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案例思考:请让人听懂你要表达的意思

 许栩原创 2022-03-11

我们有一款产品,里面包含十多样保质期不到两个月的食品,并且,因这款产品比较高端,这十多样食品专供这个产品使用。

对于这十多样食品的采购,我们的做法是确认顾客需求后再按最小批量给供应商下单,而最小批量一般大于顾客需求量,故订单结束后,有些品种会有一些库存在工厂。

前几天,公司客服接到一个订单,需要此款产品,客服找物控确认物料,物控回复多个物料已没有库存了,建议要么更改订单,要么延后发货,并将有库存的截了一个图给客服,并告之,这些物料有库存。

此产品含十多种食品,只有五种有库存,物控截的这张图上,含了这5种有库存的物料,还有三种没库存的物料(库存数为零),但全部品项没截全(有十多种),没截全是因为物控只截有库存,潜意识中觉得对方知道没截的就是没库存。

但问题来了,客服的理解是,截图中三种物料库存为零,这三种物料没货,其它没截出来的都认为库存充足,客服按此理解并给顾客承诺,最后,自然造成二次联系顾客改单结果。

客服很委屈,认为已经问过物控了,只有3种欠料,为了这3种欠料他们和顾客解释了很长时间顾客才同意,现在,其它的也欠料了,他们很气愤,并表示不知道如何再向顾客解释。

物控呢,他也很委屈,这都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你们自己理解错了,能怨谁?

这是典型因没弄明白对方意思而沟通失效的案例,如何准确弄懂对方的意思,在沟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看一个小笑话(对话):“晚上出来方便吗?”“不了,我家里有厕所。”

这也是没弄明白对方意思或理解错了对方意思造成的结果(对“方便”的理解)。

如何更好更准确的弄明白对方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的人,一是说的人。

对于“听的人”,关于如何倾听,如何听懂别人的话,这方便的案例太多,培训及书籍更是多如牛毛,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就“说的人”方面谈一谈看法。

首先,不要让人“揣摩上意”,说话不要说一半留一半。

揣摩上意似乎是曾经的政治立身之本,官场升迁之道,但在职场中,在日常沟通中,就不太合适了,除非是特殊事件,哪怕是高级别管理人员,也不要有揣摩上意的心态。

一是你的同事你的下属并不是每个人情商智商都那么高,没有揣摩上意的能力;二是大家都很忙,没有揣摩上意时间与精力;三是自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揣摩上意真的很累,大家没有揣摩上意的意愿。

其次,沟通,是说对方能听懂的话,而不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的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这么简单的事,没什么好说的”思想作祟,导致很多时候自己说的意思与别人理解的完全不同,每个人的能力经历都不一样,你认为的简单别人觉得不一定简单,别人不一定理解,或者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想当然的简单的说,可能会造成误解,如上文我公司的那个例子。

再次,沟通,是为了传达你的观点或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要明确沟通的目的。

沟通不是说服,至少不能抱着说服对方的心理去沟通,沟通是双方带着情感,语言上的交流,沟通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共同解决问题。

所以,沟通,不要自说自语,不要老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增加、放大原本小小的问题,不要用对立的心去看待、处理问题,我们可以多一些换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最后,反馈与确认。

沟通完毕,需要接受者给出反馈,看看其是否还有疑问,可以再反问信息接受者,让其复述,看其理解是否正确。

在工作中对于关键的事情,还可以直接问“你听明白了吗?”(或“我表达清楚了吗?”),如果是肯定回答,再接着说:“那请你把我说的事情重新说一遍。”

以一组老鸡汤收尾: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