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浅言新注(一)

 昵称503199 2022-01-25

(2011-10-07 21:52:07)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字解】天:乃理天也。命:犹令也。性者理化万殊之一也。率:循也。道:乃自性中所具五常之道也。修:乃尽性之能事也。教者化也。

【节 解】道自理天所出,佛心普渡万缘,自性大源赋自理天也。天者,非气象之天,乃真空至静无极理天也。在天未命于我之前曰理,既命于我之后曰性耳,理与性无别 也。性本至静,万物皆备,五常具焉,落后天遂蔽其真矣。如悟之觉之,克念除欲,复性本来面目,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实践之,则入世曰人道,人道大备,出世则 自合天道矣。然觉性、率性初入德时乃受圣人之教,及至觅性后,率性时,即受自性之自教矣。或问曰:此何理?吾曰:人人自性中各具一部中庸。圣人先觉探讨自 性之中庸,以尽其能事,载诸书面,以启人人自性之中庸也。故修自性之中庸,乃初受圣人中庸之启示,及自性圆明后,仍须力行自性之中庸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字解】离:去声。须臾者顷刻之间也。睹:视也。闻:听也。

【节 解】所谓道者,即性中所具五常之德也。身离五常之德,则心性相悖,心与性悖,则蔽其真矣;是以不可须臾离也。离五德则无道,无道即无伦常,无伦常者,人道 尚不能容,况天道益深严乎!是以觉性、率性为人生当前惟一要务,不宜忽作忽辍,以自甘堕落也。应以虚无之性,自耕自耨,战兢自持,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 动机,原性无瑕,则与真理可通耳。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非惧人睹也,惧理睹也;恐惧乎其所不闻者,非惧人闻也,惧理闻也。君子所修者,理也。所戒慎恐 惧者亦理也;小人所戒慎恐惧者,人睹人闻也,而不戒慎恐惧理睹、理闻焉,君子小人由此辨矣。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字解】见:音现,表现也。隐:暗处也。显:昭著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节 解】性落后天,被气拘物蔽而失权衡,主自心台焉。心者,念善念恶,念一起则流浪四播,如湍水之中,骤激微石,则水纹波波罗罗,层层外出,达至四周之极而后 已焉。心者,湍水中之微石也,一念善一念恶,莫不波罗外现,天地鬼神悉共鉴之。隐微者,心物欲动未动之间也。见显者,波罗四周之宽大也。是故,修性之君子 所慎者,心物欲动未动之间也。所惧者,心浪见显,波罗四周之宽大也。嗟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初入德时立志于隐念,而后修其至德,以凝至道,化民教民, 功同天齐,见于两大,其所见于道者,莫不始于隐念之立志也;愚人之所以为愚人者,其初入德时失志于微念,而后逐波逐浪,趋于下流,心物之发,身物之行,迭 罪如山,变愚人而为恶人矣。其所显其恶者,莫不始于微念之立志也。是故君子慎其独者,乃慎隐隐微微心念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字解】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节:即节度也。

【节 解】无极一动,生出太极,太极判分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变化而生万事万物。追本探源,系无中生有焉。喜怒哀乐即两仪四相之比也,喜怒哀乐未 发之前,曰身中无极;喜怒哀乐既发之后,曰身中太极也;未发之前,曰大中,性也;既发之后,曰变象,情也。故修道者必须克情复性,自性与理无殊。天之所喜 者,喜善也;天之所怒者,怒恶也;天之所哀者,哀群生迷性也;天之所乐者,乐群生修道以觉自性,归根还本源也。我自性之喜怒哀乐与天相同,则无不中节矣。 所以中者,天之理、地之枢、人之主也。自性所发,喜怒哀乐皆合天地之中理,则内含太和矣。抱此道以启群性之迷,则我一身即天下之大本也。试观末运浩劫,厉 气弥空,皆人人失其中和之道所致焉。我抱性中之太和,匡正人心,以期化转末运之厉气,易风移俗,复转古风,达性中太和于天下,犹春风霭霭,所到之处,动植 泼,均沾恩沾惠。此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字解】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

【节 解】此一节,乃将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广行远,以造乎其极之征验也。故先将我己身之天地正其位,己身之万物遂其育,则己身中之天地遂蹈中履和矣。然已蹈中履 和,何能化转乾坤之厉气?宇宙之杀机?必须极力将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广行远,使人人身中天地各正其位,人人身中万物各遂其育,则整个之大天地岂不转灾杀为吉 祥乎。盖群生身中天地万物与整个之大天地、大万物一体连贯焉。群生身中之天地万物各得其位育,则整个天地万物安能不得其位育乎,盖其返求诸身也。

【总 论】中庸一书,首言天命之谓性。何谓天命?天者理天,命者一理散万殊,赋于人人身中,故曰命。由是观之,理乃性之大源也。在未赋性于人前,乃真空至理,无 在无不在。大无不包,微无不入,浑浑噩噩,圆陀自如也。既赋性于人后,散则支配全体,聚则归于微渺。然人但知性之用,曰知觉运动,及其性之体何在?则即弗 知,此人人迷本之故也,天之所命,至善纯洁之性,寄托人身何处?必须得闻至道之人方知。或问曰:至道何处觅也?吾应曰:至道已降尘寰,普渡大开,希各善男 信女迅访速求,勿失良辰焉!至道者何?曰修性也,修性归理曰圣,由性入情曰凡,故圣人先知一身自性之所在地,复达于知觉运动周身之用,由己身小无极而通大 无极矣。是以圣人所注者慎独,慎独者何?即畏身中之小无极也。由这一点看来,人须先修至德以凝至道,则圣域贤关咫尺眼前矣。故圣人以至道化民,先使人人明 晓性源之所在,曰系自理天而赋,然后教之以格、致、诚、正功夫,将自性复初,率我自性能事实践于外,此乃圣人化行俗美之道也。是以中庸首节曰天命、曰性、 曰道、曰教,经旨奥意,已言尽无遗矣!其下系其用也。乃言欲明晓性之大源,性之所具,首先戒慎恐惧。戒慎者何?慎己所独知之地也。恐惧者何?惧己心流浪播 四周也。由是观之,我之一身即天地之大本,我之一心即天地之中耳。能进行到此步功夫,身中之至道是不可须臾离也。以我自性之中和正气,以化转天地之厉气, 由我一身外推,尽性之所知,发性之所能,以化人人咸令觅其自性也。如人人身中天地得位,人人身中万物得育,则整个大乾坤可不整而安矣。何也?天地者,人人 之逆旅也。群性之自天亦即无极真空之天也,群性自天各得其位育,则乾坤安得不效顺乎。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字解】中者不偏之谓。庸者不易之谓。王萧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忌者禁也。惮者惧也。

【节 解】中庸二字,前注已详矣!无容重述焉。君子觉性,故行中庸之道;小人迷性,故反中庸之道也。我本五德悉备,念念在我性中,君子而时中者,不偏之中,不易 之庸,朝省夕惕,营营在抱也。若夫小人则非然,任四相以放纵,驰心意而无束,自认作事严密,谓人弗知,是以先自欺而后欺人,故无所忌惮以纵欲也。结果气象 之质,陷自性于万劫矣!良可叹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字解】鲜:上声,下同。鲜者少也。

【节 解】溯自青阳时代,万民迷性未深,其心浑浑,其身朴朴,自性灵明,邪欲遁迹,斯时也,人心犹存无极之真理焉。降及红阳,人心渐放,杀机频动。故圣贤奉天承 运,创始文化,提倡道德,治人伦修礼乐,人道遂称大备。故将乾坤万物之中庸载诸于书,以启人人自性之中庸也。在斯时,人人虽不能尽其中庸全道,而悖乎中庸 之大体者尚鲜。降及白阳,人心奸诈,利欲熏蒙,颓风厉气弥漫乾坤。虽人人各具无上之灵性,密藏至尊之中庸,而鲜有探讨者也。故圣人此言,预知白阳时代,人 心无恒,鲜有遵乎自性之中庸,而实践于外者。是以圣人预知白阳之气象,因而感叹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