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22篇:读书有悟∣大概念与逆向设计——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2-21

大概念与逆向设计——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为了研究学科大概念,我参考了很多论文。通过论文,我又追溯到一本与大概念有关的著作,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不是专门研究大概念的,而是研究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的,即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或者说逆向设计。为了透彻阐述逆向设计,作者引入了很多概念和术语,并对很多教育理论进行了解释。可以说,这也是我继《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之后,读到的有一本对我启发非常大的书。在其他文章里,我已经引述了有关大概念的观点,本文不再赘述,而只谈与逆向设计相关的内容。

首先,作者梳理了两种传统教学设计的缺点,一种是活动导向设计,一种是灌输式学习。他们认为,这两种教学设计没有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或者说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有效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即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本着这样的理念,作者提出了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第一是确定预期结果,第二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第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第一阶段,教师要思考本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将理解什么,知道什么,会做什么等,还要设计“基本问题”。在第二阶段,教师要提供表现性任务或其他证据,来证明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第三阶段,教师要设计学习活动。从UbD设计标准的角度看,阶段1要明确设计中对于目标内容的大概念的关注要达到什么程度;阶段2要明确对于预期结果,评估在何种程度上提供了合理、有效、可靠以及充分的检测;阶段3要明确学习计划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有效性和参与性。对于逆向设计,作者不仅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而且还提供了几份设计的样板。我觉得,这种设计思路可以有效弥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目标模糊”和“评价匮乏”的问题。当然,任何外国的教育模式都要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不能照搬照用。

其次,本书名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解”呢?本书的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进行了阐述。作者首先区分了“知道”和“理解”的差异,认为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即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理解的根本特征在于迁移性,即将知识迁移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就标志着对知识达到了“理解”的程度。究竟“理解”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维度呢?作者提出了“六侧面”的观点,即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1.能解释,即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2.能阐明,即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3.能应用,即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4.能洞察,即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能观其大局。5.能神入,即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6.能自知,即能显示元认知,觉察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从本书的角度看,“理解六侧面”与逆向设计、大概念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揭示逆向设计的灵魂,即学生学习的重点不是“知道”,而是“理解”。对于“大概念”,也不是“识记”,而是“理解”。当然,作者所说的“理解”范围很广,包括了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意义上的分析、应用、批判、综合等内容。跳出本书的角度看,作者提供了一个有关“理解”的框架,这对于进行阅读教学、试题命制与分析都有启发意义。此外,本书的第六章还谈到了“架构理解”的问题,不过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还有难度,以后将具文阐述。

再次,“大概念”和“逆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逆向设计的对象是大概念,或者说逆向设计的思路只有用在大概念的教学上才有价值。一般的陈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不用或者说用不上逆向设计的思路。作者说,如果目标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设计必须明确地专注于那些连接所有离散事实和技能并给他们带来意义的大概念。也可以说,“大概念”是设计的对象,“逆向设计”是大概念的教学方式,“理解”是贯穿于逆向设计的灵魂。如何对“大概念”进行“逆向设计”呢?作者搭建了一个桥梁,即“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六条评价指标是:真正引发对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心得理解;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自然重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此外,作者还将“基本问题”分为专题性基本问题和综合性基本问题。遗憾的是,我对“基本问题”的概念一直不太理解,如何围绕“大概念”设计“基本问题”,对我来说更是理解的难点。

具体到语文课程,学科大概念指的是什么,究竟有哪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大概念,如何依据语文学科大概念设计“基本问题”,如何围绕大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逆向设计,目前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专著。我想,对于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研究,一定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照搬本书作者提出的定义范围,然后结合语文学习规律进行逆向设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