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皆小说”

 布衣i 2022-03-06

       宋罗烨《醉翁谈录》丁集卷二《嘲戏绮语》有一个关于“妇人嫉妒”的笑话:

       杨郎中妻赵氏,性嫉妒,嬖妾无敢近者。一日,杨郎中只管把《毛诗·周南》数篇反覆读之,云:“《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又云:“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又云:“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其妻赵氏问其“甚书?”答曰:“《毛诗》。”问:“甚人做?”答曰:“周公做。”其妻云:“怪得是周公做,若是周婆做时,断不如此说也。”

图片

      这个周婆不认周公理的笑话流传久远,《艺文类聚》卷三五引《妒记》就记载相同的事,只不过主人公是晋谢安夫妇,后来也屡见于明清笑话集中,如《广笑府》等,主人公泛化为“一妇”“某夫”,愈见其普遍性。

        这个笑话除了性别文化的内涵,还给某另一个启示,堂而皇之的经典,背后说不定也可以有世情小说的缘由子。实际上,因为小说读久了,如同前人所谓“六经皆史”,在某眼中,说“六经皆小说”,也无不可。今番读的是《孔子家语》,这是非经之经,自然更可以当小说看。

图片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据说是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今本《孔子家语》为三国时魏王肃编集,真伪向有争议。我翻阅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出版说明》称上世纪70年代在汉墓中出土了与《孔子家语》有关的竹简,故“《孔子家语》和《论语》同源,系孔门弟子各记所闻,后选一部分辑为《论语》,其余部分则集录为《孔子家语》。”这样的观点不知能否信从?

图片

       我没有能力、也并不特别关心真伪问题,一是因为即使《论语》,李贽在《童心说》中也指其为“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话虽偏激,未必全无道理;二是因为即使是伪书,三国至今,也有年头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这是通达之论,我大体认同。

       而从“六经皆小说”的角度来看,《孔子家语》确有《论语》所不及处。《论语》中只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叙事性较强,其他格言警句,多为片言只语,有时确实难逃李贽“有头无尾,得后遗前”之讥。至少有一点,李贽说得在理,《论语》中的话“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这种针对性,在《孔子家语》的《辩政》第十四中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远来。’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孟孙叔孙季孙三也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图片

      比较而言,《孔子家语》多有具体背景叙述,如《致思》第八叙子路、子贡、颜渊跟着孔子北游农山,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于是,子路说了一大套,孔子曰:“勇哉!”子贡也说了一大套,孔子曰:“辩哉!”颜回玩深沉,退而不对。孔子追问,颜回说:“文武之事,他俩都说完了,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孔子坚持要他说,他才说了一通站位更高的理想,而且明显表现出了对子路之“勇”、子贡之“辩”的不以为然,由此也可知他开始的不说,其实是不想与表示出对老师称赞他们的不同看法。所以,孔子凛然地说:“美哉!德也。”不但神情上多了一个“凛然”,夸奖的词也更高级、更明确。子路居然还“抗手”要老师做出明确的选择,相当于学生不仅想知道分数,还是知道老师给颜回高分的理由,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图片

       这一篇与《论语》中的子路等侍坐篇类似,对话完整,语境清晰,三段式叙事和人物语言乃至说话时的情态,有很明显的修辞加工乃至虚拟的特点,读来抑扬有致。视同小说,谁曰不宜?事实上,这一故事又见于《韩诗外传》卷七、《说苑》卷十五《指武》,这两部书杂收遗闻轶事,颇有小说特点。尤其是《说苑》上的记载,更丰富,也更像小说,很可能是《孔子家语》所本。

图片

       若将书中一些相关篇目联系起来看,前后照映,更为曲折。比如上面那个口出豪言的子路,在《好生》第十中,还有一番豪迈地表现: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显然更相信软实力。但子路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经过夫子的指教,他后来的政绩十分接近老师的理想了,《辩政》第十四记述: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

       孔子三次点赞,表明他一路观察之细。不仅显示了态度,也启发了学生看问题要注意细节并由细节上升到本质的方法。以上三则,连贯读下来,孔门师生性格、言行的不同与变化,均真实可感。

图片

       作为小说读,《六本》第十五中的“曾子耘瓜”有点令人震惊: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圣人的脑回路果然与众不同。看了这个故事,竟由此想到万一贾宝玉被贾政打死了,竟可能是他比私通琪官、调戏金钏儿更大的罪过。

图片

      《好生》第十中的“鲁人有独处室者”,叙事风格则绝类《阅微草堂笔记》: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厘寡妇也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建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图片

      看了这个故事,又想到李渔小说《十二楼》之《合影楼》开篇的议论:……         儒书云“男女授受不亲”,道书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两句话极讲得周密。男子与妇人亲手递一件东西,或是相见一面,他自他,我自我,有何关碍,这等防得森严?要晓得古圣先贤也是有情有欲的人,都曾经历过来,知道一见了面,一沾了手,就要把无意之事认作有心,不容你自家做主,要颠倒错乱起来。譬如妇人取一件东西递与男子,过手的时节,或高或下,或重或轻,总是出于无意。当不得那接手的人常要画蛇添足,轻的说她故示温柔,重的说她有心戏谑,高的说她提心在手、何异举案齐眉,下的说她借物丢情、不啻抛球掷果。想到此处,就不好辜其来意,也要弄些手势答她。焉知那位妇人不肯将错就错?……

      所以,孔子为鲁人叫好,“也是有情有欲的人,都曾经历过来”的洞见。

图片

        《孔子家语》中还有一些故事值得关注,如《始诛》第二叙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而面有喜色,七日即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并振振有词地斥其为“奸雄”。孔子诛少正卯,当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作为孔子的一大罪状的,我早已熟知,但看了这里的叙述,仍不免惊叹与平常文质彬彬的孔子大不相同。实际上,即使是在当鲁司寇时,他老人家一般也并不是这样霸气的。《好生》第十中就说:

       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可见孔子一反常态的凶狠,确实是对少正卯深恶痛绝了。——“奸雄”一词虽《荀子·非相》《汉书·司马迁传赞》等书已有,但落实到个人,曹操之外,少正卯或许是最早的吧?

图片

       《六本》第十五中,还有一条“孔子游于泰山”: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瑟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这个生而为人、人而为男、男而得享天年的说法,也见于《列子》《说苑》等书,流传甚广,被后世当成“能自宽者”的典范乐观主义思想基础。不过,这大概也如开头提到的“周公周婆”之论,若使孔子遇见的是荣太太或容嬷嬷,断不如此说也。

      2022年3月6日拾掇旧稿于奇子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