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GG2010 2022-01-28

中医方剂有一类“温中剂”,比较有名的就是理中汤之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吴茱萸汤,更好地了解其温中祛寒的真实含义。

首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从汤头歌诀可以看出,吴茱萸汤的组成有: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其中,吴茱萸性味辛热,能入厥阴肝经,善于调治肝气上逆而致的呕利腹痛。

在《伤寒论》里,吴茱萸汤的主治就是三经寒邪,也就是阳明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但都是寒邪所致。

此外,吴茱萸汤里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吴茱萸和人参的配伍关系,由于有人参的存在,便有人认为是针对虚寒而设。但我们深入归纳的话,就会发现全方的主证实际上都是阴寒之气上逆,这才是全方病机的重点。

其次,吴茱萸汤里还要注意生姜的用量,已经超过以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这也就说明了吴茱萸汤有不错的“降逆”之用,不能局限于散寒温中。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吴茱萸汤的“三经”病机:

一是阳明病,可见有进食后欲呕,这是由于中焦虚寒,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往往伴有吞酸。既然是中焦虚寒,这种痛就有点喜温喜按,同时伴有畏寒肢冷。这个方面,既有胃气虚寒而致的浊阴上逆,又有肝胃不和的进食后欲呕吞酸;

二是厥阴病,这里主要是厥阴头痛的问题,这是中焦的浊阴之气沿着厥阴经上逆巅顶,于是便出现巅顶痛、干呕而吐涎沫。

三是少阴病,这一点稍微难理解一些,也就是《伤寒论》原文说的“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手足逆冷还不是厥逆,主要还是阳气不能布散,四肢不得温煦。其伴有的心烦,属于阴寒内盛后出现的阴躁。

总结起来,这三经的病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浊阴之气上逆,或者说肝胃之气上逆,治法上当然就要降浊阴之逆了。

吴茱萸汤针对的手足逆冷,和少阴病的四逆汤也需要区分开来。四逆汤针对心肾阳虚而设,吴茱萸汤则针对少阴、厥阴、阳明三经浊阴之气上逆而设,这是它们最大的不同。

我们最后分析一下它的配伍:

君药:毫无疑问就是吴茱萸,在本方里有几个作用,一是温肝疏肝,这和它性味辛热入肝经、肾、脾、胃四经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时还能温胃降逆,两者合起来就是温肝胃而祛里寒;二是镇降肝胃二经上逆的浊阴之气,从而止呕、平头痛。是为君药;

臣药:人参,主要是益气健脾,协助吴茱萸达到温补结合的目的,从而调理肝胃虚寒,是为臣药。

佐药:生姜、大枣,其中生姜温胃祛寒、降逆止呕之外,还能宣散水气;而大枣补益脾胃之气,两者配伍调和脾胃、调和气血,是为佐药。

和几个常见的温中方剂相比,理中丸适合典型的中焦虚寒,小建中汤则是在中焦虚寒之上进一步还有阴血不足,病机已经发展为肝脾不和。而吴茱萸汤则主要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最后,什么情况适合吴茱萸汤呢?

吴茱萸汤的主证就有巅顶头痛,夜甚昼轻,头痛还伴恶心呕吐痰涎,同时还有四肢不温。所以只要抓住中焦虚寒、胃气上逆、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这几个特点,合理运用吴茱萸汤是不困难的。

如果胃气上逆明显,可以继续配伍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加和胃降逆之用。如果头痛明显则可以配伍川芎。如果虚寒明显,则可以配伍干姜、小茴之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