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守愚:曾国藩是如何转入上升正道的?

 帝子飞618 2022-03-10

曾国藩是如何从禽兽、小人进化为君子、圣贤的呢?

欧阳兆熊是曾国藩的好朋友,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的主谋者,可谓有“知人论世”的契谊。欧阳兆熊《小窗春呓》评价曾国藩“人生三变”说,说曾国藩开始是词赋之学,考进士,当翰林;在京为官,从唐鉴、倭仁学经世理学,一变为程朱之学;创办湘军,二变为申韩之学;丁巳戊午之悟之后,再度出山,三变为黄老之学。

这种说法正确吗?我并不以为然。

图片

一、曾国藩在懵懵懂懂之中习得上层“技艺”

曾国藩28岁中进士,30岁开始师从唐鉴学程朱理学,32岁那年十月初一按照倭仁的办法写日记,“变化气质”。

32岁之前的曾国藩,有点痞气,“人性”以“弱点”在他的身上一一显现。譬如说,好动、急躁、愤怒、爱慕虚荣、好色、谩骂等。老乡郑敦谨,今长沙县金井镇人。与郑敦谨一言不合就大骂。33岁那年正月初三,也就是在写日记之后的三个月,他与老乡金藻吵架。

曾国藩有一股“倔强之气”,即好胜逞强之心,也即“人心惟危”,争作“强人”。这个“强人”之心,是“无靠之人”在社会博弈之中自动习得的结果。人人皆有之的心理特征,无可厚非。

图片

譬如说,曾国藩好动,不喜静,晚上要出门上街看热闹,也是社会习得的结果。不能说正确,也不能说错误。生活在社会上,必须及时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些信息”,并作出“反应”,以适应社会。如果一个人坐牢30年,出来之后,难以适应社会了。

问题是曾国藩的身份变了,他不仅需要获得各种“信息”,还需要提高内心的操持技艺(传统术语曰工夫)。

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要有相应的内外操持技艺。这个简单解释,大家可以理解。

譬如说,木匠要有当木匠的技艺,天子要有当天子的技艺。

孟子曾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有六个手指头,不畏艰难险阻,千里迢迢要去找医生做手术,割掉“多余”的手指,但是对提高内心的操持技艺没这个干劲。

正如一些人希望自己升官发财,却不考虑自身的操持技艺。于是乎,江湖上有一句话:德不配位。

曾国藩从湘乡的乡下到京师当官了,不提升内心的操持技艺,也不行了。

我倾向于认为曾国藩学程朱理学,是进入京师各大“关系圈”的“门票”。曾国藩也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过,京师内有各大风云人物。

在传统中国,低级的“关系圈”,吃吃喝喝是“门票”;中级的“关系圈”,宗教信仰是“门票”;高级的“关系圈”,读书是“门票”。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传统社会,上层社会以读书为主,读书读得越繁琐复杂,越有利于治理天下,越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社会底层,没这个成本来读书,只能靠吃吃喝喝来维持关系圈”。

在古代,读书人受到尊重。因为读书人即使在野,也是社会的栋梁,有利于维持公序良俗。

曾国藩买了《朱子大全》,可惜他不懂得这些道理,读不进去,走上了“杂学”之路。

杨露禅的太极拳,以静、柔、慢、虚、无为主。这是适合上层社会的“操持技艺”,所以在京师十分流行,权贵们都练习杨氏太极。中国的武术,是用身体去“体验”的哲学,不假也。

曾国藩不懂得这些道理。因此,他从唐鉴、倭仁那里学习“研几”“静坐”,一开始也是失败的。

当然,曾国藩一旦上路了,就在实践之中慢慢习得了一些“技艺”。

二、曾国藩在屡战屡败之中的觉醒

42岁那年,丁忧回家了,朝廷命令他办团练,保境安民,抵抗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43岁,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长沙办团练。

这个身份有点尴尬,是“上级派来的”,没有实权,而地方官给面子的话,配合一下,若是不给面子,敷衍了事。

办团练,要有地方官支持,要有钱,要有权。曾国藩可谓是“三无人员”。

我读了湘军的制度设计,相对于当时的绿营,颇为完美。但是,曾国藩是“三无人员”,难以驾驭好湘军。

他在长沙设立“审案局”,抓捕盗匪,杀鸡儆猴,侵犯了地方官的权力,损害他们的利益。他去筹军饷,勒捐的形式带有一点绑架富人的味道,遭致舆论谴责。据说,曾国藩绑架”了陶澍的儿子、胡林翼的舅子、左宗棠的女婿陶要求捐款。 目前,是否“绑架”了无法考证清楚。但是有一点,曾国藩派人找“劝捐”是真事。

曾国藩这样办事,得罪了一大批人,众怒人怨,在长沙待不下去了,他被迫移师衡阳练兵。

在当时,办团练的人还有江忠源、王錱、罗泽南、刘长佑等人。曾国藩是“三无人员”,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这些人并不完全服从曾国藩。

也可以理解,江忠源、罗泽南、王錱、刘长佑等人办团练,也是急于“成功”。这个时候,曾国藩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他压制这些人。打仗成功了,请求朝廷赏赐,曾国藩怕这些人翅膀硬了会飞走,更加难以驾驭,所以尽量不为他们请功,便于让这些人听话,长期服从自己。曾国藩报战功,只奖励300人。胡林翼报战功,奖励3000人。一时,人人都说,“投曾不如投胡”,大家不愿意跟着曾国藩混,升官发财没希望。

矛盾就来了。罗泽南的学生王錱公开对抗,曾国藩就坚决压制他。譬如说,王錱去招募士兵,规定只招募三千人,结果王錱招募了一万人,曾国藩担心他坐大,想尽办法惩罚王錱的擅自罔行”。

曾国藩想“征服”王錱,收他做学生,岂料,王錱说:“我的老师只有罗山一人。”罗山,即罗泽南之号。

王錱在江西军营病死,其父说:吾儿不死于贼而死于小人也”意思是说,曾国藩是小人。

江忠源被困庐州,曾国藩不去救援。江忠源战败之后,跳水自杀。后来,罗泽南离开曾国藩,投奔胡林翼,也是有诸多原因。

可见,曾国藩的操持“技艺”不足,没能力驾驭好这些湘军将领。

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可谓是处处碰壁,大多是禽兽、小人之行径。处于劣势,谈何道德!我是同情之理解这一时期的曾国藩。

又譬如说,曾国藩见湘军取得湘潭、岳阳、武汉之胜利后,急躁、轻浮起来,乘胜追击,结果,在湖口打了败仗,被困江西两年。

曾国藩在江西最为困苦。在十分危险的时候,信息不通,依靠蜡丸送信,据说信使也被太平军杀了几百人。

有一点,还是要表扬湘军将领们的坚苦奋斗。譬如说,彭玉麟冒着生命危险,穿着草鞋,伪装成乞丐,穿过太平军控制区,来到南昌,帮曾国藩统领内湖水师。

曾国藩与江西地方官也处于了敌对关系。太平军杀来了,马上礼请曾国藩出来打仗。太平军走了,马上就嫌弃、蔑视曾国藩。

咸丰七年春,曾国藩的父亲去世,接到讣告后,他总算有理由撂挑子了,不干了,回家奔丧。

三、曾国藩“丁戊之悟”:走向尊重他人,有求必应

曾国藩撂挑子,自暴自弃,咸丰帝也同意他在家守制三年。

咸丰七年,是丁巳年。咸丰八年,是戊午年。在这两年居家期间,曾国藩不断悔悟,提升自己的操持技艺,为此命名为“丁巳戊午之悟”。恰好是曾国藩47岁、48岁。

欧阳兆熊说曾国藩创办团练变为申韩之术,是错误的认知。法家,开中国古代法治之端。儒家,成中国古代法治之体。从汉代开始,儒家消化、吸收百家之说,综罗百代,自成一体,建立官化儒学体系。儒家利用传统资源,运用法术势,岂可归入申韩之法家?

曾国藩在“丁巳戊午之悟”之后,走向儒家的“大同”,尊重并回应每个人的需求,岂可归入黄老之道家?

曾国藩28岁之前,居下位,其生存策略是正确的。28岁中进士,开始居上位,其生存策略当然要有所改变。可是,曾国藩哪里懂得这些?

“大同”,我归入“克己复礼归仁”,或者曰“尊王进夷”。

 图片

曹德旺办公室的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此联是曾国藩再次出山之后赠与左宗棠的。

居上位,要有“上道”。我承认《道德经》确实针对“居上位”者的言说。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难以听懂《道德经》。

当然,我甚至于认为老子、庄子是儒家,属于“极端”一派。

曾国藩从28岁开始,社会地位在上升,内心的操持能力却没相应上升,所以不懂得其中的道道,不断惨遭失败。

曾国藩咸丰八年再次出山,操持技艺提升了,样子变了。他领悟到了儒家“居上位”的“秘笈”:虚、无、慢、静、下、圆与公、正、中、仁、义。

周敦颐在《通书》《太极图说》里面早就讨论了这些问题。只是说,外行看不懂里面的门道,只能看热闹。

古代,官,负责价值判断;吏,负责事实判断。当官,首先要养体,有一个样子“养体”,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古代一个痞子,即使穿上官员的“制服”,也做不出那个样子。

曾国藩在京师追随唐鉴、倭仁训练“养体”,初具训练。在43岁到49岁之间的受磨炼,是坚苦训练。

曾国藩总算“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次出山,胡林翼评价曾国藩说:“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曾国藩这次到了江西,“人人惬望”。

从此,曾国藩“有信必复”,具备了压制住禽兽之心的操持技艺,总算做到了“有求必应”!

曾国藩在反思之中,特别拈提“悔”“硬”两字的工夫。

曾国藩在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写信给曾国荃说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名子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九载,与四十岁以前泅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尚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针贬,必有大进。立达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写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强,但于能达处尚欠体验,于不怨尤处,尚难强制。吾信中言皆随时指点,劝弟强制也。赵广汉本汉之贤臣,因星变而劾魏相,后乃身当其灾,可为殷鉴。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曾国藩在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写信给曾国荃说: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初调。又尝以元字配春,享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

曾国藩在47岁、48岁的“丁巳戊午之悟”,欧阳兆熊评价是转变为“黄老”,其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向世俗的妥协,而我认为一是转向“正义”之形式,二是领悟到了儒家“居上位”之操持技艺。

有此“丁巳戊午之悟”,曾国藩实现了自我超越,初步完成了“养体”训练。之后,他才有此能力担任两江总督。

我们也不要小看咸丰帝以及其身边的智囊团,他们是熟悉曾国藩的。曾国藩没这个操持技艺,当大官会误事。看到曾国藩有了这个操持技艺,咸丰帝于是任命他当两江总督。

我认为,虽然曾国藩不断悔悟,但是他也未必真正认识到“真谛”。只是说,他在妥协之中实践措施符合了“真谛”。

当然,认识到,做不到,也没什么用。没认识到,做到了,也是善莫大焉。

图片

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出身,当过贵州学政,而岳父陶澍当过两江总督,二人都富有“居上位”之经验。胡林翼从父亲、岳父那里学到了“秘笈”,所以35岁捐官贵州就政绩显著。

曾国藩出身不好,没有好的老师教他。唐鉴、倭仁虽然是经世理学领袖,但是实践方面可能有欠缺,曾国藩领导湘军的困苦算是补了一课。同样,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有类似的经验,也做到两江总督,却没学到曾国藩的操持技艺。

如果没有创办湘军这一段历史,曾国藩想脱胎换骨,有点难度。现实的博弈,成就了他。真可谓刀不磨不快,人不磨不成器。

我认为,关键处就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归仁”,“尊王进夷”,“大同”。何以谓之“大”?不同而同之,谓之大。仁者爱人,尊敬每个人的尊严,保护每个人的尊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曾国藩自己可能并未领悟到这一点,但是他在努力争取做到这一点。

图片

宋儒将“万物一体之仁”“民胞物与”,王船山讲“人物一体”“人类一体”,都是“尊王进夷”的“苞符之秘”。大禹讨伐三苗,三苗不服,修文德,乃服之。此“文德”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文化典雅高贵之处!

曾国藩谋刻《船山遗书》之前,读过王船山的《宋论》《读通鉴论》。据曾国藩的日记,大概从同治元年开始,曾国藩白天打仗,晚上校读《船山遗书》,涵养其气体,由此真正转入了他人生的巅峰。从曾国藩以及其身边幕僚赵文烈、张文虎等人的记录来看,曾国藩从刊刻、研读《船山遗书》开始,由实践之领悟、现实之妥协,到涵泳王船山思想,证成有体有用,才确立其宏伟规模,见其远大格局。

黄守愚于阙一庐

夏历壬寅二月初七

西历2022年3月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