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粥可以养命——关于粥的文化内涵

 人老颠东 2022-02-03

粥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想健康,建议多喝米粥。一方面静心,另一方面可调养脾胃。

关于粥,是中国人的最常见食物之一,估计不少人都喜欢。我也喜欢喝粥,我用中医理念去认识粥,写过数篇关于粥的文章,包括:《米粥——天下第一补药》、《米粥杂谈》、《从米粥谈养生》、《早饭喝粥还是喝牛奶?》、《米粥油为天下第一等的补药》等等。

米粥不但是食物,更是一味良药,其味甘性温,最养脾胃,能益气生津,补益全身。凡脾胃不足,或久病康复,或体质虚弱,或大病重病患者,都当以米粥养之。

《周书》有云:“皇帝使烹谷为粥”,故米粥又被誉为“皇帝粥”。宋代苏东坡、南宋陆游、张文潜、清代阮葵生等诗文大家皆有咏粥佳句。

以陆游为例,他极爱米粥,其著有《食粥诗》,非常有名:“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按中医理念,米粥是养人的,特别是能养脾胃;但营养学专家认为米粥没有营养,不养人,而且容易升高血糖。

有人因此而迷惑,不知道应该听哪个的。我的观点是,粥可以养命,所以,为了养命,粥完全可以喝。

进一步说,若谈及生命与健康,凡是与中医理念相反的,都应该首先听中医的。因为中医内涵天地之道,这个道即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且亘古不变,永远无须怀疑。

孔子的祖先,在宋国辅佐过三代国君的正考父,官做得越大为人越低调,他在自己铸造的鼎上写下了一篇著名的铭文: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鬻,上面是粥字,下面是鬲字。鬲是个象形字,象饮食器具,是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从“鬻”字可见,古人以粥养命。

以上这段铭文可见,正考父中不仅为人谦卑,更过着节俭的生活,铸了鼎,不是用以烹牛宰羊,而是用来熬点粥以养家糊口。当然,所谓“于是,鬻于是”只是个节俭的象征,不是真的用鼎来熬粥。

《逸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显然,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做粥了。

有学者考证,中国自古是以粒食为主的。磨面的工具,古代称为硙,而最早的出土的石硙,乃在汉代,因此面食起源于汉代。先秦以前我们祖先的主食是以粥饭为主的。光有煮这一步,在只有陶器作炊具的时代是做不成饭的,蒸饭还有赖于甑的发明,因此可以说粥是古人最早的主食(这是后人的说法,其实上古时代没有主副食之分)。

中国南北方都有粥。五谷之实皆为颗粒,都可以做粥。北方粮食以粟为主,所做的粥就是今天喝的小米粥;南方以稻米为主,也就是大米粥。

粥不但可以养命,也代表着一种清静内心的饮食方式。

粥只是用来糊口,还谈不上享受。况且光喝粥也很单调,不是好生活。比如,古人在服丧期间,吃饭的要求是光喝粥。一个标准的孝子,在父母去世后要坚持喝粥三年。

周秦两汉时期老百姓的主食基本上还是粥和饭,但生活奢侈的贵族在粥饭上还是有许多讲究的。人们知道选择品质优良的谷物(包括稻、粟、黍、粱、菰等)烹制粥饭。

比如,《吕氏春秋》说:“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山名)之粟,阳山之穄(音计,饭之不粘者),南海之秬(音巨,黑黍)。”这些都是追求美味者津津乐道的。

汉之前煮粥,往往只是大米或小米,比较单一。至汉代开始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粥。比如,汉代以火立德,其颜色尚赤,故流行赤豆粥,系用红小豆加水煮成,味甘,又称为甘豆羹,大约就是今日的小豆粥。

从历史记载来看,食粥往往是穷人的选择。毕竟粥仅能让人有饱腹感,谈不上享受,尤其是如果天天喝粥的话,也非常容易腻味。但粥能养命,可以用有限的粮食来维持住生命。试问,若不喝粥,还能吃什么?或者说,还有什么可以吃呢?

从历史记载来看,凡遇灾年荒年,政府或一些善人往往给穷苦人施粥。为什么?一方面,粥可养命,不至于让人饿死;另一方面,可以用有限的粮食救助更多的人。

古人常有借粥度日的记载。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篇著名的《乞米帖》,其实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说:“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这封信是向朋友借米,因为“举家食粥”,实在痛苦。不得已,只好求友人赞助点米来维持生计。

北宋才子秦观在京城任秘书省正字时,家境清寒,他与汴京富翁、又在户部做官的钱勰住得很近。他赠钱勰诗云:“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一代才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过的也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为什么要吃粥?对于穷人而言,煮粥省粮食,这应该是唯一的解释。

清人笔记《檐曝杂记》有一首《白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也曾种过地,那时全部用人力,包括播种、施肥、锄草、收割,都是手工去作。非常辛苦。妈妈常讲一些关于节俭粮食的故事给我听,至今也亦深受影响,平时绝不浪费粮食。比如,饭粒或其他食物掉在地上,我都会捡起来吃掉,不敢浪费,也不愿意浪费。

《檐曝杂记》中还有一首描写粥之稀的诗:“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这粥稀得像一面镜子,如果以此为饭,实在是清苦之极。

粥有益于健康。《内经》讲:“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医圣张仲景治疗某些病症时,除要求服药外,还要求喝热米粥。比如,服桂枝汤后要求“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瓜蒌桂枝汤后,“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服桂枝加黄芪汤后,“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显然,服汤药后再啜热粥,其目的是使谷气充养,振奋阳气,加强发汗之力,以调和营卫,使侵犯机体的邪气得以外达。

北宋诗人张耒特别重视食粥,他在《粥记赠潘邠老》一文中说:“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十一

粥可食疗。历代医家记载了不少食疗粥方。比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有薤豉粥、粟米粥;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有梅粥、荼蘼粥;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有桃仁粥、生地黄粥;明代高谦《遵生八笺》中有芡实粥、莲子粥、竹叶粥、蔓菁粥等40余种,大多具有食疗功能。

清代曹廷栋著有《粥谱说》,将粥分上、中、下三品,收集粥方100种。近代黄侃之父黄云鹄著有《粥谱》,收集粥方240余种。

为什么医家要用粥来养生呢?我的观点是,因为粥用五谷加水煮成。五谷得天地五行之正气,最能调养人的五脏。若根据体质或病情的需要添加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更可增加其养生效果。

比如,加桃仁有活血之功;加生地有养阴之效;加芡实有收敛之力;加莲子有养心之益……

十二

粥的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能让人心静;其二是能顾护脾胃。

我的体会是,养生不要天天吃大鱼大肉,不妨时时喝点粥,颇有调节脾胃,调畅心境之效。

喝粥建议空腹,《粥谱说》记载:“食淡粥一瓯(碗盏),能推陈致新(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快胃(使脾胃机能顺畅),所益非细”。

《粥谱》总结粥之妙用时说:“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对于喝粥的好处也说得比较全面。当然,年轻人不需要完全食粥过日子,毕竟远于清苦。老年人脾胃虚弱,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建议尽量多食粥,亦不必拘泥于一天吃几顿,只要感觉饥饿了就吃,这样最能将养脾胃,可使体质强健,亦有助于享得高寿。

点击图片预约膏方

“一人一方个体化治疗”

图片

点击图片预约“附子饼“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