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证真》南山三(原书作中次十二经)解析

 123xyz123 2022-02-01

【前言】本来这一节是留给纸质出版的内容之一,因为最新了解到一则相关考古发现资讯,又关乎重要的问题。于是决定将本节内容发布出来以飨读者。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最近“文博中国”公众号发布了“新发现: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发现'外圆内方’双城结构史前城址”一文。而遗址所在地湖南常德华容县“华容隆起”,正是笔者书稿《山海经证真》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的地理位置。而历来有洞庭之山“帝之二女”是尧女舜妃以及舜葬苍梧等传说。字耕农从文献论证角度已经否定了这些传说,即此“帝”必非尧,然而又苦于无证。华容七星墩古城的发现,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考古学证据。

《山海经证真》南山三(原书作中次十二经)解析

1,南山三(原书作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按,“中次十二经”在拙作《山海经证真》里编为“南山三”,为什么?原因早已说过,把所有山系位置在地形图上准确定位之后,自然就会得到原本的划分方案。比如“中山经”在黄河以北的晋南,显然属于“北山”序列,加之本序列在江南,应归入“南山”序列。按从北往南的顺序,本列山系排在第三,即“南山三”。总之字耕农认为汉代刘歆校书时整理分卷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原书《山经》26列山系划分不尽合理,“南3+西4+北3+东4+中12=26”这样的顺序和结构是不符合各山系实际地理分布的,更不用说其中还有东南混淆的情形。所以字耕农根据实际地理分布情况调整为“东4+北4+西4+南4+中10=26”这样的顺序和篇章结构。

篇遇之山,根据下文地理位置可以在微观层面确认的龟山、洞庭之山等反推,篇遇之山应即今湖南常德石门县北素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

文章图片1

篇遇之山:壶瓶山

2,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

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之玉。

【按,云山应在石门县壶瓶山镇东南的山峰六儿包、黄岩尖、南门岩一带。】

3,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

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

【按,龟山应即石门县白云镇龙王洞东南方向鹤山村矿洞山一带,“其下多青雄黄”,当地官网资料介绍说此一带曾经有开采了1500多年的亚洲最大的单砷(雄黄)矿,现代矿洞位于附近鹤山村矿洞山,近年因发生严重的安全生产及环保问题而关停。由此可知,此雄黄矿开采的历史何止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山海经》此处反映了战国时期甚至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时期,人们即已发现此一带有青雄黄矿的存在。关于《山海经》写作时代的问题详见本号系列文章里的通论部分。此山并非大山,而是在南北两列大山夹持下的一座小山。此处言及此小山而不言其南北更大的山,就是为了交待这里特有的青雄黄矿。

根据地图资料,当地的确有一两座小山形状像龟,具体仍需实地考察确认。】

文章图片2

龟山:石门县矿洞山一带

4,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按,丙山应在今临澧县刻木山一带。】

5,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多铁。

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按,风伯之山即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镇南岳村城头山一带。考古发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即在此,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还有时代更早的彭头山文化多处遗址,该文化更有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八十垱古城遗址。】

文章图片3

风伯之山:澧县城头山遗址一带

参考资料:

常德澧县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澧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城头山古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 4800至 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

彭头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东南距县城约 12 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 4 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 1986 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 9000 — 7500 年。彭头山古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垱古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8000年。澧县八十垱发现了彭头山文化的城址,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残长一百一十米,宽七十米至八十米。城内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有一圈壕沟环绕。

这座城址可能是中国后来夯土城址的雏形。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按,夫夫之山应即湖北荆州石首市东升镇的走马岭。考古发现有四五千年前的走马岭古城遗址。下文考古资料显示,当时该城有居民千余人,是一个不小的部落。处于父系社会,实行军事部落酋长制。神于儿当与该古城相关,或为古城一任首领,死后被敬为神;或为古城所祀之神在此一带流传下来。

文章图片4

神于儿所居夫夫之山:石首走马岭遗址

“江渊”本节及下一节皆现,说明此两山皆在长江之滨。江渊是长江水流平缓的段落,即后世称为“荆江”的一段,适合游泳。】

文章图片5

荆江的裁弯取直工程

参考资料:走马岭遗址(有删节)

走马岭遗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1月中旬走马岭遗址被省文物局列入湖北省大遗址保护圈。

走马岭古城的始筑年代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大溪文化晚期或屈家岭文化早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这一民族部落的先民们在这座城内繁衍生息了约500年之久,当时的经济状态有农业(种水稻),渔猎以及养殖猪、狗和烧制陶器,磨制石器等原始手工业,大量墓内的无头尸骨,表明当时战争频繁、残酷及野蛮的猎头习俗。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但走马岭古城依然保存其原貌。走马岭遗址,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址,东西最大长度370米,南北最大宽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黄、褐、灰白粘土夯筑。在东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两端分别筑有城门。 [1]

城址为不规则圆形,粘土夯筑,周长约1200米,四个缺口为四个城门,四角各有一制高点,形同城堡,最高点距地面8米,缺口两边的土垣对称,当地老百姓分别形象的称呼为蛾子山、纱帽山、砚盘山。土垣外,环绕着一条宽约30米的护城河,现为水稻田。遗址总面积20万平方米(含城垣、护城河),其中城内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古城人最多时居民达千余人,是一个不小的部落。处于父系社会,实行军事部落酋长制。

1. 走马岭遗址.荆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11月14日[引用日期2014-01-23]

2. 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通过国家文物局论证.光明日报[引用日期2015-11-13]

——————————————————————————————————————

7,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藭。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按,洞庭之山应即今湖南华容县东北长江与洞庭湖中间的“华容隆起”天井山一带,微观一点就是东旭村(七星墩遗址)南的狮子岭、果子山、松木岭一带,具体仍需实地考察。当时水势浩大,此山当为洞庭湖中的岛洲。当时,澧、沅、潇湘在此一带汇流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文章图片6

洞庭之山:七星墩古城遗址所在的华容隆起的天井山一带

此处之“九江”,包括《禹贡》之“九江”,不在扬州彭蠡一带而在荆州洞庭一带,皆非今江西鄱阳湖口的九江市,而是湖南洞庭湖平原多条河流汇入长江之域,即古云梦泽一带。此“九江”之“九”, 概言其多,并非一定要解释为数字“九”。其实这一带的大小河道密布,远不止九条。此处之“怪神”、帝(及其二女)以及前文的风伯、神于儿,皆可视为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古代文化在当地的孑遗。此“帝”并非秦汉以来误认为的尧,应是七星墩古城、彭头山文化或城头山等古城(古国)的统治者。

文章图片7

大荆湖周边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正义]《括地志》云:“……舜二妃之神,二妃冢在湘阴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上。《列女传》云'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因葬焉’。按,湘山者,乃青草山。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言湘山祠”。

此处秦博士认为此帝即尧,其二女娥皇、女英传说为舜妃。《列女传》因此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死后被称为湘君、湘夫人,其泪竟然形成斑竹、湘妃竹。其实都是源于以秦博士为代表的后人对此处“帝之二女”的误解,以为“帝”就是尧,司马迁《史记》以讹传讹,后世人笃信不疑,愈发神乎其神。假如当时舜晚年巡狩至此,尧已经去世多年,尧之二女也已经是中老年人,其身份早已不是“帝(尧)之二女”,而是“帝(舜)之二妃”,既然不是“二妃”而是“二女”,说明此二人当时仍未出嫁,故此二女必非舜妃尧女。帝尧固然有二女,有二女之帝就一定是尧吗?这个逆命题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帝者往往多配偶,子女众多,有二女之帝应当不在少数。而且据此处文义,此二女后来成为神怪,当终生未嫁,终老此处,因而成为神灵,享受后代祭祀。由于没有科学的考古,古人忽视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儒生博士只是按照仅有的文献资料进行臆测进而形成传说。如今考古发现了当地距今四五千年的七星墩古城,则此古城某一任首领,即《山海经》此处有二女之“帝”。而古城初建的考古测年公元前3000-2900年,是字耕农一再强调的“炎黄时代”,此古城之创立者具体是哪一位帝王,尚不能轻易下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洞庭湖水域面积及位置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变动的,从而导致“洞庭之山”的认定也可能因时代而变化。《山海经》此处指华容隆起的天井山一带,后代洞庭湖面积缩小且位置南移,因而“洞庭之山”就被后代认为是青草山或者君山等在洞庭湖滨或者湖中的其他小山。】

参考资料(有删节):湖南考古网:《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2018年12月27日 信息来源:王良智、张凯、吴瑞静

  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遗址坐落在长江南岸大荆湖西南隅的一处台地上。七星墩遗址所在的华容县地处洞庭湖凹陷北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岗隆起,东西低平开阔,微向东洞庭湖倾斜。七星墩遗址位于华容县东北部,“华容隆起”东侧,南有天井山、狮子山东向西横陈,西为南北走向的桃花山,北部也有低山环绕,形成一个向东开口的小型盆地,东山河自西南向东北从盆地中部流过,通过大荆湖在砖桥注入长江。沿东山河广泛发育有两级河流阶地。

考古钻探显示,七星墩遗址由内外两圈城、壕组成。内圈城垣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6万平方米。七星墩遗址包含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以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堆积最厚。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绝对年代在3000BC——2000BC年之间。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㯶、枏、荆、芑、竹、箭、䉋、菌,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麂,(其鸟多)就(鹫)。

【按,暴山应即湖南岳阳临湘市以西的五尖山。】

9,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按,即公之山应即湖南岳阳临湘市以东的药姑山,主峰海拔1261米。】

文章图片8

即公山:今药姑山

10,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有尧山。

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藷藇。

【按,尧山,应即幕阜山,海拔1595米。】

文章图片9

尧山:幕阜山

11,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按,东南应为东北。江浮之山,顾名思义,就像漂浮在江面上的山,当今湖北咸宁市有“浮山”街道,或者此山指咸宁市区以南的潜山,今为森林公园。长江水盛山则潜,水枯山则浮,浮山潜山,相对而言。】

文章图片10

江浮之山:咸宁浮山

12,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荣草。

【按,真陵之山应即湖北黄石阳新幕阜山脉七峰山南岩峰。】

文章图片11

真陵之山:七峰山南岩峰

13,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檿楮,其兽多麢麝。

【按,此阳帝之山应即今江西九江瑞昌夏畈铜岭村南的太平山。这里是幕阜山的东北角,此小山并非因为其高峻秀丽,而是因为高品位的铜矿。考古发现有距今3300年前即开始采掘的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山海经》全书有铜、赤铜之山数以百计,“美铜”独此一处。这里有几千年以来的铜矿遗址,说明此处所言不虚。其实距此不远的湖北黄石大冶铜录山也有时代、规模都接近的古铜矿遗址,然而《山海经》书中并未特别强调。

阳帝,历来注家不解释,苦于没有材料之故。山下有南阳河,河边有南阳乡,皆与“阳帝”有关。西边紧邻的湖北黄石阳新县,得名在三国吴孙权时期,当时给这个县取名“阳新”,亦或与此“阳帝”有关。

《尚书 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旧说多断为“阳鸟”,指候鸟大雁,其实不通。候鸟焉能用“居”一词?况且鸟类繁多,为何只说大雁?其他八州除了特产贡献偶有涉及鸟类,并非各州一定要交待鸟类甚至兽类。岛夷只是扬州东部海岛居住的少数民族,扬州的主要居民却没有交待。其实鄱阳湖平原的主要居民就是“阳、鸟”——阳夷和鸟夷。鸟夷在冀州一节已见。

《古本竹书纪年》: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又: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阳帝”应为夏代时期居住在鄱阳湖平原的阳夷人的首领。

瑞昌一带考古发现有四五千年前的大路口遗址、良田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资料不详,但根据地理位置与历史时期可以大概推断出应与文献之阳帝、阳(鸟)、阳夷有关。】

文章图片12

阳帝之山:江西九江瑞昌夏畈铜岭村南的太平山

14,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按,柴桑之山应即今瑞昌南部的青山森林公园中的宇峰尖,海拔高程为921.3米,号称庐山的姊妹山。当今行政区划,瑞昌东与九江柴桑区紧邻。西汉时期瑞昌即属豫章郡柴桑县,此一带即古“柴桑”无疑。】

文章图片13

柴桑之山:江西九江瑞昌青山

15,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按,荣余之山应即今江西九江庐山。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下文言“洞庭、荣余皆神”,就是洞庭之山、荣余之山是这一系列的神山,为什么这两座山是神山?就是因为此二山分别为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湖与长江交汇处的地标,两座山决定着江水湖水的相互补给调剂,从两座山上俯瞰烟波浩渺的两湖和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古人认为是上天安排的神灵所在。】

文章图片14

荣余之山:庐山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糈用稌。

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一吉玉。

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

【按,本节从三峡以东的中国地形二级阶地向三级阶地骤降的壶瓶山一带开始,沿长江南岸向东顺流而下展开,经过了新石器时代南方乃至中华古文明摇篮之一的澧水流域史前文明地带,到达充满神秘传说的洞庭湖一带,又向东到达出产“美铜”的阳夷之地瑞昌铜岭,最后到达鄱阳湖边的庐山。小计15山,实际里程1849里,与原书里程所称2800里相差951里。当为后代只换算了原书的小结里程,并未换算正文十四段里程,因而造成很大出入。实际里程1849里与小结里程2800里之比约为0.66倍。】

南山三(原中次十二)示意图

文章图片15

从壶瓶山经洞庭湖到鄱阳湖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自从去年本号开始发布有关《山海经》的研究文字以来,时而发生一些抄袭、剽窃本号文章的情况,现在手段高明了一些,就是“洗稿”。然而邪不压正,字耕农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抄袭剽窃的存在就放弃。对于这些不端行为,本号已经提出批评警告,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