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4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内容概要:   

这一章讲道德体、用之妙。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把道的形态描述了出来。原文的文字非常精妙,“冲”是遍布、充满的意思。就好像我们给轮胎打气,轮胎慢慢就鼓了起来;我们平常呼吸也是这样,吸一口气,神清气爽,感觉到气充满了四肢百脉;天地也是这样的,“道”充满了天地的每一个角落,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河流、湖泊,没有一处不充满着道。

《中庸》讲“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冲和博、厚、高、明、悠、久六个字是非常对应的。这六个字也说明了“冲”的状态是充满变布的,“道”是充盈在整个宇宙的,但是人就未必如此。按照孟子所说,人要养浩然之正气,去掉贪、嗔、痴、慢等习气。所以我们要检索一下自己,体内充满的是浩然正气,还是贪、嗔、痴、慢等习气。“道”在宇宙间是充盈的,但是唯独在人身上、动物等这些能动的生灵上不太一样。动物除了有灵性之外,还有习性、秉性。这些习性、秉性与天性的灵性混在一起,成了最核心的生命状态。所以有“我”的存在,道就不能够完全充盈于我们,就不能够与道合为一体。

前面第一章所讲到的“众妙之门”,为何进不去?第二章所说的“功成而弗居”,我们为什么会居?第三章所说的“使夫智者不敢为”,为什么我们有点智慧,就敢胡作非为?这些都是因为有“我”;是道没有充盈到的地方,因为我们是天性、秉性与习性杂处的。所以老子后面会告诉我们,要“浊以静之徐清”、“镇之以无名之朴”都是让我们把习性、秉性慢慢的清澈下来,都是在讲如何修好自己的天性,化除自己的秉性与习性,从而使道体充盈;道体充盈,就是养浩然正气,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要理解三教共融之处。所以“冲”是老子对“道”在天地之间状态的描述。

不过我们普通人去看,并不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不觉得“道”是充盈的。天地间也有黑夜、地震、海啸的存在,月亮有阴晴圆缺,所以看上去好像也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或不盈”。但是天地间又阴阳平衡,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所以我们认为的盈和“道”真正的“盈”是不同的。我们认为的的“盈”是像水一样;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而“道”的“盈”是动态的平衡。所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因为不盈,所以就不会缺;因为不满,所以不溢。老子后面会说到“弊不新成”,就是这个意思。

冲而用之,是指明明是充满的,你用它却体会不到它。就像当我们内心非常沉稳,真的有道气存在的时候,你把智慧用出来是不觉得有消耗的。我们用现在的状态推衍一件事情或推敲一个道理时,会感觉精神疲惫;再比如我们冲刺100米,也会感到消耗极大一样。用“道”的时候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因为它是动态平衡的,这叫“冲而用之或不盈”。

但是习性与秉性会消耗我们。所以当我们还有很多习性、秉性存在的时候,充盈于我们全身的不是“道”,而是秉性与习性,是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等气,人就会有很多的不适感。老子强调精气神三者一体,这需要修身修心来达到。在事上修,在理上修,共同践行,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一章先讲“道”的体、用之妙。

老子说“渊兮此万物之宗”。宗是根本的意思,“道”极深、极定、极静。渊是深不见底的水潭,是我们的内心深处“道体”所居。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把“道”用出来之后,可以“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这四句话是讲“道”的妙用。人有锐气,事情也有锐气,天地间也有不祥和之气,这些怎么办呢?需要通过平和的内心,通过阴阳的平衡,就能够慢慢的把锐气挫掉。

“纷”是绞丝旁,最早代表麻线团;剪不断,理还乱,纷繁复杂。有理过毛线团的朋友应该有感觉,越是毛毛躁躁的人,越是不可能整理清楚;只有心静下来,找到它的源头,把死结打开,才能慢慢的理出来;再重新绕成有序的线团,纷才能理清楚。

我们前面说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所操劳的、所着力的是让万物归其序。所以解其纷就是使万物归其序、人心归其序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了解了人才能够做好事,做好事才能让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才是天下有序。所以把杂乱变成有序,就是解其纷,这需要在“渊”的状态下,先把自己弄明白。我们暂且把它都理解为挫自身的锐,解自身的纷,因为一切先以修身为本,这不仅是儒家的思想,也是道家的思想,因为万物是相通的,道是相通的。能挫自己之锐、解自己之纷,才可以挫他人之锐、解他人之纷,再然后可以挫世界之锐、解世界之纷,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挫锐解纷之后是和光同尘。能挫锐能解纷之后不能自视功高,自视功高便是心生傲慢了。我们与他人其实并无不同,就像佛家所说“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还没有觉醒的佛”,如此而已。和光同尘是指与他人在一起要和乐共融,如此才能挫他人之锐,解他人之纷,无形之中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别人可能都没有感觉到你在挫锐解纷,你已经把锐和纷解掉了,这样就叫做“湛兮,似或存”。“湛兮”就是感觉好像有,但是又如春风了无痕。

老子最后描述了一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子”是指由谁而生的意思。那么道的妙用是由谁生出来的呢?老子说我不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原始的力量,但能肯定的是它在万事万物产生之前。象帝就是有形有象之物。“道”在万物之先,为天地万物之母,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是为后面阐述天地做引子。

这一章主要是讲“道”的体、用之妙。“道体”是“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用”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理解自身的气有哪些气,看看我们充盈着的是什么气,我们有没有做到满而不溢,盈而不亏,动态平衡。我们平常的挫锐解纷,有没有觉察到锐和纷的解决过程?这些需要细细的观,以“无”来观,以“有”来观,方显众妙之门,要把这一章和前面一章结合起来体悟《道德经》,更不能离开自身的体悟。如果只是以文字来解,那么我们终身难以见“道”,一定要结合自身来体悟,才能够见得“大道”之端倪。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