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微服旧宫村

 古稀老人赵 2022-03-18

作者:姜连明(北京)

文章图片1

北京南城有个村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块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风水宝地——旧宫村,千百年来曾有近二十位帝王来此巡幸、狩猎、阅武、驻跸,为海子里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荣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与传说。不过,使旧宫人民感到最亲近、最温暖、最幸福、最值得骄傲的那要数毛主席来旧宫村的一次视察了。

那是1953年11月9日下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旧宫村的白殿友、刘治安及几个十来岁的小伙伴在旧宫南大街丁字路口玩耍,路口以东不远处有棵老槐树和石碾子。据说老槐树当年栽种了两棵,一棵早枯死、活下的这棵已有300多岁了;盘石碾子是半条街村民碾米轧面的主要工具,常年没有闲着的时候。

这天,老槐树下的石碾子仍在忙碌着,一头戴着眼罩的小毛驴正拉着石碾砣一圈一圈地转着。侯家老太太和几位老姐妹碾着刚刚收下来的谷子,有的在碾盘上归扫着谷粒,有的用簸箕簸着谷糠,边干边聊不时笑得前仰后合,洋溢着获得翻身解放后的欢乐与喜悦。

下午三点左右,一队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了过来,在大街丁字路口排成两行,战士们不远一个面对面地站在街道两旁,这一情形引起了在石碾子干活的老姐妹们的注意,放下手里活计不约而同地向丁字路口张望。这时,有两辆小轿车停在了街北口,从车里下来两位长者和几位年轻人,其中高大健壮的长者站在了前面。他身穿半旧灰色风衣,戴着帽子和口罩,看装束和当时一般干部没什么两样。身后是位穿着半新不旧制服的长者和几个年轻军人。

高个长者看到了碾米的村民便缓步走了过来,在碾盘旁停下脚步,弯腰从碾盘上抓起一把带糠的小米,边看边用手指把米糠拨到一边儿,摘掉口罩吹了吹,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和蔼地向侯家老太太问道:“老人家,这谷糠还吃吗?”侯家老太太回答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再也不吃糠咽菜了,这糠是用来喂猪的。”长者听罢笑了笑,把手中的小米放回了碾盘。

正当这边说话时,在街口玩耍的白殿友、刘治安等几个小伙伴不知什么时候悄不声地凑过来看热闹。机灵的刘治安一眼就看见高个长者唇下有颗明显的“痦子”,立刻想起家里墙上贴的毛主席像,越看越像忽地蹦了起来喊道:“毛主席!您是毛主席!” 一听说毛主席来了,孩子们惊喜万分围拢上来,几位老姐妹不约而同放下手里的活计,激动地仰望眼前这位高大慈祥的长者。大伙儿齐声喊了起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平静的街头立即喧腾起来。毛主席微笑着摸着刘治安的头,和蔼地问着孩子们的姓名和年龄。

这时听到消息的村民们也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跑来。年轻的警卫员赶紧把大伙儿劝开,搀扶着毛主席,离开人群向街北口停车的地方走去。时任旧宫村村长陈永清听说毛主席来到村里,赶紧跑了过来,也没有见到毛主席。不过村民们还没有散去,大伙儿正聚集在一起,兴奋地讲述着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六十八年过去了,伟人早已作古,石碾子也荡然无存,而老槐树依然傲立,枝繁叶茂花香扑鼻,它是毛主席微服来旧宫村的历史见证。多少年来村民们睹树思伟人,经常为子孙后辈讲述毛主席来旧宫村的幸福往事……

注:北京市南郊农场场志记载

——1953年11月9日,毛泽东主席微服察访了旧宫村,在村中碾台前与村中的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