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念处之身念处的四个练习

 楠川慧子 2022-02-18

佛陀开示身念处的练习时,首先介绍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

虽然入出息念不必然是禅修的第一步,但在实际修行时,念住于呼吸经常作为「禅修的根本业处」,它是整个禅观过程的基础。

然而,若以为这个业处只是给初学者的练习,是错误的。

光是练习正念呼吸,即可带领我们迈向解脱道的每个阶段,臻至全然的醒觉。事实上,佛陀在开悟的那个夜晚,就是修习入出息念。往后在他独自静修闭关的岁月裡,仍反覆运用这个法门,并时常推荐入出息念给其他比丘,称讚这是

「宁静、安详,真正永恒的快乐。

可在邪恶的不善思想一生起时, 

便迅速地将其消灭、止息。」

(《中部》118)

作为一种禅修的业处,入出息念可以发挥如此有效的功用,原因即在于气息的出入总是伴随著我们。只要把呼吸带到觉察的范围,就能将呼吸的过程转换成禅观的所缘。

修习入出息念,毋须特别的世智辩聪,只须觉知呼吸。禅修者从鼻孔自然地呼吸,在鼻孔周围或上唇的触点,感觉呼吸像空气般地进出而不忘失;毋须控制呼吸或强迫它跟随特定的节奏;只须正念随观气息进出的自然过程。

觉知呼吸可切断散漫、繁複的思考,将茫然失神的我们,从无意义的想像迷宫中解救出来,使我们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因为,不论我们何时开始觉知呼吸,只有在当下,才有可能真正觉知到它,绝非在过去或未来。

佛陀说明入出息念的修习方式,有四个基本步骤。

前二个步骤并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指当入息或出息长时,要觉知入息或出息长;当入息或出息短时,也要觉知入息或出息短。禅修者只是密切地观察息的出入,不论息长、息短,都要了知。

当「念」变得敏锐,可以跟上呼吸的整个移动过程,从入息开始到中间阶段,直到结束;然后从出息开始到它的中间阶段,直到结束,这个步骤便称为「清楚觉知全身息」。第四步骤是「安定身行」,指逐渐缓和呼吸及其相关的身体功能,直到它们变得相当微细难察。

除了上述四个基础阶段,还有更进阶的练习,让我们藉由入出息念通往禅定和深观。(6)

(6)详细内容请阅《清淨道论》VIII,页145-244。

身念处的第二个练习,是对身体姿势保持正念,打破了禅修单一固定坐姿的侷限。

身体有行、住、坐、卧四种基本姿势,和其他各式的转换动作。无论採取何种姿势,都要完全了知身体的动作:走路时,觉知我正在走路;站立时,觉知我正站立著;坐著时,觉知我正坐著;躺卧时,觉知我正躺卧著;改变姿势时,觉知我正在改变姿势。

透过观照姿势和动作,身体无我的本质被清楚地揭露出来:此身既非一个我,亦非属于我所有,只是一种生物形态,服从于意志的支配、影响。

下一个观身练习,则是将「念」进一步地扩展。除了单纯的觉知,还加上理解的元素,称为「正念正知」。即在採取任何行动时,都要保持全然的觉察或正确的了知。只要能随时维持「正知」,那么不管是来、去、前望、四顾、弯腰、直仰、穿衣、吃饭、大便、小便、睡眠、清醒、说话、沉默等,都能成为禅修进展的时机。

在注释书中,「正知」可以从四个层面加以解释:

(一)利益正知:认识行动的目标,判断某个目标是否合于法则。

(二)适宜正知:瞭解最能有效完成目标的方法。

(三)行处正知:将心持续地专注于禅修业处,即使在行动时也念念不离。

(四)不痴正知:将行动视为一个无我的过程,没有一个能控制的自我存在。(7)

(7)参阅梭玛长老所著《念处之道》,页58-97。

最后一个部分,将在第八章「智慧的修炼」中彻底探讨。

身念处接下来的两个练习,是藉由分析观察以暴露身体的真实样貌。其中之一是「不淨观」:观身的不可意;另一个是「四界分别观」:观察身体是四大的组合。

观身不淨(8)的目的,是对治对身体的迷恋,特别是淫欲。

(8)āsubha-bhāvanā(不淨观),同样的主题也称为厌逆想(paṭikkūla- saññā),以及身念(kāyagatā sati)。

佛陀教导性欲是贪爱的表现,是苦因之一,而终结苦的先决条件便是减低它、放下它。修不淨观以削弱淫欲的方法,是把造成性欲的认知基础抽离,不再认为身体充满著感官诱惑。因为爱欲随著对身体的认知而起伏:当我们认为身体具有吸引力时,爱欲生起;若我们不再认为身体很美时,爱欲也随之消失。

所以,既然只有在执取身体特定的相、只从表面来看待身体时,才会认为身体具有吸引力,那么,为了对治这种感觉,我们就必须不黏著这些相,以客观的角度,更深一层地探求审察身体。

确切地说,修习不淨观,所要达成的,就是夺走贪爱的认知支柱,以逆转感官爱欲之流。这种观法,须以自己的身体为所缘,对于一个刚开始修不淨观的新学来说,以他人的身体为所缘,是不易获得理想结果的,观异性的身体尤其如此。

禅修者可藉由观想的协助,在心裡将身体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一个一个加以审视,呈现出它们令人厌恶的本质。经文中列举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涕、唾、关节液、尿。这一个个部分令人厌恶,意味著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同样可憎。

只要凑近一点观察身体,就会发现它的确没什么吸引力,它美丽的外表只是幻象。不过,千万不可误解不淨观的目的,修不淨观不是为了引发厌恶或反感,而是为了要不执著,如同取走燃料般来灭除爱欲之火。(9)

(9)详细内容请阅《清淨道论》VIII,页42-144。

图片

四界分别观,则以另一种方式分析观察色身,让身体无我的本质曝光,以对治我们认同身体为我的习性。顾名思义,这项修习是在心裡随观分解身体为四种界:地、水、火、风四大。

虽然延用古老的称呼,实际上是为了突显四种基本的物质运作形态:坚硬、流动、暖热和振动。

地大最易见于色身的固体部分,如内脏、组织或骨头;水大可见于身上的液体;火大表现为体温;风大即如呼吸系统。

持续地观照四大,拓展的洞察力将破除「此身为我或我所」的见解。如是观察身体为物质元素的组合,禅修者将明瞭色身所依存的四大,其实和构成外在物质的元素并无不同,而且两者经常互动著。

经过长时间的修习而清楚地了解这点,便能够停止对身体的认同与执取。能够理解到:

色身不过是不断变化中的物质运作结构之一,以支持不断变化的心理运作之流,这当中没有任何可被视为真实存在的个体,也没有任何可成就自我感的实质基础。(10)

(10)详细内容请阅《清淨道论》XI,页27-117。

最后一个身念处的练习是一系列的「墓园观」。藉由想像、图片或实际面对尸体,来观想人死后身体的分解过程。这裡提到的每一个观法,都有助于我们将一具腐烂尸体的影像映在心裡,再以之反观自己的身体,

「现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身体,就和那具尸体一样,有著同样的本质,臣服于同样的命运。它逃避不了死亡与败坏,必然要走向死亡,分解腐烂。」

但我们仍不应误解这个法门的目的。修习墓园观并非耽溺于对死亡与尸体的病态迷恋,而是运用有足够力道的禅观,来击碎自我对存在的执取。世事恒常不变的看法,乃是执著存在的基础,而每一具尸体,无疑都在教导我们「诸行无常」的道理。

 👉更多参考:

什么是正念?

图解入出息的四个阶段

禅修没有进展怎么办?

图片

内容摘自《八正道--趋向苦灭的道路 》第六章

菩提尊者著 香光书香编译组 译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