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索隐派们常常喜欢拿来当野史研究。比如《红楼梦》就被视为曹雪芹的自传,进而作为分析宫廷秘史的证据。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脍炙人口,自然也逃不掉这样的命运——不断被人对号入座,猜测书中人物谁是谁的原型。 1947年《围城》出版后不久,就有许多女读者写信问钱钟书:小说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是不是他本人。 ![]() 青年时代的钱钟书 尤其有趣的是,一位资深考据癖患者,竟然根据书中方鸿渐家乡与钱钟书老家无锡的特产一样,皆以打铁和磨豆腐业以及盛产泥娃娃出名,而且二人皆有留洋经历,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还在内陆教过书等,言之凿凿地认为他其实写的就是自己。 又因书中留学的方鸿渐不好好学习,四年换了三个大学,最后骗了爱尔兰人,花四十美金买了个克莱登大学假博士文凭交差的情节,他甚至对钱钟书的学历,也表示了高度怀疑。 不堪其扰的钱钟书只好赶紧声明:《围城》绝非自传,不值得大家对号入座。无奈之余,他还写下了"恼煞声名缘我损,无端说梦向痴人。"一句诗,聊以自嘲。 那么,钱钟书究竟是不是方鸿渐的原型呢?才子钱钟书当然不会是出洋混文凭的方鸿渐。 ![]() 方鸿渐 1929年他虽以数学十五分的水平上了清华,不免让痛恨数学的文科生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却不要忘了他只不过是偏科而已: 当年174名被录取的学生中,钱钟书总分是排名第57位,让惜才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的。尤其他英文满分,国文极好被称才子,在人才济济的清华里曾名噪一时。除去小说《围城》,其国学文化研究之作《管锥篇》《谈艺录》等,在海内外都颇负盛名。 曾有位外国记者说到中国,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此说虽未免有个人喜好夸大之嫌,从侧面可见钱钟书的影响之广。 这样学贯中西钱钟书,与唯好引经据典地扯淡,好比梁山的军师——吴(无)用的方鸿渐,自然不属于一类人。 何况,钱、方二人性格也迥乎不同。 方鸿渐为人软弱窝囊,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无力左右:既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怎么去要,总被人裹挟着,半推半就地往前走。从他归国到三闾大学任教,再到婚后离家出走这段人生经历的来看,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与立志做学问的钱钟书,完全不同的画风。 就拿结婚一事来说,钱钟书说:他在遇到杨绛之前,从未想过会娶别人;结婚以后,也从未想过要再娶。可见他在感情上从来都目标明确,绝非方鸿渐一般拖泥带水之人。 ![]() 鲍小姐的扮演者盖丽丽 所以,将钱钟书看作《围城》中方鸿渐的原型,显然无法对号入座。 但夫妻俩1941年到了上海后,在沦陷区"忧世伤生"的经历和情绪,应该影响了钱钟书对《围城》书名和主旨的确定。 除开他和方鸿渐的真实生活履历有重合之处,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对现实的思考、迷茫、焦灼和调侃之态,倒是有些相通之处。 由此,一定要说方鸿渐就是钱钟书的影子,单从一段时期的精神状态上说,或许说得过去。 杨绛会是唐晓芙的原型吗?《围城》中作为完美女性代表的唐小姐,无疑是钱钟书最偏爱的女性人物。书中方、唐二人的恋情十分动人,却在苏文皖的挑拨下无疾而终,让许多读者深感遗憾之余,纷纷猜测她的本尊是谁。 有人认为,唐小姐是钱钟书曾暗恋之人,故而拒绝让她和不完美的方鸿渐修成正果。 ![]() 唐晓芙 比如施蜇存就认为,她的原型是燕大才女赵萝蕤。不过经过有心之人对比后,发现纯属联想——二人的外貌、家世、性格根本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甚至有人认为林徽因是唐小姐的原型,但她皮肤和牙齿并不算好,无法与唐晓芙外貌相比,所以也排除在外了。 那么,杨绛是否是唐晓芙呢? 有道是名如其人,书中唐小姐有着清水出芙蓉般的清新美丽:
单从这点看,杨绛肯定不是病态"死鱼肚白"的苏文纨。如果将上面这段描写与杨绛年轻时的照片对比看,却明显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杨绛的皮肤非常好,也不爱化妆。钱钟书曾在赠杨绛诗中写道:"百宜一好是天然。"大赞其天然去雕饰之美。
此外,方鸿渐审美显然也受了作者所好的影响,才会觉得涂脂抹粉的苏文纨和鲍小姐,都不如唐晓芙的素颜可爱。 ![]() 苏文纨 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提到杨绛的父亲为大律师,在大学读的是政治系,和唐晓芙的人物背景几乎一模一样。另外巧的是杨绛的母亲,恰恰也姓唐。 而从杨绛早期《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两部喜剧作品来看,其文风也颇为俏皮幽默,与唐小姐开朗风趣的性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不爱写信,钱钟书还写诗抱怨她:"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书中的方鸿渐,也是这样抱怨过他的女神唐小姐。 所以,从唐晓芙的家世、外貌、性格对比看来,当今文坛主流的看法认为:钱钟书笔下的唐晓芙,应该是以妻子杨绛为参照而写成的。 杨绛有可能是孙柔嘉吗?杨绛被钱钟书誉为贤妻才女,自然非学识不多,为人刻薄精明,能把方鸿渐逼得离家出走的孙柔嘉可比。 ![]() 孙柔嘉 但许多读者表示高度怀疑:如果杨绛是唐晓芙原型,他们夫妻关系非常好,钱钟书怎么可能在《围城》里,将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一地鸡毛的生活,尤其如普通夫妻吵架的场景,写得那么生动传神? 同样在《听杨绛谈往事》一文中也讲到,钱钟书父亲思想守旧,认为媳妇应该在安安分分,在家相夫教子才好,其父杨荫杭曾为女儿打抱不平说:
此句叫读者听了,自然免不了会联想起书中孙柔嘉这句抱怨之词,大有似曾相识之感:
《围城》写于1944~1946年,尽管那时钱钟书夫妇在上海的生活窘迫,甚至辞退掉了保姆,改由杨绛亲自操持家务,天天主妇式的围裙卷袖忙活。 ![]() 杨绛和史兰芽扮演的唐晓芙 但二人在上海的生活,并不是书中孙、方二人鸡飞狗跳的模样。钱钟书也曾对此回应解释说,自己是个愉快的已婚人士,积极又充满活力。 钱钟书专心写《围城》时,杨绛对于自己未能成为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很开心且大力支持,并无怨言。 在《围城》自序中,钱钟书这样写道:
实际上,二人伉俪情深,早已成为了文坛的一段佳话,此处自不复赘言了。 但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书中唐、孙的原型都是杨绛一个人。![]() 杨绛 正如有人评价所说:女人婚前都是唐晓芙,婚后都是孙柔嘉。不过因为结了婚,就如张爱玲所说白月光就变成了饭粒子,贾宝玉所叹珍珠变死鱼眼睛了。 钱钟书写《围城》,或如曹雪芹写薛宝钗王夫人下笔不狠,对自己身边人手下留情,才故意使了个障眼法,把唐小姐相貌家世写得像杨绛,而性格像孙柔嘉。 只是。杨绛对功于心计孙柔嘉的原型人物不置可否,将问题推给了钱钟书。他们猜测年轻时的杨绛既是唐晓芙,也是孙柔嘉。 但是,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纯属虚构,但融合了许多真实的细节,或多或少带有真实原型的影子。 ![]() 赵辛楣 杨绛就在重版的《围城》附录中说.方鸿渐是两个人的复合体,鲍小姐纯属虚构,而赵辛楣是五六岁邻家男孩长大后的样子,就连李梅亭在车上勾搭的那个寡妇,也有些真人影子…… 所以,就算杨绛本人与《围城》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仍不能就此断定就是唐晓芙或者孙柔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