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老师,并不培养「懂事的大人」

 正在读 2022-02-18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

这是「正在读」的第33篇原创文章

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听过一句玩笑:世人皆苦,小孩最苦。想想也是,身上寄托着全家人希望的小孩,行走在充斥着「成功崇拜」的世道上,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场漫长的考试。他要学会与自由散漫的天性做斗争,听从权威,遵守规则,并且将喜怒哀乐拴在一些可能连自己都无法控制、无法理解的指标上。

▲ 电影《天才枪手》剧照

教育承载重要的社会功能,标准化考试是相对公平的制度选择,可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体系中的每一个个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死亡诗社》这个故事发生在威尔顿预备学院,这里校风严谨,培养的是未来的「天之骄子」。孩子们将考上名校,成为医生或者律师,「走上人生巅峰」。可是,正在青春大好年华的孩子们原本拥有的生命潜力被繁重的课业和社会的规训所压制,他们并不快乐。

▲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热情如火的基丁老师改变了他们。他带领他们领略诗歌的美妙,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的激情;他引导他们释放天性,用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他教他们什么是「向死而生」,让他们明白正因人终有一死,所以要抓住大好辰光,酣畅淋漓地活着,不必缩手缩脚。

在我看来,基丁老师的出现为孩子们带来了应试教育中缺乏的维度:浪漫主义的生命教育。如果说靠分数衡量的知识传授是「扁平的教育」,那么释放孩子们生命热情的教育则是「立体的教育」。

▲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在社会意识普遍保守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去做更安全的选择,追求稳定的生活状态。

当生命的全部诉求都只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人可能会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停留在无风无雨的舒适区,可时间久了,就容易陷入一种「平静的绝望」之中。

用一句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习得性无助」。人对现实不满,但无力改变,于是就日复一日地停留在原地。

现代人的很多困扰,也许都是出于这种「习得性无助」。而基丁老师的课,则为孩子们的心灵中加入了「梦想的维度」,启发他们发现内在的激情与动力,而不是跟随大潮,人云亦云。

好的教育是开放性的,它不应该是将仅有的几个选项套到所有人的头上,而是启发每个人去发现自己的内在选项,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必然意味着无趣的克制、世故的礼貌。「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神话,在基丁老师身上不也实现了吗?

▲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人的一生,梦想为舵,知识为桨,能力为帆。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能遇到基丁这样的老师,发掘出自己的生命潜力,应该是人生的幸运。

但我也会想象,后来的后来,当少年成熟,碰过无数次壁,他是否仍会信任基丁老师所教给他的事情?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梦想的意义,不在它最终实现的一刹那,而在于做梦之人依照它去选择、去生活的每时每刻,心中的动力与满足。


浪漫莽撞的少年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也是当年课堂的延续。诗歌课是一切的起点,受到启蒙的少年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课堂。

又是一年教师节,重温《死亡诗社》,感受其中的希望和力量,也回忆起人生有幸遇到的几位老师。好的教育,正如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译名,「春风化雨」,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你认为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的生命中有遇到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吗?一起在评论中聊聊吧。

梦元

精神杂食类动物,书店打卡狂魔,咖啡成瘾者,猫奴。

编辑 | 静姝
图片 | 网络

推荐图书

《死亡诗社》
科琳宝姆 |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6.12

威尔顿中学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其学生的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思想新锐的新英文教师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不惜一切机会,教导学生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要“抓住光阴”,去汲取生命的精华。他激励学生只争朝夕,激发每个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摆脱习惯与性格的束缚和羁绊,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他告诉学生:不要盲从他人,不要被信条所惑,只有跟从内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学生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死亡诗社》全球已出版83个版本。同名电影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恺撒奖最佳外语片等十几项大奖。经过几代读者的口耳相传,已成为20世纪英语文学经典。


你可能错过...


  /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