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锦堂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2-03-13

十、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治愈心悸发热一例

张某,男,40岁。

初诊∶197663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8天,伴有心悸汗出。患者于5年前罹有风湿性心脏病。平素经常心悸气短,易感冒,体力日渐虚弱。一周前因感冒,发烧38.9℃,服用中西药治疗数日,烧不退,心悸、气急加重,伴恶寒,鼻塞,咳嗽,动则汗出,乏力,上下肢发凉,语音低微,口干欲饮,失眠多梦,经常梦遗滑精,精神疲乏。

诊查舌红少苔,脉细弱而数。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

辨证心肾两虚,又感外邪。

治法解表散邪,扶阳敛阴。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党参10g麦冬9g熟附片5g生姜3片大枣53

二诊上药颇合病机,服后恶寒即退,体温下降到37.7℃,汗出亦收,睡眠较好,但仍心悸气短,身乏力。显系外邪渐退,心阳未复。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党参20g麦冬9g熟附片5g生姜3片大枣5枚五味子9g6

三诊药后热已退,精神好转,身觉有力,梦遗多日未犯,心悸气短亦基本缓解。舌淡红略有薄苔,脉细无力。病情稳定,改汤为丸,巩固疗效。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党参20g麦冬9g熟附片5g五味子9g

按上方取药10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日服2次。

服药半年后,患者函告,心跳气短基本未发,身健有力,亦不常感冒,惟西医听诊,心尖区仍可闻及杂音。

【按语】本例先患心悸,后病发热。心悸属内伤,发热为外感,是内伤兼外感之候。内伤是心肾阴阳两虚,尤侧重于阳虚。心肾阳虚不能固摄肾阴,肾阴虚不能涵养心肾之阳,因而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失眠、遗精。挂枝加龙骨牡蛎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又能扶助心阳,固摄肾精。而配以参附汤,则扶阳之力更强,因而三诊后,不仅外感解,而且心悸、气短、遗精等内伤征象亦随之消退。

十一、炙甘草汤加减治愈心悸一例

段某,男,60岁。

初诊∶1987123日。

主诉及病史患心悸头晕十余年,经常胸闷气短,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头晕,口干,神疲无力。

诊查面色不华,舌质淡红,口唇发绀,脉弦而结代。

西医诊断∶①高血压;②冠心病。

辨证心阴心阳俱虚,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滋阴养血。

处方炙甘草15g党参30g桂枝10g生地15g炒枣仁18g丹参30g夜交藤30g桑寄生10g紫石英10g大枣5个生姜6g6

二诊药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结代脉大为减少,但仍头晕、乏力。心阳初振,气血未复。守原意出入。

炙甘草15g党参30g桂枝10g生地15g麦冬15g炒枣仁18g丹参30g夜交藤30g桑寄生10g淮牛膝18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大枣5枚生姜6g6

三诊经治以来,心悸、头晕大减,精神好转,体力增加,面色红润,能安静入睡,偶尔出现脉结代。心阳已振,阴血渐复。继服上方药一周,以资巩固。

【按语】在心血管疾病中,当心阳心阴俱虚,尤以心阳虚衰推动血行无力时,临床除可见心悸、气短、胸闷、面色不华外,其脉常间歇不整,呈现结代脉。本例除冠心病外,又患高血压,因而伴头晕、脉弦。以炙甘草汤加减,着重用甘草、党参、黄芪、大枣、桂枝、生姜等甘温药助心阳以调整心律。再以养心安神药以治失眠、健忘是必要的配合。因只有神志安定,方能使甘温化阴血以养全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