机会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造成咳喘多痰,痰质稀薄。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胸闷干呕、四肢浮肿等症状,这些都和哮喘症状十分吻合。而过半哮喘患者的实际情况也都是因为外感寒邪、受凉而发病,引起咳喘不停,痰液稀薄而量多的情况,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呢?别急,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经文中明确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就是患者是否有口渴的症状,如果口不渴,不想喝水,这是内饮不化的表现,此时才可以用小青龙汤,大家不可不察。

确定了治疗方案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小青龙汤到底是怎么治疗哮喘的。

前面说过,小青龙汤治的是外感寒邪,寒饮内停之症,对表寒引动内饮而致哮喘症状有疗效:方中用麻黄、桂枝来散外寒,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功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性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功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两者都是辛温解表之药,再加上辛热的干姜和辛温的细辛,能更好地把表邪散掉,同时还能起到温肺的作用,让内停水饮得温化解。

既然解决了外感寒邪,那么接下来就得处理一下寒饮内停了。刚才已经提到,干姜和细辛有温肺化饮之妙,但仅仅靠这两味药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的,所以,方中借助一味良药半夏,其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化痰燥湿的一味猛药,有它在此坐镇,我们心中就有底了。

半夏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患者体内素有水饮,说明脾肺机能不好,而我们用了这么多辛温的药物,会不会伤脾肺之气,以至于有伤津之虞呢?医圣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故加入五味子和白芍,五味子酸甘化阴,有滋阴之功,同时可以安养五脏而敛肺气;白芍则能养血和营。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没了后顾之忧。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心生疑问了,裴教授给出的方子可不是照搬的小青龙汤啊,不仅少了一味麻黄,还多了杏仁、茯苓和化橘红。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仲景先师在小青龙汤的加减法中早就明确提出:“若喘,去麻黄,加杏仁”。麻黄虽然平喘,但是药性偏于辛散,因哮喘患者服用,恐有助于气逆,对稳定病情不利,所以,用偏于下气定喘的杏仁来进行替代,以保万无一失。而加上茯苓和化橘红,则和甘草、半夏组成了功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经方二陈汤,更增强了化解痰饮的功能。这里正是中医方剂加减之妙的真切体现。

麻黄

中医治病,讲究一人一方,虽说上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我们却能够从中窥探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的独特手段,仲景先师在1800年前为我们留下的小青龙汤,绝对是治疗哮喘的一条妙计,它安安静静地躺在《伤寒论》这部古老的医书里,等待着我们的重视和挖掘,作为炎黄子孙,怎能让这济世之术白白湮没呢?另外,由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一,如果大家想借鉴使用,必须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切不可盲目使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