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临床开方的思路以及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见效治愈病人。 很多医生总会喜欢告诉大家什么病临床辩证有什么分型,用什么方加减,学子们学了半天,结果病人来了,发现一个都用不上。 鄙人最近有一点小心得,分享给大家,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比如当今临床很多名家大师,有很多观点,有六经辩证的,八纲辩证的,有论淤血痰湿水饮的,有用时方验方取效的,有主证加药证的,有合方治疗的,种种辩证用药方法,让学子莫衷一是,总而言之,还是相对笼统,不明主证兼证。 举例来说,病人来找医生看肩周炎,肩部疼痛,是主证吗?不是,是兼证。 肩膀疼痛只能算主诉,而主证是病人长时间存在的一种体质。比如这个病人是葛根汤体质,葛根汤就是主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辨出来葛根汤证效果会好吗?临床来看肯定不会好。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兼证肩膀疼痛的因素比如淤血,水饮,痰湿,寒热等。 好,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很多医生辨到了这一步都在干什么事呢,比如夹了淤血,会选择葛根汤加当归川芎红花之类,用主证加兼药,好像没有任何问题。可真正落实到方药时问题就出来了,请问此时病人的主诉是什么?你用主证方葛根汤加兼证活血化瘀药,明显主方是葛根汤加,用漫长的体质方来治疗短暂的主诉,效果会快吗? 我在这里直接告诉大家我临床是怎么做的,比如我会用兼证方身痛逐淤汤为主加葛根汤( 虽然是病人体质,却不是病人主诉,此时葛根汤相对身痛逐淤汤在处方中的用量占比较小,其他体质同理). 为使中医同道明白我的意思,继续举例子,比如病人痤疮来找我们治疗。痤疮此时依然不能算主证,假如病人此时的体质主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麻杏薏甘汤 ,我相信单用这两个合方慢慢调理,病人依然会好,但会很慢,因为没有很好地使用兼证(病人主诉)药方。 比如兼证可能是热结,痰结,脓结之类,这个时候如果加上皂刺,浙贝母,蒲公英,牡丹皮,肯定会事半功倍。 而且此时因为主诉的问题,结合病人体质的情况下( 皂刺,浙贝母,蒲公英,牡丹皮 的相对用量一定要比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麻杏薏甘的药量大) 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决病人的主诉问题。 所以分清主方次方,辨明主证兼证,是用主证加兼,还是兼证加主,摆在我们临床医师面前都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学好伤寒论是辨主证六经方药的关键 ,学好名家经验是运用兼证方药的基础,临证判断是主兼结合,还是兼主结合。 初学者把兼证方治疗病人主诉的主方,而忽略了病人体质,虽能见效,病情却容易反复。 相比之下某些大师错误地把兼证忽略,妄想把兼证归为六经,妄想用一个病机解释病人的所有症状,用主证方来治疗兼证,致使服药久久无效,其误更重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