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在鲁镇旧历的年底,伴随着送灶的爆竹声和家家户户“杀鸡、宰鹅、买猪肉”等迎接新年的“祝福”中,祥林嫂死了,没有任何人在意,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在临近祝福的时候提起…… 鲁迅在1924年写了一篇文章《祝福》谁能想到这篇近百年前的小说在今天依然很像纪实文学。 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重读一下鲁迅先生的《祝福》,体会一下祥林嫂是个什么人。
小说中,祥林嫂的丈夫比她小十岁,丈夫死时她二十六、七岁的样子,婆家有一个严厉的婆婆,还有一个小叔子,只有十多岁,以打柴为生。这几句话交待了祥林嫂的婚姻不是正常的婚姻,很可能她是童养媳。
祥林嫂熬到了男人长大成人,已经十六、七岁了,眼看可以熬出头了,想不到死了,一下子就把她逼入更加悲惨的境地。婆家养着她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力,儿子死了,也就没有养着她的必要,这就是后来把她卖走的原因。 然而这个时候的祥林嫂,还去抗争,她逃跑去工作。她为了这份工作,吃苦耐劳,比男人都干的还好,甚至为雇主家里省了一个短工。日子似乎也有了盼头,居然还白胖了起来。
然而她还是逃不过被抓回去的命运,打工的钱她也没能拿到。祥林嫂在淘米的时候,被人掳去了。
绑她回去,只是婆婆要把祥林嫂卖了,然后拿钱给自己的儿子娶老婆。在祥林嫂回去之前,已经被卖了,现在只是婆婆来取货。
祥林嫂被人卖进了深山老林了,为婆婆挣了八十千钱。婆婆又拿这个钱去“买了”一个,花了五十千,居然还剩十多千。。 “祥林嫂竟肯依?……”
然而祥林嫂抗争,想摆脱这一切,不惜以死相逼,结果后来被当作一个调笑和讽刺。 鲁迅在文章最后写了这么一段: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祥林嫂究竟叫什么名字,哪儿人,家里是不是还有父母,兄弟姐妹,祥林嫂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人,没人知道,没人在乎。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叼走了,絮絮叨叨她的痛苦,在鲁镇的人看来,祥林嫂已经可以被认定为精神病了。大家都把她当成笑话。 即便是今天,说起祥林嫂,绝大部分人自动关联的形象就是絮絮叨叨的怨妇形象,而不是一个不断受害,不断反抗,最终精神崩溃,寄托于来生的受害者。 我们忽视了,祥林嫂的童养媳经历。 我们忽视了,祥林嫂逃出来打工自立的经历。 我们忽视了,祥林嫂被人非法拘禁,掳走,买卖的经历。 我们忽视了,祥林嫂被人霸王硬上弓,生下孩子的经历。 我们忽视了,祥林嫂为了救赎自己,花两年工资捐门槛的经历。 我们只记住了,祥林嫂喃喃的哭诉。 2022年的春节前夕,让我们突然发现了徐州丰城的样本,似乎告诉我们,祥林嫂并没有远去,她们只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而且一直都在,一代一代又一代。 仅仅3年时间,从全国各地被人贩子拐卖到江苏徐州市属6个县的妇女居然有48100名。有的村,居然拐卖来的妇女占全村已婚青年的三分之二。 也许,30年过去了,这一切都好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乐观。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
来自: 吕杨鹏 > 《20220131-202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