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233讲【尽心章句下】(8)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内容简介

孟子说:“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孟子这里通过古时为政者和今时为政者利用关卡的不同作用来谈古今为政者的变化。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指的是以前的为政者担心有流寇、盗贼等会进入自己的国土,所以设置关卡以保护自己的百姓,这叫做“御暴”。而今天设置的关卡不是为了防御外面的小偷、流寇、盗贼等,是为了收税的同时还不让自己国家的人离开,如果自己的国家有人想溜出去,那就施以重罚。

所以以前设置关卡是为了保护整个国土内的百姓,而现在设置关卡一是为了外面的人过来要交保护费,二是关卡里面的人得服从为政者的命令。这种变化表面上看是关卡的变化,实际上是统治者他们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认知的变化。

孟子一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代那些统治者是想要得民心的,他们带领百姓一起获得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要设置关卡,以防止外面的人过来侵扰。这时的当政者和百姓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面的,百姓也会很支持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的自我角色定位错了;他们觉得江山已经坐稳,外面的人也没那么轻易打进来了,而国家的人民就是要受统治的,就从他们身上多搜刮点钱财,多搜刮点民脂民膏,为的是能让自己足够享受。

各位如果读过贾谊的《过秦论》,就应该了解它讲述了当时秦由统一强盛到覆灭速亡,总结原因就是“仁义不施”。“蜀山兀,阿旁出”(出自杜牧《阿房宫赋》),整个蜀山的树都被砍尽了,就为了建造一个阿房宫。万里长城一开始是为了抵御外来的民族入侵,当然长城不是秦始皇第一个修建的,西周时已经开始修建长城,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修建过,是秦始皇把它们连起来的。

刚开始国家造这些关卡也好,长城也好,是为了防御外来的暴力,一旦等到稳定下来之后,统治者的自我定位、决策认知就把“保护百姓”这个属性给慢慢的弱化了,自己就以统治者自居,百姓则都成了贱民,成了他们搜刮的对象,这个就是“将以为暴”。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覆灭都是因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不施仁政。

刚开始建国立邦时统治者紧紧围绕人民,自我认知、角色定位都是以百姓为中心,百姓对他们的角色认知也是爱戴的,这个时候是君舟民水融为一体,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统治者就会迅速得民心,继而迅速得天下。但是随着江山越坐越稳,统治者保护百姓的这种角色认知就逐渐减弱了,为民之心变了,随之言行一定变,作为百姓可以很敏锐地觉察到,他们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所以对于自己的角色认知在统治者和百姓二者之间一定是一一对应、互相影响的,不存在糊弄人;因为这个叫“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出自《诗经·大雅·抑》)百姓的心很敏感,眼睛也是雪亮的,如果二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那么统治者的民心就不牢;民心不牢,地位就会慢慢变得不保;如果此时统治者发现有了危机,发现自己脱了离群众,他只要改回去,百姓也立马能感觉到也就回过来继续拥护他。

因为百姓其实是最柔的,百姓要求很低,只希望能安居乐业,所以只要统治者确实是把百姓的生活放在心头并且能够永远保持这样的角色认知,那么百姓就会和他融在一起。但如果统治者的自我认知停留在保民这个层面越来越少,而在施暴的路上一去不复返,那么朝代的更替,一个新的轮回就又会产生了。

所以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这样的时代变迁,说到底就是统治者“御暴”和“为暴”之别,不想要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就要把“御暴”进行到底,这样群众就会永远围绕在一起,才能江山永固,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永恒的规律。

相信更多人理解这个道理之后,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不再有“昔者”、“今者”这样的感慨。治国,治企、治家也都是相同的道理。国家是一个大的组织,企业是一个小的组织,家庭是一个更小的组织。不论是情感的维系,还是利益的纽带都需要从心上面出发,心在一起了,外在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一起;心不在一起,那一切都将分崩离析。

所以先把这个“心”定位在“保民而王”,是“御暴”,而不是“为暴”。这一点做好了,一切才有得谈,不然一切都没得谈。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